谈谈书法的“血与肉”
- 编辑: 翔子
- 来源: 未知
- 点击: 29595
时间: 2012-08-18 14:23:58
|
|
|
商报记者王骏文/摄
通讯员张耀先
字如人,必须具备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否则就和与行尸走肉无异。本期“六十学艺”栏目,我们就来说说字的“血”和“肉”。
字,过于“瘦硬”也不好,要有肉。
杜甫说过:“书到瘦硬方通神。”
此话是十分正确的。但书法作品中的字及字的笔画,不是越瘦越好,越硬越佳。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在《书论》中说:“瘦字须要有肉。”字与人一样,瘦成一把骨头,还美在何处?“骨感美人”,只有病态的人才去欣赏。所以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贵瘦硬,其实清挺非瘦硬也。故瘦而不润者,为枯骨,为断柴。”朱履贞在肯定“书贵瘦硬”的同时,还辨证地指出:“瘦”也要“润”。如果只“瘦”,不“润”,字就成为满把“枯骨”,一堆“干柴”了。同时指出:瘦要瘦得清秀,硬要硬得挺拔。何为字中肉?如何写出?#p#副标题#e#
元代书法家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字之肉,笔毫是也。”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字中的肉,与使用笔毫有关。
笔锋分两部分:最尖的叫笔心,四周辅助笔心的叫辅毫。
笔锋在运行时,笔心表现骨架,辅毫表现肉质。所以陈绎曾在该文中还说:“捺满即肥。”“肥者毫端分数足也。”就是说:你想把笔画写得肉多些,甚至肥些,你就用“沉”法,将笔锋按下去多些,将笔锋四周的辅毫毫毛多用些就是了。反之,在写笔画稠密处、险峻处,你想要笔画写细些、写瘦些,你就用“浮”法,将笔提高些,笔锋中的辅毫少用些就行了。也就是作者在该文中说的:“密处提飞”“提飞则瘦”“瘦者毫端分数省也。”
如果在一个笔画中,我要一边肉多,一边肉少。也不难。唐太宗李世民在《指意》中说:“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就是说,将笔锋侧向你要肉多的一边,横着的辅毫铺在纸上的一边就多些,写出的肉,自然就多了。笔尖另一边的肉自然就少了。
以上讲的是笔画中如何出肉感,及肉的丰满程度。
字,骨上有肉,一个生命体就跃然纸上了。
要使字上的肉既好又香,就要靠好墨、好墨汁了。
明代书法家丰坊在《书诀》中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
加干净水,用好墨磨。磨出的墨汁就鲜艳、靓丽、墨香扑鼻。写出的字,肉质也就艳丽,甚至满纸翰墨飘香了。现在,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家,常用墨汁。既方便,效果也不差。但要用好墨汁。如北京生产的一得阁墨汁、上海生产的曹素功墨汁等。写出的字乌黑、靓丽,能增强笔画肉质的光泽感,还散发出墨汁的香味。书法爱好者,平时练字,墨汁用量较大,用五元一瓶的普通墨汁也无妨。但搞创作、写成品;要送人、展出、收藏,就一定要用好墨、好墨汁了。此时诀不能用差墨、臭墨汁。
可见,肉质要光泽、艳丽,靠好水、好墨。而好水、好墨,又构成字、笔画的血液。血液流动、滋润,肉质才光艳照人。
肉质要光泽、艳丽,要靠流动的血液。
黄庭坚在《论书》中说:“血为水墨,水墨须调。”书法中的血,是水与墨按一定比例调和而成的。肉质鲜艳与否,在于水将墨调得如何。江苏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说过:“墨有焦墨、淡墨、褐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墨色的浓淡、深浅,变化无穷全在用水调出;及存放时间,水分挥发的多少(如:宿墨)。无论使用哪种墨色,都要用心研究,细心调出。
如何用水调出墨色?
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画语录》中说:“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丰,将笔略蘸清水。”就是说:用笔锋先蘸浓墨,并在旁边备好的废纸上试试。如果过浓,就略为蘸点清水,再试,直到满意为止。反之,如果过淡,则再蘸浓墨,在废纸上再试,直试到又满意为止。交替进行,满意的深浅浓淡笔画,便如愿出现在作品上。
以上方法叫“破墨”又叫“破水”。也即笪重光在《书筏》中所说“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关健在于“破”。即用浓墨使淡墨变浓,用水使浓墨变淡。只要用心调,墨即能变五色,血色便活了。书法作品中的字就“滋润灵活”,形象就会光艳照人。
如何使墨色不单调?
中国书法讲究阴阳,强调对立统一;墨法、水法也是如此。在一幅作品中,全用浓墨,则基调僵死;全用淡墨,则面目苍白。南宋书法理论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行草则躁润相杂,以润取妍,以躁取险。”就是说:用“润”,是追求“研丽”;用“躁”,是追求“险峻”。躁与润、枯与湿是一对矛盾。只有将这一对矛盾放在一起,才会相互衬托,互相辉映。林散之也说:“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
如何出润、湿,有二法:笔锋蘸湿墨(水分较多的墨汁);或适当蘸水。行笔用“涩势”,即按住笔锋,徐走慢行。笔中水在宣纸上便慢慢渗出,字则润矣、湿矣。
如何出枯、躁,也有二法:笔锋少蘸墨,更少蘸水。如笔锋已有较多的墨与水,可用废宣纸裹住笔锋,适当挤去一些(直到满意为止)。行笔用“疾势”。如:要某笔画出躁、出枯,则由起到收,行笔快速,躁笔、枯笔即现。贵润不贵躁。
躁与润、浓与淡,既对立,又统一。但也有主次之分。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的好:“凡人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躁。”历来的书法家都主张“贵润而不贵躁。”可见,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应以润为主,以躁辅之。加上浓与谈、半浓半淡有效编织之。写得好的话,作品也就像人脸那样红润而奕奕生辉了。
上一篇:博物馆打破禁忌才能对话儿童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