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中学美术教育发展方向蠡测
- 作者: 秩名
- 编辑:
- 来源: 网络
- 点击: 468
时间: 2011-05-06 09:17:53

蔡元培先生曾向科学家提示:治科学之余从事美术,可以活泼其感情和增强其科研活动。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实践证明,美的感受力对于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方面它能够使学生在这个日臻复杂的文化中进行交流和反映能力,以及能够理解不断变化世界中的丰富多彩性,熟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其它文化中丰富的艺术性,并且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面对人生。蔡先生说的何其透彻,这就是美术教育的真谛,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应试教育环境下的美术教育情况着实令人担忧,大学门槛越来越低,美术高考的“高烧”情况持续,增加了中学美术教育的压力。美术教育的前途究竟在哪里?
一 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美术手段,感染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助性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工作。”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是以社会的期待和职业的需要为目的,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重压之下的艺术教育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一):传统的培养方式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1:束缚学生思维的丰富性,以成年人的观察、思维替代学生的观察、思维。
否定“美术就是画画”的错误观点。树立“大美术”观念,对美术涉及的领域增进了解。美术教学是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色彩及主体感、空间感、质感等;美术欣赏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陶冶品格,提高审美水平。因此,美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绘画技法,还要教会学生去欣赏、去品评、去感受、去理解。对美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给予关注。
2:注重技能训练,缺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质疑精神的引导和培养。
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与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艺术的“奴隶”。不能从学习中感受到美,使原本就赋有艺术灵性的孩子们在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中渐渐扼杀了天性,约束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导致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小学生没有幼儿园的孩子们感兴趣,初中生没有小学生感兴趣,高中生没有初中生感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定反映方式。创造力并不是少数天才或者发明家独有的能力,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智力品质。美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促进人发展的首要任务。我们国家倡导“尊师重道”,我们的学生乖巧听话,依赖老师顺从老师,对老师所说的话很是信任。为了维护教师尊严,便于管理,喜欢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容易使他们缺少信心,形成机械刻板的心理特征。即使对老师的看法观点不以为然也不会表露出来。这是教育的“暴力”行为,虐杀了学生的质疑勇气,也违背了教育的宗旨。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更是对知识保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3:只“照顾”了少数专业型学才,普通受教育的学生丧失接受"美"的机会。
就当前情况来看,尽管我们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但从我们实际调查中发现,过于偏重知识的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全面教育思想的落实。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走向“全面发展”或者说还没有跳出“片面教育”的思想局限。美术学科并没有得到其公正的地位,很多学校里的美术课仍被视为“调节剂”,是文化课学习之余的一点“娱乐”,可有可无。相当数量的学生因此未能真正接受美育。况且有些对美术颇有天分或兴趣的学生也因此不能得到更加好的发展。
4:反思“形而上——形而下”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步骤。
毫无疑问,理论指导实践,但是反过来想想:不经过实践,理论从何而来?泛泛而谈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云里雾里,很难理解。运用直观的技法去表现反而更能加深理解,这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先付诸实践再得出结论不断升华为理论,指导下一次实践。也就是“形而下——形而上”的教学思路。我在教学中就采用此法,自觉对于高中生还是很奏效的,尤其以实战为主的美术教学。#p#副标题#e#
(二):教育模式应适应美术教育的发展。
在21世纪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的教育也发生着巨大变化,90年代初,美国推出了“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它对美术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提出了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美国很早就提出了创造性,要求思维的创新,因此他们会获得科学上的一项又一项的突破。而我们的美术教育仍旧停留在形而下的技能训练层面。在欧洲,艺术教育不单是学校老师的事,它不再是副科,而是全民都在进行,课余时间课外都在进行的。校内校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在他们的美术课堂上,只要在统一的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特点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整个课堂是和谐自由。他们重视的不是个别能为学校夺得绘画大赛名次的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并不注重他们绘画的结果,而是注重他们在这次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的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课堂美术教学只是美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课外兴趣活动,或有老师家长带领,或自发性的进行一些美术活动。比如:野外采风就很好,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放松的作画,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将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自然地融为一体。再如:在欧洲的梵蒂冈、卢浮宫、佛罗伦萨等美术馆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参观者、摄影者、绘画学习者,参观的人员从幼儿到老年均有,他们可随意拍摄下喜欢的作品,回家细细体味,也可以在展览馆的绘画室里把看过的感受直接画下来,在这里到处可以看见人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而在我们中国,由于经济、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美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馆、美术馆较少,就算有里面的规定也很多,大多数是不许拍摄等规定,使得人们的兴趣就更少了,来参观的人只是少数的处于艺术阶层的所谓圈里人罢了,而不是全民化的一种普及化的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缺乏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特别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日本提倡个性化艺术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个性化教育要以儿童个性的差异为基础,发展各俱独特性的个性,从小培养。教师在课堂注重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这样同样的一堂课,每个学生虽然都上同一个内容,但是各自的感触、体验不同,那创造的作品就会显现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时间一长老师看到画就能想到谁。其实这种教育是源自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教育界没有很好地把它贯彻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呢?
反思我们的艺术教育,不是我们不努力,这其中有许多的局限性:传统的教育模式把美术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使其孤立。殊不知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视觉传达为主要形式的美术学科与文学、历史、音乐、戏剧有着很多联系,古时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充分说明美术与文学的渊源深厚,另有姊妹艺术:音乐与舞蹈,美术与书法等等。大班授课很难精心培育艺术的好苗子,在很多学校的班级中最少的一个班人数也要达到50人,我想这在国外至少是发达国家少见的。对这样的班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对于美术成绩平平的学生老师更是很少关注了。再有就是教学设施跟不上,教学资源匮乏,国内中学美术教材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独特的艺术个性方面考虑不够。美术教学科研跟不上,就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更新速度迟缓。
(三):反思美术教育,对美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1:建立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绘画是走向分析设计的时代,强调个人的自信。学生能否成才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尊重他们的个性,学生个性中的独特人格特征,如敏感、强烈的表现欲、好强、自信,教师应给予鼓励和保护。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在我看来,学习艺术的学生无一不是对生活、生命充满了爱与激情,他们可以在音乐中感悟人生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在色彩中寻找岁月的光怪陆离。当他们怀揣着各自的艺术梦想踏上征程时,我们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甘为人梯,做他们的路灯,帮助他们一步步接近他们的梦想。当学生在学习中受挫,我坚信发自真心的肯定与鼓励往往比虚华的表扬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是他们在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是兴趣的源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的机会,才能使他们的特长显露出来。美术教学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容易引起的。对于儿童来说,画画是他们开始的最早的活动,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诞生时一睁开眼睛便看到了五颜六色的事物,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热衷于信手涂鸦,但这种兴趣并不稳定,它由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引起,随着成功的次数增加而加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不断地给予兴趣满足,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延续和加强。在这个时候,教师如果以自己的水平、眼光去评价学生作业中的“对”与“错”,不仅不能提高兴趣,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走到与我们的意愿相反的方向去。师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给学生说:“NO”的权利和机会。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儿童学习美术始于一种游戏的天性,不受真实生活的影响,发于主观。无论在造型表现方面、色彩运用方面或画面空间表现方面,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画去涂去抹。作业常常表现出独特的创造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对他们的画面中表现的不真实、不合理性,甚至匪夷所思的特点,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现代的艺术眼光去看待和品评。如果仅仅依照“像”与“不像”或“对”与“错”来评价,只会让学生受到压抑,使他们的创造力过早地消失。相反,学生的作业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只能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有包办代替和固定模式的问题,是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做法,并不可取。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引导发散性思维,阅览大量自然科学的书籍,丰富内宇宙,积存能量。#p#副标题#e#
(四)美术高考带来弊端种种:
美术高考的持续升温对中学的美术教育影响巨大。不少学校看到了学美术“走捷径”进大学的好处,竞相办起特长班,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需要如此多的美术人才么?不尽然吧。
1:全国高考类美术培训班风起云涌,鱼目混珠,大量水平低下的所谓“美术专家、教授”到处讲课招生,欺骗学生,不道德敛财。
2:美术专业毕业生超过社会需求量,大批学生毕业后无业可就,毕业后就继续开办美术高考培训班,有些甚至一进大学校门就进到培训班做兼职老师。就是这样一群人竞相争夺着中学的教育资源——学生,在牟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又不用承担任何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了中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3:美术高考阅卷存在很强的主观性,有失公平。
①阅卷教师水平差异带来的不公平。非基础教学老师普遍承担阅卷工作,但其自身不完全具备高考阅卷能力。实际上,即使是称职的基础课教师其专业水准与美院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可比肩。何况有些阅卷教师专业基础极差,根本不能适应高考阅卷工作。
②难以制定一套客观公平的评价标准。艺术作品之优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理。对美术试卷的评价虽是综合评价,但个人审美取向、审美观念、艺术修养,甚至阅卷时心情的好坏都会决定着评分标准。由于绘画是视觉艺术,阅卷教师在数万张试卷面前,必然会产生视觉疲劳,最后很可能是“草菅人命”。很多考生就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被“误判误杀”而影响了前途。
4:美术高考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家长掏钱买分、阅卷教师和考试组织者收钱卖分已成愈演愈烈之势。或许取消美术专业单独招生考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弊端,杜绝腐败,肃清秩序,消除招生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以探求建立符合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美术高考机制,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回到正道上来。中国美术高考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艺术界的深刻思考。我们相信,只有遵循艺术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美术教育才能真正传达艺术的精髓,发挥艺术的个性,传承艺术的真谛,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为社会造福。
二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并对其他各科教育发挥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一):美术教育的意义
蔡元培先生曾向科学家提示:治科学之余从事美术,可以活泼其感情和增强其科研活动。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实践证明,美的感受力对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使学生在这个日臻复杂的文化中进行交流和反映能力,以及能够理解不断变化世界中的丰富多彩性,学生会变得知识渊博,具备成功的生活所必备的技能,熟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其它文化中丰富的艺术性,并且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面对人生。蔡先生说的何其透彻,这就是美术教育的真谛,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应试教育环境下的美术教育情况令人担忧,大学门槛越来越低,美术高考的“高烧”情况持续,增加了中学美术教育的压力。面对此形势,我们要做好:
1: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创造力的发挥,最重要的是通过其教育表现出来的。
2: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人从蜻蜓想象并制造出飞机,人水上的一片落叶想象并制造出船舶,电灯、电话、电脑……这些又源于人类的大胆想象。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不断。
3: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借助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p#副标题#e#
(二):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它能使素质教育脱离一种走形式玩花样的肤浅表象,从而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它将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新意识得到普遍的培养与提升。我校于2009年9月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美术类课程涉及到水彩、书法、摄影、版画、漫画、工艺品制作、电脑设计等几个领域,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大开阔了全校学生的艺术视野,并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美术的信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美术教学还设有美术鉴赏、绘画、雕塑、书法、版画、动漫等文化修养课程,我校是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绘画是作为重中之重的。我们的教学理念遵循:1:以学生为本。内容选择以学生兴趣及需要为出发点,方式方法也力求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2:教学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给学生以表达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尤其在作业设计中,强调学生动脑动手。3:以提高审美能力、鉴别能力为重要目标。无论是欣赏还是表现、设计、手工,都作为审美活动,培养“眼力”,提高“品位”。4: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际训练和创作为主,强调动手和表现;而电脑设计、摄影和书法等系列,在具体训练与表现为主的前提下,理论与欣赏兼而有之。此外,《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保证有足够的专业学习场地比如:画室、美术室。
2:广泛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比如: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艺术作坊、居民社区、公园等等。另外,还有当地的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比如宗教建筑、园林、名宅、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等。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点很重要。
3: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4:积极开发和利用好图书馆资料资源。美术理论书籍、美术教育理论书籍、美术作品集、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录像带、光盘等,学校图书馆应适时的引进最新的美术资料、书籍,满足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工作需求。
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具有绝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它能最快最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社会的重视程度决定着美术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严格按照社会短期需求进行“订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愈发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由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的转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而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培养的转变,而日趋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难以适应这种转变,受到有识之士的否定,也就在情理之中。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和实施使人们看到实现上述转变的可能。克服推行中的种种艰难,遵循着教育的规律一路走下去,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不再是一个难题。相信不久的将来美术教育就会拥有一片干净美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