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病呻吟:乱议美术教育的目的龙念南
- 编辑: 秩名
- 来源: 网络
- 点击: 40740
时间: 2011-05-28 11:27:11
我们为何要进行美术教育?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您就别往下看了,如果您是为了教育,不知你是否同意我这个观点美术教育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成为“找病呻吟”的享受者。有点怪怪的吧,甭急,听我慢慢道来。
咱先说艺术是为了啥?我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享受。用当下时髦的话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可是现如今人们硬生生把艺术整成物质第一,整成商品了。商品是人们物质生活所需,人的本性就是对物质需求的永不满足,可是物质在人的一生中时多时少、变化无常,结果造就了人们的无数痛苦。
面对痛苦,“呻吟”是一种缓解。在真实的生活中,“呻吟”更多是心理的。因为每一个人,特别是孩子都需要别人的关注,亲人的关注比自己忍着更能缓解痛苦。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程度,“呻吟”可就是精神需要了。
精神生活是只增不减的,而艺术原本就是一种精神生活,也就是物质生活的“病痛”带来的“流泪”和“呻吟”。这“流泪”和“呻吟”原本是为了自己享受和引起人们关注的,只是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和人们物欲的横流,艺术的功能被异化了。甭说别的,就说我们的美术教学吧技能技巧和成名成家几乎成了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准。可是整一大堆技能技巧却不知道往哪儿使,有用吗?
美术的关键在于“表达”, 围绕可视的造型进行表达,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象。色彩也好,造型也好,最终不都是为了表达吗?欣赏更是如此,如果欣赏和创作都变成了“任务”和“背诵”,这“表达”还具有精神意义吗?所以我觉得能否培养精神享受的能力,培养由生理宣泄上升为心理表达的能力,也就是“找病呻吟”的享受者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佳阶段就是0-18岁。技能技巧的学习应该是为“表达”服务的,一辈子想表达,一辈子都可以学习,绝不限于0-18岁。
“流泪”和“呻吟”都是可以从生理转化为心理的一种精神享受。艺术家的表达因为有技能技巧和独特眼光的支持,其把握能力高于常人,所以这是一种“流泪”式的表达。普通人可不需要整天“流泪”,能欣赏艺术家的“流泪”足矣。但是,总看可不行,还是得有点“亲力亲为”。这“亲力亲为”就是“呻吟”。因为“呻吟”比“流泪”容易。“呻吟”来自“病痛”的感受。自然而然的生活很难带来强烈的感受,只有当巨大的生活转变来袭时,巨大的刺激让你不感受都得感受,此时,您要是会“呻吟”甚至“流泪”,痛苦就可能转化成一种精神的享受。问题是,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对生活已经麻木,甚至对病痛的感受都已经麻木了。
现如今的孩子们都生活在蜜罐里,您非要让他们等着大灾大病的再“呻吟”,这不是“咒”吗,他们后面一大堆人会跟您算账呢!最起码下学期的学费自此溜走了。咋办?借势啊!如今学校里几乎全是“任务”、“背诵”和“无病呻吟”,孩子们正好没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看真实的世界。特别是在微观和宏观的世界里,孩子们一定会得到很多“刺激”。我们何不多多地提供这些“刺激”,进而把这些“刺激”看成“病痛”,辅之以适当的技能技巧和娱乐方式,让孩子们尽情地放大“呻吟”感受、发现、想象并表达,并在这“呻吟”中慢慢养成“找病呻吟”的习惯。
啰里啰嗦了一大堆话,其实我想说的就是技能技巧肯定需要,单纯的娱乐也肯定需要,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得想想办法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和能力。就美术教学来说,发自内心的感受、发现、想象和表达才是孩子成为未来的精神贵族最需要的,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找病呻吟”的享受者。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儿童中心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