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熟悉的作文素材变得陌生化

  • 编辑: 苗恒
  • 来源: 未知
  • 点击: 32370

时间: 2015-11-24 10:05:40

熟悉的写作材料往往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因为人们对熟知的事物会产生审美倦怠,难以激起亢奋的情绪。那么,是不是就让学生在写作时有意避开熟悉的材料呢?并不是。以熟悉的材料作文同样能新人耳目,产生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其关键就在于将熟悉的材料“陌生化”。

从哪些方面点拨学生将熟悉的写作材料“陌生化”呢?这里提供几种方法。

不妨更深入地挖掘材料内涵

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高”,同样为人们熟悉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其与众不同的蕴涵,写出立意新颖深刻的文章,给人一种前所未见的陌生感,一种思想的启迪与心灵的震撼。有位同学以“家乡的小河”为题作文,大致内容是:放假回家看到村头的小河干涸了,脑海里闪现出记忆中波光粼粼的小河,那时候小河荡漾着童年伙伴们开心玩耍的欢笑声,倒映着夕阳下洗衣村妇们的美丽身影,闪动着村民们热火朝天引水灌溉的场景。这些材料并不给人以新鲜感,若再揭示思念、环保等主题,文章就更没有什么新意可言了。但是该同学对所写的材料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他在文章结尾写道:

小河流淌,流淌着我的美好记忆。然而,今天的小河,却让我的记忆卡了带。

小河,不再传来孩子们天真的笑语了。

小河,不再闪动洗衣女子们的倩影了。

小河,已没有乳汁给予它两岸的乡亲们。

小河,我故乡的母亲河,你为什么要从我的记忆中消失?是因为电子玩具取代了泥巴玩具?是因为洗衣机瓶装矿泉水取代了天然河水?是因为喷灌机取代了大桶小桶?

干裂的小河不回答我,我自己也寻不到答案,只觉得心在隐隐作痛……

作者对家乡小河的消失发出追问,不只是停留在环保的问题,而是涉及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蕴含着对现代文明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的忧思。这样发掘出的材料的内涵,有自己不同寻常的思考,也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使得文章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不妨变换一下运用材料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熟悉的材料,只要变换一下角度,也会有别样的风景。护国战争是大家颇为熟悉的史实,而电影《建党伟业》的作者与导演却别出心裁,在遵循大的史实框架真实的基础上精心营造出不为观众所知的两点陌生化叙事。一是小凤仙和蔡锷的车站送别,蔡锷假意去日本治病,商讨反袁大计,和小凤仙不得不离别,二人一段对白,银幕上大特写紧卡小凤仙面部轮廓,美人泪倾倒了无数观众;二是蔡锷的部队对阵吴佩孚的部队时,影片表现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作为滇军军官的朱德冲到了敌人的机枪位旁,孤身一人如狙击手般干掉对方4个机枪手,奠定胜局。这些细节都是创作者匠心独运的陌生化表述,以新的角度向观众展现了熟悉的历史,增强了影片的观赏价值。

中学生作文同样可以通过变换角度来使熟悉的材料“陌生化”。例如写长者对后辈的关爱与期待,一般人都从吃饭穿衣、询问学习情况等入手,而有位同学却着力描摹年迈的外婆“打眼罩儿”(用手在眼睛上方遮挡阳光以看清前方)远远眺望的姿势,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渗透了深深的爱念,一个似乎永恒的动作传达出殷殷的期盼,让人读来不禁潸然。

变换角度也包括变换叙述的角度。中学生常好写自我反省的文章,内容不外乎是时间过得快,绝对不能松懈,不能愧对父母、老师与朋友等等,如此千篇一律,已经成了套话。而有位同学却站到了“我”的对面,写了一篇《给“我”的一封信》采用第二人称与“我”促膝谈心,提醒“我”珍惜时间,激励“我”几倍努力,警示“我”不要辜负身后无数双眼睛。内容基本一样,但是变换了叙述角度,就给了读者“陌生”的新鲜感。

不妨给主体材料巧设一个“画框”

有位画家用透明胶片绘画,再将画作装进透明的亚克力镜框中,悬挂在与墙面有一定距离的空间里,照射在墙壁上的光线通过作品的背面折射回来,令画面的半透明效果更加突出。如此一来熟悉的绘画内容与形式被“陌生化”了,令观赏者啧啧称叹。老的作文材料如同一幅为大家所熟知的画,一旦装进了别致新颖的画框里,就会吸引人驻足观赏。

比如写亲子、师生、同学、朋友之情,此类文章太多,要给读者以陌生感实在不易。有位同学巧于构思,她以“风景”为“画框”,文章开篇写倚窗看街景,脑海里跳出卞之琳的《断章》诗,顺势引出“原来,生活中随处都有被自己忽略的美丽的风景。一抹夕阳的余晖,一隅翠绿的草丛,一枝随风飘拂的柳条,一池盛开的荷花,一只独立枝头啼叫的小鸟,一行排云直上的大雁……不只是大自然,我们的人生之旅也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风景。”接着详细写出“小时候,妈妈是我最痴迷的风景”“上学了,老师、同学便成了我心中的风景”“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行文至此,一个意念跃上心头:“当下与未来,自己是不是也会成为别人最美的风景?该怎样成为别人最美的风景?”从文章取材看,无非就是人们常写的亲子情、师生情、同学情,但是作者巧用心思,把卞之琳的精美诗作《断章》作为雅致的“画框”,使得亲子情、师生情、同学情这幅熟悉的“画”变得“陌生”起来,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不妨尝试使用剪辑艺术

剪辑是影视术语,又叫蒙太奇。剪辑艺术会使人们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广告设计大师金特·凯泽的作品《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中将鸽子和骷髅头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虽然二者均属司空见惯的形象,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出现时,就收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表达了渴慕和平的意义。通过对大众习惯性的物象寓意模式进行置换,将事物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重构事物的领域,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用最平凡、最浅白、最简单的元素组合成高价值、高层次、高技艺的表现,给观众带来新鲜和深刻的印象,极大地扩张了形象的内涵和品位,使常见的形象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感觉与趣味,唤起了人们对熟悉事物的独特感受,增强了广告的审美情趣并强烈的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中学生写作通过巧妙的剪辑也可以化熟悉为“陌生”。请看一位同学以“沉默的父爱”为题写的作文:

6岁。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中学生作文喜欢写“慈母严父”,本文也写的是“严父”,但是作者却剪接了贯穿“我”成长过程的三个镜头,并定格于父亲的眼神和脚步,无需加以评论,也无需抒情渲染,父亲“沉默”的形象跃然纸上,父亲鼓励、鞭策和期待的大爱感人至深。正是作者的妙手剪辑,才让熟悉的父爱题材“陌生化”了。

不妨让语言“超常组装”

同样为大家熟悉的材料用“超常组装”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会产生“陌生化”的效果。有时我们将语序倒装、错位、重新组合一下,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是情趣、意味却完全变了。例如“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正常的说法应该是“墙是蓝色的,窗是白色的”,但这仅仅是平白的介绍,没有丝毫情趣,使用倒装句式,首先进入读者眼帘的是一片素雅的蓝,一片纯净的白,不由得趣味大增,引得人们以一个陌生访客的身份一点点地观赏着空中楼阁,便觉情趣盎然。

我们还可以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巧妙地运用修辞打破常规思维,把本来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在实现语言陌生化的同时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读者由熟悉的材料获得生动新鲜的审美感受。例如,“那女人本在把孙小姐从头到脚地打量,忽然发现顾先生的注意,便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钱钟书《围城》)描写女人的作品很多,大家已经颇为熟悉了,但是把那女人“不平的牙肉”比作“侠客的胸襟”的却绝无仅有,这种“陌生化”的语言表达,让人有一种读过之后拍案称奇的陌生感。

再看中学生写的一个例子:

山一样的作业,雪片般的习题,抄写、抄写、抄写,练习、练习、练习,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化学、物理……泉涌似不竭,江流般不息。

这个句子写的实际上就是学生们很熟悉的生活,许多同学也在作文中不止一次地叙写过,但没有人有意做这样的铺陈展示,这样的反复强化“抄写”“练习”。在铺陈凸现中,更真切地表现出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熟悉的生活因“陌生”的语言表达而意味无穷。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20年前施舍一顿饭 20年后被赠予百万支票

下一篇:关于责任的作文素材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关于责任的作文素材

责任教育 老劳特是这里鱼市场…

2015-11-25
关于责任的作文素材
关于痛苦的作文素材

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是班干部…

2015-11-25
关于痛苦的作文素材
关于低调的作文素材

朱维铮:低调者,胆大者 复旦…

2015-11-25
关于低调的作文素材
关于声音和舞蹈的作文素材

没有声音的舞者 史秋捡从出生…

2015-11-25
关于声音和舞蹈的作文素材
关于速度和规则的素材

虎大王的府邸需要一名守卫,虎…

2015-11-25
关于速度和规则的素材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