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家木心的作文素材故事

  • 编辑: 苗恒
  • 来源: 未知
  • 点击: 38042

时间: 2016-01-28 14:33:00

    2015年底,木心逝世四周年。凤凰文化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归来的局外人》。名字借用了梁文道给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写的序言,强调木心的“局外人”身份:他“局外”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刚刚在内地出版作品的时候,大家以为他是台湾作家,或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海外作家;更早在台湾发表作品的时候,那边的圈子也在探听是不是一个民国老作家重新出土;他竟然“局外”到了一个没有人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出来处的地步,“局外”到了让人时空错乱的地步。

  2006年底,木心的作品第一次在内地出版时,了解的人寥寥无几。陈丹青写《我的师尊木心先生》郑重推荐,这篇后收录到《退步集续编》里的文章,让很多陈丹青的粉丝也变成了木心的读者。

  陈丹青在文章中称木心是一位写作超过60年,在海外与福克纳和海明威编在同一教材中的老作家;是“文学界的鲁滨逊”;是阿城、陈子善、陈村等推崇备至的写作者。更借用陈村的溢美之词说“企图中文写作的人,早点读到木心,会对自己有个度量”,因为“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杆”。

  木心的文学渊源

  “木心”自然是笔名,他的原名叫做孙璞。他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乌镇东栅。这里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故乡。

  木心14岁时从茅盾废弃的书房发现了很多图书,这使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到了许多西方的经典,再加上他早年接受到的私塾和家庭教育,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阅读视野。

  这种独特的受教育方式,在他后来的《文学回忆录》中一再提及,并提炼、升华为一种传统:“以前母亲、祖母、外婆、保姆、佣人讲故事给小孩听,是世界性好传统。有的母亲讲得特别好,把自己放进去。”这也是被后来的无数粉丝津津乐道的文脉留存的证据之一。

  1946年,19岁的木心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后又学习中西绘画。

  1971年,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18个月。他从14岁起创作的100多个短篇和8个中篇集成厚厚的20本,所有作品皆被烧毁。

  在监狱里,他从写交待材料的纸里留下66张白纸,正反两面写满密密麻麻的字,写散文,还作曲,藏在棉袄夹层里。在《归来的局外人》中有个片段,木心回忆说:“关在地下室,我还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当时我要笔、要纸、要墨水,笔有了、纸有了、墨水有了,这才有了我的艺术。”

  平反后,20本作品却要不回来了,说是烧掉了。木心灰了心,决意从此只画不写。1982年,自费留学到了纽约,当年他55岁,孤身一人。

  也正是在1982年,陈丹青与木心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他的学生。陈丹青回忆:“24年来,我目睹先生持续书写大量的散文、小说、诗、杂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与其他朋友听取先生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我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从台湾到乌镇的文学回归

  木心最早的作品是在台湾发表的。1984年,旅法画家陈英德惊叹于木心谈吐之间的才气,劝他恢复写作,没想到这样的一劝让他动了心。木心后来回忆:“那时我的画已经被收藏家买了,生活比较稳定。有一次他们专程拜访,说,今天来,就是请你答应,你还得写作,专心写作,我们帮你推介。不答应不走。我答应了。送走他们,我上楼,摊开纸就开始写,然后寄给他们,介绍到台湾。”

  首次发表木心作品的杂志是《联合文学》的创刊号,现已经收藏在乌镇的木心美术馆。创刊号云集着港台及海外知名华语作者,第一主角,却是木心。主编痖弦为他专设“散文个展”。

  1986年,台湾推出第一本木心著作《散文一集》,接着是《琼美卡随想录》,陆陆续续为木心出版了12本集子。

  而此时,身在隔海相望的内地,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作家被重新挖掘出来,成为众多文学“新星”。只不过,我们依然不知道木心是谁。

  1994年冬天,木心悄然返乡,回上海,抵乌镇。孙家的祖屋不复当年模样,后花园上起了一家翻砂轴承厂,工匠们伴着炉火劳作。失望伤感的木心写下《乌镇》一文:“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乌镇》刊发在《中国时报》,1999年被乌镇乡党委书记陈向宏看到,他决心邀请木心回到故乡。

  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5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陈丹青一直觉得,木心的作品好,要介绍给国人,但是又害怕国内读者对他不够熟悉。有了陈村等国内读者的赞誉,陈丹青终于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2006年,木心作品出版简体字版本,第一本是《哥伦比亚的倒影》。

  陈丹青在《我的师尊木心先生》一文中毫无吝啬地对木心的赞誉:“二十多年前当我初读木心先生的文字,我的错觉就是将他与五四那代人相并置,但随即我就发现,即便是周氏兄弟所建构的文学领域和写作境界,也被木心先生大幅度超越——既矛盾又真实的是,木心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陈丹青也坦言之,“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

  2006年,随着木心的系列作品出版,那一年也被称为“木心年”。同年,应故乡乌镇的盛情邀请,木心回国定居,时年79岁。在他去世之前,乌镇成为了众多青年学子朝圣之地。正如陈丹青所言,木心这个文学的局外人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学现象,成为一位文学活化石,一位众多青年读者的文学仰慕者。

  从“文学隐士”到“文学偶像”

  梁文道在纪录片《归来的局外人》里说,读莫言的作品,你不会去朝拜他,而读木心,会让无数读者仰望乌镇,去踏着千山万水去看看他。这种朝圣的心态也体现在一种尊重的称呼上,所谓木心先生,不仅意味着尊重木心,而是尊重他所代表的没有断层的文学本身。

  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巫鸿在《读木心:一个没有乡愿的流亡者》说,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中,木心有两点与众不同:其一,他在中西文学和哲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也能同样娴熟地将这些知识融汇于写作和绘画之中;其二,是由于他通过艺术和写作把“隐身”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在这种美学中,他的个人经历必须转化为艺术经验才具有意义,而他的艺术经验必须超越常规历史和自传框架才得以升华。虽然木心的写作和绘画每点每滴都是自己的,但这些作品隐藏了而非揭示了他的历史特殊存在。

  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在故乡乌镇逝世,享年84岁。吊诡的是,木心本人追求“无名度”,追求隐身,甘心做一个隐士,但陈丹青、陈村等人的恭言敬语却让他的名字如雷贯耳。每年的生辰或逝世周年纪念日都有大批读者前去悼念。

  2012年,陈丹青整理木心在纽约的“世界文学史”讲义,辑成《文学回忆录》出版,旋即成为两岸三地的畅销书。鲁迅博物馆馆长,著名文学批评家孙郁评论《文学回忆录》说:“这是一部好玩的书,木心的价值在此表现得颇为充分。此书全无一般文学史的套路,格局与气象均有,内中有一种生命的热度。他以人类的眼光看诸多文学典籍,说出别人所没有说的话来。他看世界各地的文学,不是民族主义的视野,像一个世界人,好像希腊、日本、美国的作家都是自己的朋友,彼此悄悄地对话。”

  此时,木心的诗歌——以《从前慢》为例广为传唱;从木心作品中摘录的格言警句成为了许多读者手中的名片。而对木心逝世四周年拍摄的纪录片《归来的局外人》,有人呼吁,请不要再消费木心了。

  他再也不是局外人了,无论是人生还是文学生涯,正如木心在归来之后的访谈中说:“我一直保留着中国护照,因为我知道有朝一日我会回来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造不出圆珠笔头【附原创点评】

下一篇: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

2016年央视感动中国2015年度十…

2016-02-17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
关于民国人物金岳霖的作文素材故事

金岳霖是一个很风趣和有幽默感…

2016-02-18
关于民国人物金岳霖的作文素材故事
关于梁实秋的经典语录【素材积累】

1、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

2016-02-18
关于梁实秋的经典语录【素材积累】
张爱玲经典语录大全【作文素材积累】

本文为您介绍张爱玲的经典文章…

2016-02-19
张爱玲经典语录大全【作文素材积累】
关于马化腾的作文素材故事

马化腾,这个名字你可能有些陌…

2016-02-22
关于马化腾的作文素材故事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