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文章收到了,也拜读了,几十年不联系,一联系便是八千字的长文,足见你对此文的重视。你说不知自己写的是什么,我看后感觉像是“回忆录”。回忆了许多往事、琐事,其中包括我所知道的我县不按建校时间而以是否县城所在地来排序中学的名字:一中、二中、三中等;更多的还是你个人求学、成长以及交往方面的诸多往事,很具体、很翔实,相信凡是看过此文的人,都不会对它的真实性存有半点怀疑。文字也很流畅,很好读。
类似的回忆录,近年我收到过不少,都是我这个年龄段以上的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甚至是一些重要部门的领导同志写的。你请他或他自己主动写点东西的时候,他一般就会写这个。他们给我看的目的是让我提点意见,我一般都不会提,而只是鼓励和称赞一番,不错呀,很好呀,嗯。这不是单纯地维护他的自尊心,而是你提了他也改不动,或不舍得改。比方说,他在一个千把字的短文里面,提到只有他自己认识的十几个人的名字,甚至还注明了性别、年龄,你让他删掉,他就不舍得。他说他跑了几十里路,好不容易找到当年的一些小伙伴回忆、核实出来的,那怎么能删?
再就是,也没必要改。他又不发表,而只是作为个人或家庭的文字资料收藏,有什么不可以?如同大多数人照相都不是为了发表或贴在公众场合的宣传栏里,而只是放到个人的电脑或家庭影集里一样,想怎么照就怎么照,没必要非按摄影师的标准来不可的。
但你希望我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帮你推荐到报刊发表一下,那我就要向你普及一点写作方面的常识性的东西了,另外也考虑到这类“老人文本”中所存在的与你差不多的问题较为普遍,故而我愿意借此多说几句。
凡是可以成“章”的文字,无论是新闻的、文学的,还是应用方面的工作报告,其实就是三件事: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三是为什么写。
先说为什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你要给读者什么启示,或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感受与享受。这样的启示还必须是新鲜的,不曾听说或感悟到的。你的高姓同学盖起了440平方米的农家别墅,而一般工薪族劳累一辈子也未必盖得起,这样的事实与启示都不新,也太浅显。那个乱改学校序号的事情,外地的读者也未必感兴趣。有一个非常简便的办法,可以验证你“为什么写”或有没有必要写:你将你写的东西说或读给你的家人及朋友听,看他们有没有兴趣听下去!他们都不愿意听的东西,你更别指望一般读者会有耐心去读。
写什么的问题,即是题材的问题。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什么叫高于生活?我个人的理解是,你所记载或反映的内容,必须是渐进或巨变的历史,重要或重大的事件,简而言之,就是典型事件与典型人物。你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太琐细、太芜杂、太个人化、也太过程化了。你去你老同学家喝酒,开什么车、谁开车,叫什么名字,有必要交待得那么详细吗?生活琐事可不可以写?可以的,但必须是一般读者闻所未闻的。著名作家张炜先生在他的《古船》里写了一大段烧烤刺猬的过程,写得很详细,也很长,有好几千字,但一般不会有过程化的感觉,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所谓生活的原生态,也有一个对素材筛选的过程。什么都往里装,那不叫文章,而只能叫材料或流水账了。
再说怎么写的问题。什么叫文章?顾名思义,就是有章法的文字。这个章法应该包括布局与结构、叙述与描写、详写与略写等等。作者有一个为什么写的问题,读者也有一个我凭什么要读的问题,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你不能逼着人家读;也不是买卖关系:你读完我的一篇文章,我请你喝顿酒可不可以?而只能靠文字自身的魅力,让他读完一段非读下一段不可。一般编辑与读者,顶多只有一页稿纸的耐心,第一页文字吸引不住他,他一般也就不再往下读了。
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叫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么讲一个带有启迪意义的道理,说服他;要么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打动他。看得出,你是想塑造一下与你相识相交近半个世纪的高姓同学,你写了他那个山村的来历,没有姓胡的,而又为何叫胡家庄;他有几个孩子,每个孩子做什么工作,收入是多少,那座房子的结构也介绍得很详细。但读完之后,读者仍然不知道你那位同学长得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性格。八千字的文章里面,你事无巨细,一味平均用力地交待、介绍,却没有一个打动人的细节,来说明你俩近半个世纪的兄弟之谊。我若不是看着你是老同学,你觉得与你不认不识的一般读者会有兴趣看下去吗?
当然还有个语言问题。好的语言是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有味的。
但我仍然提不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退下来的老同志,劳累了一辈子,没必要为着一篇文章再将自己陷入另一种劳累。我个人有一点生存或养生的经验,叫“三别”:一是别闲着,二是别累着,三是别气着,供你借鉴。如同我前面说的家庭影集一样,你的这篇东西就作为自己个人或家庭的文字资料收藏着,或发到你自己的博客上吧,别惦着在纸质媒体上发了,好吗?如此你尽可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收到娱乐身心的功效。我周围的许多老同志也都是这么做的。(刘玉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大众日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