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染南锣1
- 编辑: 本站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31539
时间: 2014-10-22 17:15:38
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街面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
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
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几十种的行业也算比较齐全了。至于大的商号如绸缎店、茶店、大饭店、金店、银号等,则云集在离得很近的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大街,形成了互相依托的商业便利条件。
行走在今日的南锣鼓巷,京城几百年的往昔敦厚都在此流动得错落曲折,那些人物,或是煊赫一时,或是慷慨一世,或是成为历史烟云里悲凉的挽歌,唯有几百年的青瓦灰墙,依然风雨不改,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静观时代匆匆。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锣鼓巷历史风貌的保护几经曲折。到1990年,南锣鼓巷地区入选北京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获得东城区大量的整修资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南锣鼓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南锣鼓巷在改造提升过程中,采取了小规模渐进式整治方式,既没有大规模地推平重建,拆除破旧的胡同,也没有只保护不发展,或只发展不保护。近年来,依托胡同、四合院的历史人文特色,南锣鼓巷陆续出现了一批酒吧咖啡馆、特色工艺品店、创意工作室、会所客栈等文化休闲旅游业态,形成了以胡同四合院为肌理、历史文化为底蕴、安怡静雅为品位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成为一张新的北京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