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染南锣2
- 编辑: 本站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33518
时间: 2014-10-22 17:26:04
我出生在北京地安门内,离南锣鼓巷一街之隔,儿时对那里的印象虽然记忆深刻,但是时代的变革,使得我这个老邻居,对于那里的很多事情只能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那里的整体格局,没有什么颠覆破坏性的拆迁毁坏,说陌生,可以说近年来一年一个变化,近10年来,我每年都有意识地到那里拍一些片子,每次去,每次都有新发现,每次都有收获的惊喜。
拍的次数多了,除了对于自己的片子,感觉到要有一种突破陈规的冲动,而且通过学习总结,觉得拍摄南锣鼓巷的好作品,真是目不暇接了,想拍好南锣鼓巷,首先要有另辟蹊径的思路。对于北京人来讲,拍摄地点离家近,交通方便,那么在拍摄时间的选择上,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就选择了“夜染南锣”的思路,从时间段的差异上,表现南锣鼓巷的独特魅力。
1.季节的选择
要想整体反映某一街区的风貌,最好要有一种纪实文献的拍摄态度。一个街区,一年四季会有不同的风景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整体地表现其风格特点。而每一个季节,都会有独特的风貌,所以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无论是夏日清爽,还是雪后凛冽,只要觉得拍摄计划有这一阶段拍摄的景象时,绝不能因为天气的干扰而放弃拍摄,可以讲在这些片子里,我觉得在下雪和下雨的季节天气中,实际才是我觉得相对满意的作品。
2.拍摄的时间段
根据经验,要想拍摄夜景,真正的起始时间应该是夕阳将近西下的时候,拍摄者已经到位。因为南锣鼓巷是个东西走向的胡同,再加上街区道路空间比较狭窄,所以想拍摄理想的夕阳余晖,照射在四合灰瓦上的角度,不是很多,但也不是绝对没有,这就需要认真寻觅。不过华灯初上,也就是夜幕还没有完全漆黑,而店铺的灯光已经亮起的那短短的一瞬之间,也是最出片的时候,因为那时的光比和色温是最理想的时刻。
3.拍摄的技术要点
因为夜景的光照明度比较低了,所以我把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能够通过店铺橱窗照明照射到的人群和景象,这样就比使用闪光灯拍摄出来的效果真实得多,这样就必须使用三脚架。虽然现在高感光度可以弥补一部分快门时间上的限制,但是这样的后果,换来的是比较严重的噪点。后期处理是个很费功夫的事情。换个思路说,用慢门拍摄出来的动静对比的效果,再加上特定的环境色温,有时候反而比清晰的影像画面更有韵味。
4.拍摄内容
拍摄夜景中的南锣鼓巷,一是景物,一是人物。景物主要街区的建筑,街区建筑比较有特色的一是老北京传统建筑,一是新改建的酒吧店铺。拍摄老北京传统建筑,我注重采用街灯的照明,这样色温比较低,温和古朴,光照的角度也不是很杂乱。而酒吧店铺的灯光各具特色,我主要考虑一方面是通过玻璃门窗,拍摄特定环境的内容,一方面是拍摄门脸的装饰格局,再通过与南锣鼓巷胡同的构图搭配,使得南锣鼓巷古老与时髦这种文化撞击的火花,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人物拍摄有两点区别:旅游购物与居民百姓;外国人与中国人。抓住这两种区别,就能比较有效地抓住京味文化与时代特点的区别,而抓住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区别,就更有可拍摄的内容了。
拍摄北京的胡同,是自己一直专注的课题,而拍每一个胡同,并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充分表现出这个胡同街区独特的风貌。南锣鼓巷这一题材的拍摄,我就注意强化老北京文化与现代时尚的交融与撞击,仔细认真观察这种并不刻意具象的时空变化,用理性思维去强化这种时代印记,要认识到:这种要素既是这一具体街区的特色,同样也折射着整体的老北京文化发展变化的时代脉搏,为此,如何更理性地对待这一现实,更准确地通过某一点某一处去表现社会进程的整体风貌,正是拍摄南锣鼓巷这一题材的关键之所在。
南锣鼓巷往昔
在南锣鼓巷,有很多保留清晰的历史遗迹,仅举几例。
纵跨炒豆、板厂两胡同的僧王府
炒豆胡同77号原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旗人,能征善战,1859年大沽海战中,督军奋战,大败英法联军。1865年5月,率部在山东曹州与捻军激战中阵亡。死后,其子伯彦诺谟诂承袭亲王爵,因而这一带的老住户,还称这所府址为“伯王府”。
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条胡同,这在北京是仅有的孤例。
中央戏剧学院(原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
东棉花胡同39号是中央戏剧学院,这里原是靳云鹏旧宅。靳云鹏(1877~1951年),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在云南任清军19镇总参议。后受袁世凯信任,任山东都督。1919年后任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买下这里后,拆除了部分四合院,建了几座西式楼房。如今,旧建筑已全部拆除,靳宅已无迹可觅。
帽儿胡同 7~15号可园
帽儿胡同7号至15号(单号)院,原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
文煜是清满洲正蓝旗人,曾历任四川按察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光绪十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他和红顶商人胡雪岩过从甚密,平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花园落成于1861年,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全园占地约4亩,南北长不过100米,东西宽不过30米,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建筑物小巧多姿,错落有致。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
这座宅院也是几易其主,历经沧桑。北洋政府时,袁世凯死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由南京来北京就任时买下了这座宅院。日本占领北平时,冯家将这所房屋卖给伪军司令张兰峰。
帽儿胡同35、37号院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
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是满清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宣统大婚时,已是民国十一年,但还是履行民国初年所颁布的优待清皇室条件,对这所“后邸”大加修缮。婉容的父亲荣源,由于女儿“册后”,按礼制被封为“三等承恩公”,这所府邸又大加改建以合乎府第规格。
后圆恩寺胡同13号茅盾故居
后圆恩寺胡同13号就是茅盾故居。后院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还按照先生生前的原貌布置,室内的沙发、案头的花瓶、壁上的对联都是旧有之物,所有展室均向公众开放。茅盾于1974年搬到后圆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人生最后7年的岁月。
后圆恩寺胡同7号蒋介石行辕
后圆恩寺胡同7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筑。这里原为清宗室载旉的宅第。载旉是庆亲王奕劻的次子,堪称“风月场上魁首,赌博局中豪客”,此宅建成不久,他就把全部家当输与他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5年12月到1949年1月,这里成为蒋介石在北平的行辕。期间,蒋介石在此有两次重大活动:一是1945年12月来北平,以“抗战领袖”身份慰问北方同胞 ;二是1948年9月,应付辽沈战役。
菊儿胡同
南锣鼓巷一直向北走到头,东边的一条胡同是名扬中外的菊儿胡同。1990年,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了菊儿胡同的危房改造工程,“有机更新”了这条古巷中的小胡同。使其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又适合现代人居住。1992年,菊儿胡同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1993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奖”。
此外,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住在雨儿胡同13号;秦老胡同35号曾是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府邸;菊儿胡同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是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之父的宅邸;黑芝麻胡同59号原是明末降清将领洪承畴的府邸;黑芝麻胡同13号曾是清朝刑部尚书奎俊的宅邸。
拍的次数多了,除了对于自己的片子,感觉到要有一种突破陈规的冲动,而且通过学习总结,觉得拍摄南锣鼓巷的好作品,真是目不暇接了,想拍好南锣鼓巷,首先要有另辟蹊径的思路。对于北京人来讲,拍摄地点离家近,交通方便,那么在拍摄时间的选择上,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就选择了“夜染南锣”的思路,从时间段的差异上,表现南锣鼓巷的独特魅力。
1.季节的选择
要想整体反映某一街区的风貌,最好要有一种纪实文献的拍摄态度。一个街区,一年四季会有不同的风景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整体地表现其风格特点。而每一个季节,都会有独特的风貌,所以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无论是夏日清爽,还是雪后凛冽,只要觉得拍摄计划有这一阶段拍摄的景象时,绝不能因为天气的干扰而放弃拍摄,可以讲在这些片子里,我觉得在下雪和下雨的季节天气中,实际才是我觉得相对满意的作品。
2.拍摄的时间段
根据经验,要想拍摄夜景,真正的起始时间应该是夕阳将近西下的时候,拍摄者已经到位。因为南锣鼓巷是个东西走向的胡同,再加上街区道路空间比较狭窄,所以想拍摄理想的夕阳余晖,照射在四合灰瓦上的角度,不是很多,但也不是绝对没有,这就需要认真寻觅。不过华灯初上,也就是夜幕还没有完全漆黑,而店铺的灯光已经亮起的那短短的一瞬之间,也是最出片的时候,因为那时的光比和色温是最理想的时刻。
3.拍摄的技术要点
因为夜景的光照明度比较低了,所以我把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能够通过店铺橱窗照明照射到的人群和景象,这样就比使用闪光灯拍摄出来的效果真实得多,这样就必须使用三脚架。虽然现在高感光度可以弥补一部分快门时间上的限制,但是这样的后果,换来的是比较严重的噪点。后期处理是个很费功夫的事情。换个思路说,用慢门拍摄出来的动静对比的效果,再加上特定的环境色温,有时候反而比清晰的影像画面更有韵味。
4.拍摄内容
拍摄夜景中的南锣鼓巷,一是景物,一是人物。景物主要街区的建筑,街区建筑比较有特色的一是老北京传统建筑,一是新改建的酒吧店铺。拍摄老北京传统建筑,我注重采用街灯的照明,这样色温比较低,温和古朴,光照的角度也不是很杂乱。而酒吧店铺的灯光各具特色,我主要考虑一方面是通过玻璃门窗,拍摄特定环境的内容,一方面是拍摄门脸的装饰格局,再通过与南锣鼓巷胡同的构图搭配,使得南锣鼓巷古老与时髦这种文化撞击的火花,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人物拍摄有两点区别:旅游购物与居民百姓;外国人与中国人。抓住这两种区别,就能比较有效地抓住京味文化与时代特点的区别,而抓住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区别,就更有可拍摄的内容了。
拍摄北京的胡同,是自己一直专注的课题,而拍每一个胡同,并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充分表现出这个胡同街区独特的风貌。南锣鼓巷这一题材的拍摄,我就注意强化老北京文化与现代时尚的交融与撞击,仔细认真观察这种并不刻意具象的时空变化,用理性思维去强化这种时代印记,要认识到:这种要素既是这一具体街区的特色,同样也折射着整体的老北京文化发展变化的时代脉搏,为此,如何更理性地对待这一现实,更准确地通过某一点某一处去表现社会进程的整体风貌,正是拍摄南锣鼓巷这一题材的关键之所在。
南锣鼓巷往昔
在南锣鼓巷,有很多保留清晰的历史遗迹,仅举几例。
纵跨炒豆、板厂两胡同的僧王府
炒豆胡同77号原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旗人,能征善战,1859年大沽海战中,督军奋战,大败英法联军。1865年5月,率部在山东曹州与捻军激战中阵亡。死后,其子伯彦诺谟诂承袭亲王爵,因而这一带的老住户,还称这所府址为“伯王府”。
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条胡同,这在北京是仅有的孤例。
中央戏剧学院(原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
东棉花胡同39号是中央戏剧学院,这里原是靳云鹏旧宅。靳云鹏(1877~1951年),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在云南任清军19镇总参议。后受袁世凯信任,任山东都督。1919年后任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买下这里后,拆除了部分四合院,建了几座西式楼房。如今,旧建筑已全部拆除,靳宅已无迹可觅。
帽儿胡同 7~15号可园
帽儿胡同7号至15号(单号)院,原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
文煜是清满洲正蓝旗人,曾历任四川按察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光绪十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他和红顶商人胡雪岩过从甚密,平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花园落成于1861年,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全园占地约4亩,南北长不过100米,东西宽不过30米,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建筑物小巧多姿,错落有致。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
这座宅院也是几易其主,历经沧桑。北洋政府时,袁世凯死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由南京来北京就任时买下了这座宅院。日本占领北平时,冯家将这所房屋卖给伪军司令张兰峰。
帽儿胡同35、37号院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
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是满清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宣统大婚时,已是民国十一年,但还是履行民国初年所颁布的优待清皇室条件,对这所“后邸”大加修缮。婉容的父亲荣源,由于女儿“册后”,按礼制被封为“三等承恩公”,这所府邸又大加改建以合乎府第规格。
后圆恩寺胡同13号茅盾故居
后圆恩寺胡同13号就是茅盾故居。后院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还按照先生生前的原貌布置,室内的沙发、案头的花瓶、壁上的对联都是旧有之物,所有展室均向公众开放。茅盾于1974年搬到后圆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人生最后7年的岁月。
后圆恩寺胡同7号蒋介石行辕
后圆恩寺胡同7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筑。这里原为清宗室载旉的宅第。载旉是庆亲王奕劻的次子,堪称“风月场上魁首,赌博局中豪客”,此宅建成不久,他就把全部家当输与他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5年12月到1949年1月,这里成为蒋介石在北平的行辕。期间,蒋介石在此有两次重大活动:一是1945年12月来北平,以“抗战领袖”身份慰问北方同胞 ;二是1948年9月,应付辽沈战役。
菊儿胡同
南锣鼓巷一直向北走到头,东边的一条胡同是名扬中外的菊儿胡同。1990年,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了菊儿胡同的危房改造工程,“有机更新”了这条古巷中的小胡同。使其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又适合现代人居住。1992年,菊儿胡同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1993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奖”。
此外,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住在雨儿胡同13号;秦老胡同35号曾是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府邸;菊儿胡同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是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之父的宅邸;黑芝麻胡同59号原是明末降清将领洪承畴的府邸;黑芝麻胡同13号曾是清朝刑部尚书奎俊的宅邸。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