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时代特点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1030
时间: 2015-02-28 17:28:26
“应物象形”也是使中国画气韵生动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是笔墨的依据。谢赫把“应物象形”列为六法中的第三条。中国画不论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不论写实的,还是夸张变形或理想幻想的,都离不开描绘对象的形象,没有形象笔墨的气韵也就不存在了。
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即贯穿“似与不似之间”的原则。我们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作品绝非自然主义,即便是宋代以前的绘画,许多作品看上去手法是写实的,人物画传神,山水画如临其境,花鸟画栩栩如生,但绝非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画家要“迁想妙得”,经过立意构思、提炼取舍,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精华部分。我们传统的浪漫主义作品是以现实主义做为基础的,即使是高度概括的大写意,或理想的神话题材,也不同于西洋的抽象派,是使群众能够接受和欣赏的,而是要求比生活中形象更高、更美。因此说“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指导原则。
其他方面,如“随类敷彩”、装饰风格、夸张变形、迁想妙得、幻想想象等也均为“气韵生动”不可缺少或为辅助的条件。
谢赫六法中把“随类敷彩”列为第四条,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对作品成败亦很重要,里面有许多学问,不可忽视,总的原则是以笔墨为主,色彩为辅,起烘托作用,对气韵生动有直接影响。比如一幅画笔墨不错,但色彩用砸了,也会前功尽弃。工笔设色要艳而不俗,多而不乱,和谐自然;写意画用色以少而妙为原则,墨色为主,颜色为辅,主次分明,不可倒置,“意足不求颜色似”。前面例举的大师们用色都是很成功的。
中国画的夸张变形,突出主体和特征,题材、环境、景物的幻想、特别是“迁想妙得”是气韵生动的有力条件。“迁想妙得”要求画家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生活和艺术修养,善于融会贯通,学习传统,取长舍短,创作时去粗取精,不但把功夫用在画内,还经把功夫用在画外。古代书画家迁想妙得的例子很多,如书法家王羲之爱鹅,从鹅的曲颈受到启示,用到书法的笔画上;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使草书受到启发;怀素观夏云多奇峰悟出草书笔意。现代一些人物画家吸收陶俑、汉画像、敦煌壁画、剪纸、泥娃娃等营养。
“气韵生动”有时代特点,要不断出新。
中国画在“气韵生动”方面有优良传统和历代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画家不能满足原有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人民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时代对中国画的“气韵”也赋予不同的含义,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正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画家的思想也不断解放,跟上时代的步伐,吸取新的力量,不少中青年画家在中国画出新上勇于探索,吸取西画、版画等营养,做出了可喜的成绩,继承并发展了传统,他们从强调整体感觉出发,求魂为目的,在泼墨泼彩、破墨破彩,大块的干湿对比和运用一些特技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凡是在出新中注意传统气功运用的比较耐看,不注意“气”的画,有些表面看也似乎很新,但感觉力量不够,不耐看。我相信,中国画的出新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即贯穿“似与不似之间”的原则。我们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作品绝非自然主义,即便是宋代以前的绘画,许多作品看上去手法是写实的,人物画传神,山水画如临其境,花鸟画栩栩如生,但绝非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画家要“迁想妙得”,经过立意构思、提炼取舍,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精华部分。我们传统的浪漫主义作品是以现实主义做为基础的,即使是高度概括的大写意,或理想的神话题材,也不同于西洋的抽象派,是使群众能够接受和欣赏的,而是要求比生活中形象更高、更美。因此说“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指导原则。
其他方面,如“随类敷彩”、装饰风格、夸张变形、迁想妙得、幻想想象等也均为“气韵生动”不可缺少或为辅助的条件。
谢赫六法中把“随类敷彩”列为第四条,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对作品成败亦很重要,里面有许多学问,不可忽视,总的原则是以笔墨为主,色彩为辅,起烘托作用,对气韵生动有直接影响。比如一幅画笔墨不错,但色彩用砸了,也会前功尽弃。工笔设色要艳而不俗,多而不乱,和谐自然;写意画用色以少而妙为原则,墨色为主,颜色为辅,主次分明,不可倒置,“意足不求颜色似”。前面例举的大师们用色都是很成功的。
中国画的夸张变形,突出主体和特征,题材、环境、景物的幻想、特别是“迁想妙得”是气韵生动的有力条件。“迁想妙得”要求画家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生活和艺术修养,善于融会贯通,学习传统,取长舍短,创作时去粗取精,不但把功夫用在画内,还经把功夫用在画外。古代书画家迁想妙得的例子很多,如书法家王羲之爱鹅,从鹅的曲颈受到启示,用到书法的笔画上;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使草书受到启发;怀素观夏云多奇峰悟出草书笔意。现代一些人物画家吸收陶俑、汉画像、敦煌壁画、剪纸、泥娃娃等营养。
“气韵生动”有时代特点,要不断出新。
中国画在“气韵生动”方面有优良传统和历代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画家不能满足原有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人民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时代对中国画的“气韵”也赋予不同的含义,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正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画家的思想也不断解放,跟上时代的步伐,吸取新的力量,不少中青年画家在中国画出新上勇于探索,吸取西画、版画等营养,做出了可喜的成绩,继承并发展了传统,他们从强调整体感觉出发,求魂为目的,在泼墨泼彩、破墨破彩,大块的干湿对比和运用一些特技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凡是在出新中注意传统气功运用的比较耐看,不注意“气”的画,有些表面看也似乎很新,但感觉力量不够,不耐看。我相信,中国画的出新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上一篇:中国画的灵魂
下一篇:代表委员纷纷献策指出高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