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文学与文学抗疫”专题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 编辑: 佚名
- 来源: 中国作家网
- 点击: 43434
时间: 2021-04-20 08:25:20
4月17日,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中国“抗疫文学与文学抗疫”专题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会议采取线下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不少嘉宾在镜头前与现场学者对话交流。
李敬泽号召作家要为正在奋斗的中国人的精神作注
开幕式上,李敬泽、赵凌云、刘醒龙、黄永林分别代表中国作协、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文联、中国新文学学会致辞。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遇春主持。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指出,优秀的作家必须与时代同行,在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中,与人民站在一起、同人民一道前进,在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之中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当代的中国作家,要站在历史前进的潮流中,以解放战争以来的作家前辈为榜样,深入刻画当前时代的精神面貌,为正在奋斗、创造的杰出中国人的精神作注。
作为曾亲历过武汉抗疫的一员,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刘醒龙说,这还是他疫情后第一次来到华师校园,不禁感慨,“桂子山上的春天实在太好了!”他说:“武汉解封一年多,我们对新冠疫情有一定程度的回望,也有某些暂且的归结。站在文学的角度上,可以看得见,对应《霍乱时期的爱情》所写的年年月月,《鼠疫》所写的日日夜夜,‘武汉战疫’这部史诗级别的巨著所表现的是那段时空中的分分秒秒。”刘醒龙今年出版的《如果来日方长》,也是中国“抗疫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在当日的研讨会上也多次被学者提及讨论。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赵凌云,鼓励与会嘉宾通过记录、思考、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文学、文化的重要财富,从而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黄永林说,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进程中,文学没有缺席,作家始终在场,他们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真实场景,探讨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通过抗疫叙事展现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他们用理性的文字书写向死而生的人类处境,展现出作家的时代使命、担当精神。中国新文学学会自觉担当起社会责任,展开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将学术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学者汪政提出把抗疫文学做深,还可以从文明延续性、从复杂人性中找答案
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围绕“抗疫文学与文学抗疫”这一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小组研讨活动。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综述了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作家的积极作为。她表示,自2021年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以来,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在《人民日报》抗疫一线专栏、《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中国作家》杂志、学习强国等媒体发布多篇报告文学作品,书写了平凡人物不平凡的英雄壮举。并以刘醒龙的新作《如果来日方长》为例说明抗疫文学不仅仅表现恐惧,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人是怎样战胜恐惧、对抗失望、获得信念的,也即人是怎样在现状之上获得超越现状的精神的。
江苏省作协原副主席汪政对“抗疫文学”写作提出了五点思考。其中,他提到,中国今天的抗疫是中国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而没有被打垮,这不是今天才表现出来的。如何把抗疫文学做深,还可以去寻找文明的旧影,同时体现文明的创新。他认为,抗疫文学的书写,也可以打通中西文明,指认人类的共性,定义中国精神。作家也需要从紧张的精神状态中“松绑”,进行“后疫情时代”日常化、细节化、生活化的书写,从复杂人性的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此外,来自全国各地、网上网下的学者从抗疫文学的生产、传播、文本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责任编辑:程艳红)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中国作家网,来源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419/c403994-3208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