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到生活中去
- 编辑: 牟福明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点击: 76884
时间: 2023-08-31 11:24:40
如何创作?为谁创作?怎样创作?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人民创造了历史,生活的源泉对创作极其重要,因此,必须深入生活之中。
古往今来文学大家的文学创作,都是自身生活经历的体现,都是真情实感的抒发。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的是真正的朋友情谊,可以反复吟唱,感人至深,至今传诵。杜甫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生活,他的诗反映了他的亲身经历,因此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名传千古的诗句,写出了反映真实历史的史诗。李贺骑驴赋诗,随时记录;贾岛苦吟,反复推敲;陶宗仪积叶成书,最终写就《南村辍耕录》。苏东坡的诗词也反映了他的亲身经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欣赏明月,思念兄弟,是真的感情在里面。徐霞客辞别家人,历尽风险,不慕名利,实地考察山川河流,写出了集旅游价值与文学价值于一体的《徐霞客游记》。柳青放弃了在北京的优越生活,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当农民。他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手法。谁来创造这种新的手法呢?就是那些认真研究了生活的人。”“经得起人们用脑子仔细琢磨若干年、若干世代的,不可能是编故事的作品。”他深入农田,和农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分不清哪个是农民,哪个是柳青。终于,创作了《创业史》。
因为他们深入实际生活之中,有亲身的独特感受,有真情实感,所以创作了广为流传的伟大作品。而当今的某些创作却远远脱离了实际生活,脱离了人民群众,甚至炒作得红火热闹的某些作品,却没有被读者真正阅读过,而某些所谓大腕作家,也只是在小圈子内名声赫赫,互相吹捧,跟广大读者隔着透明玻璃……这样的作家有意义吗?这样的作品有意义吗?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脱离人民群众,在于脱离实际生活。没有根本深入到实际之中去,为出名而写作,为挣钱而写作,为吸引眼球而写作,毫无意义,根本不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而那些圈子内自我膨胀的所谓“著名”诗人、“著名”作家,甚至是“著名”大师云云,更是沦为一个个笑柄。他们在微信群里不谈如何创作,而是互相点赞不已,党同伐异,拉帮结伙,嫉贤妒能,甚而还传出各种丑闻、绯闻,即使是加入到了某某协会、得到某某大奖,也仅仅是为了博个名声,没有留下什么让读者群众信服的好作品。
有的作家也不时出去采个风,到基层摆个样子,但也只是走个过场、玩个形式,并没有真正深入到老百姓生活实际中去,而是像浮萍一样漂浮在生活的水面之上。这样的采风,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还遇到另外一些貌似挺有可读性的作品,但是没有任何正能量、没有任何立场,甚至没有任何生活依据,完全靠随意编造来招摇过市。这种作品猛一看还很唬人,貌似流量很大,但是因为没有生活的思考和独特的审美发现,即使颇有市场,即使流传一时,但会有长远价值吗?令人怀疑。这样的创作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啊。
人民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距离生活越远,越是不会有好作品出现的。仅仅拿着手机写作,仅仅看着电脑写作,没有真正深入生活中,能写出好的作品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文艺精品创作的“秘诀”。
真正的好作品,真正立得住的文学家,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去描绘真实生动恢弘的时代生活画卷,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责任编辑:杨小西)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写作,到生活中去,作者:牟福明,来源:中国文化报,来源地址: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3&Hid=64ef43eeaebb7ddd1a872e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