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五十四】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78

时间: 2025-09-08 09:30:15

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五十四】


       第二,《山歌寥哉》在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笔者认为,评鉴艺术作品的创新性,可以从三个维度探究:其一,艺术家自身创作历程中的阶段性创新;其二,与本国同时代的同类艺术家相比,显示出的个性化创新;其三,与世界艺术领域的相比,显示出的超越时空的普适精神。这几点,在《山歌寥哉》中都有所表现。


       当然,单一地继承,难以为继,须“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刀郎对传统的诗词和音乐,并不是完全地进行“描红”,而是有消化、有化合,“化”的渐进过程,就是新创推进的过程。刀郎歌词中的世界,穿越在历史的千载百年中,词曲集合,化合变通,创造新意,专辑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山歌寥哉》的歌词,是刀郎超越自己过往创作的新诗歌,具有“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个性特征。专辑中的大部分歌词,虽然借托或脱胎于《聊斋》,但已植入根本性的个人创造思维,穿梭在古今文学语境中,不乏充满奇思妙想和时空穿越感的现代诗句。新的词曲,都在原生因子的“诱导”中生发出新的魔力,触发听众对歌词的想象和对旋律的沉醉。


      《山歌寥哉》音乐的创新,体现在各首歌曲对民间音乐的借用,都是老酒入新瓶,传统音乐元素有效地融入新歌音乐的自由运动中。


       其一,运用组歌或套曲形式,精心设计和构建整体艺术形象。虽然在专业音乐创作中对组歌或套曲形式的运用很常见,但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却不多见。借喻古代文学经典《聊斋》,“师出有名”,但更多的是书写作者自我的艺术世界。新作多了一面“观照”之镜,增添了新的审美形象和听歌意象。如《镜听》的歌词,就对《聊斋志异》原作中的内容有很大的引申改变。


       其二,音乐本体写作中的多样化突破。节拍变化多样。伴奏与旋律在节奏上“不同步”。伴奏音乐摇曳不定,爵士风。对民间曲调的运用,既是音乐作品底色的铺垫,也有曲中关键处的“点睛”呈现,在多首歌中,总是会听到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旋律,它们成为歌中的“亮点”或“好听”乐句。刀郎把这些民族音调很巧妙地“渗入”歌中,不露凿痕,加固了歌曲的“山歌”气质。


      《序曲》中的广西山歌旋律,整体风格的再造而不脱原山歌意境。歌曲中,与4句歌词演唱相衬托的,是大段的器乐,起到了延伸音乐结构和渲染艺术氛围的作用。自由舒展的管乐(合成器)音色穿插其间,与歌曲旋律形成“对唱”。


       歌曲《花妖》歌唱的尾声部分,采用了二部对位手法,但并不是简单的二部和音,人声和二胡的旋律各自具有独立性,听上去犹如两个若即若离的生命影子,是歌中最有标识性的旋律,有画龙点睛之效。


      《画壁》对“绣荷包调”的运用,比较直接,歌曲旋律运用了原民歌骨干音,但不是很明显,在间奏和尾声中,二胡独奏旋律基本上就是陕西民歌《绣荷包》的主旋律。《画壁》,绣荷包调,商调式。民歌原曲在歌曲旋律中并不直接显现,是经过消化了的化合运用。但在间奏和尾奏中,以琵琶、二胡演奏,对原山西民歌《绣荷包》的旋律进行了变化处理,这种器乐穿插乐句,与歌曲主旋律形成对比,强化了新创歌曲的民歌风。


      《翩翩》,道情调,羽调式。借用了江苏的民间说唱《蓝采和度妻》中的音调,原民歌曲调是“基因”,通过“化合”后的新作自成一体,酿成了刀郎鲜明的个性风格。


      《画皮》,银纽丝调,羽调式。乐队有爵士风,民乐与钢琴相配,在对比中相融。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五十三】

下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五十五】





相关内容

作家郭进拴传奇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21
作家郭进拴传奇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17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