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时期的蒙古音乐
- 编辑: 网络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2215
时间: 2016-01-12 17:12:12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统治进入了危机阶段。朝廷对蒙古地区采取所谓"移民实边"政策,大片草原牧场被开垦为农田。于是,生活在长城沿线一带的蒙古人,由于失去了赖以为生的草原牧场,便逐渐放弃传统的畜牧业,转而从事农业生产。从文化方面来说,蒙古人已经脱离草原游牧文化,转入了农业耕村落文化。
当地蒙古人筑屋而居,形成星罗棋布的村落。随着生活的改变,音乐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长调民歌逐渐衰微,基本退出了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反之,新的短调民歌却蓬勃发展,并且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时的音乐体裁主要有:短调情歌、长篇叙事歌、"胡仁·乌云力格尔"(蒙语说书)等。例如,长篇叙事歌:《嘎达梅林》、《森吉德玛》、《碧斯曼姑娘》等。
蒙古族传统社会是由王公贵族、寺院高层喇嘛所构成的封建主上层阶级和由乡村富户、普通民众、一般喇嘛所构成的下层阶级所构成的。 除了潮尔道 、阿斯尔 等少数几种体裁是由王公贵族阶层所垄断之外,绝多数音乐体裁在全社会范围里被广大民众所共有。长调民歌便是上至王公贵族、葛根喇嘛,下至普通牧民所共同具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唱场合归纳为以下几种:
1.在王府仪式或王公贵族宴筵时演唱。有两种情况:一是流传于阿巴嘎旗、阿巴哈纳尔旗王府中的潮尔道和在察哈尔各旗贵族阶层中流传的阿斯尔;另一种是一般礼仪歌、宴歌,以长调为主。
2.在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等大型仪式活动上演唱。演唱曲目除"摔跤号"、"赞马号"等少量的特殊体裁长调外,多数为潮尔道和图仁道。
3.过年、过寿、小孩生辰庆典、乔迁宴请、婚礼、宴会等民俗仪式场合演唱。演唱习俗具有"半仪式、半娱乐"的性质,即,在特定的礼俗阶段演唱特定的图仁道和其它仪式歌曲,中间夹以大量的娱乐歌曲。
4.日常劳动生活中的自娱演唱,这种情况最为普遍。
5.各种劝奶歌 ,在接羔时演唱。
调查中了解到,过去在乌珠穆沁、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地区,人们很少演唱短调,尤其在王府、寺院以及民间仪式、宴会上禁忌唱短调,所演歌曲几乎全部是长调。可见,长调贯穿在了蒙古族生产生活的全部领域。
上一篇:古代时期的蒙古音乐
下一篇:解放初期到文革前的蒙古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