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音乐风格的形成

  • 编辑: 网络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2146

时间: 2016-01-12 17:23:52

        经过60余年的现代化转型,蒙古族文化娱乐生活呈现出极其开放的多元性特征。多民族的(如,蒙族的、汉族的)、多国家的(如,中国的、蒙古国的)、多层次(专业的、业余的)、多时代的(过去的、现代的)、多体裁(传统的、创作的)的音乐文化,形成蒙古族民众当代音乐生活结构。

        在内蒙古,汉族民众主要聚居在城镇,牧区则很少。调查中发现,锡林郭勒地区汉族民众虽然人口数量较多,但他们并未形成自己特有的地方音乐文化传统,甚至保持原来迁出地传统音乐者也十分罕见。传统音乐在他们的音乐生活中微乎其微,而他们大多已经全面接受了当今主流音乐文化生活。但是,汉族对蒙古族民众音乐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大量城镇蒙古族弃用蒙语改学汉语,这使得他们与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母语文化产生隔绝;其次,蒙汉民族音乐生活方式和习惯相互影响,在一些城镇里蒙汉民族居民音乐生活内容同化的情况十分普遍;最后,汉族人口比率大,却在文化上具有国家主体民族的背景,因而在社区中往往具有强势地位,从而对处于"亚文化"状态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产生冲击。

        内蒙古各地长调民歌曲目的传承情况并不乐观,而且各地长调民歌的传承情况因地而异。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传承较好的地区。如,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阿拉善盟,呼伦贝尔市巴尔虎等地区,长调民歌资源历来丰厚,而且这些地区长调民歌传承状况良好。二是传承大量萎缩却仍有活态传承的地区。如,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察哈尔,巴彦淖尔市乌拉特,通辽市扎鲁特、赤峰市阿鲁科尔沁、巴林、翁牛特,鄂尔多斯等地区属这种类型。三是长调民歌基本消亡的地区。如,科尔沁、喀喇沁、敖汉等地区。

        在全国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影响下,内蒙古各地掀起传统文化再寻找、再挖掘的热潮。长调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体裁而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非遗"大背景下,在国家、自治区以及各地的有力推动下,内蒙古各地长调民歌的保护、传承工作轰轰烈烈展开。其中除了锡林郭勒、阿拉善、呼伦贝尔等长调民歌资源丰厚的盟市加强当地长调民歌的申报、展示、保护、弘扬之外,其他地区也开始当地长调民歌的寻找、挖掘、确认、抢救、保护、恢复工作。其中,作为科尔沁文化的主要属地通辽市和兴安盟各旗开始寻找和重新整理本地区长调。然而,活态传承基本断流的情况下,这一工作本身便有许多困难。就目前看来,兴安盟科右旗、扎赉特旗、通辽市扎鲁特等地区,已找到一些科尔沁长调的残遗。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科尔沁籍民族音乐学家乌兰杰根据自己多年的调查和学习所整理的《科尔沁长调民歌》(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书的出版。该书收录科尔沁长调民歌91首,并有72名科尔沁长调歌手的相关记载。应该说,这本歌集不仅说明了科尔沁地区曾经有丰富的长调民歌资源,同时它所提供的珍贵资料是科尔沁长调民歌得以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

        但是由于蒙古音乐的汉族化越来越深也令一些人担心蒙古音乐失去其传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多元化音乐风格的形成,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转型与长调的没落

下一篇: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

蒙古民族音乐基本上是以不带半…

2016-01-13
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
蒙古族四胡

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

2016-01-12
蒙古族四胡
蒙古马头琴

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马头琴…

2016-01-12
蒙古马头琴
蒙古火不思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

2016-01-13
蒙古火不思
蒙古雅托噶

《包头文物汇编》载:明朝末年…

2016-01-16
蒙古雅托噶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