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长调的没落

  • 编辑: 网络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2317

时间: 2016-01-12 17:21:29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助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长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传统生活方式在民间社会开始恢复,牧民开始唱学长调,不少文艺团体引进优秀民间歌手来充实专业舞台,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也开设了长调专业。但这种恢复只是局部性的,牧区民歌生态无法回复到原来的面貌。尤其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各种流行文化、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牧民音乐生活领域中,本民族的、汉族的、国外的创作歌曲、通俗歌曲掺杂其中。长调失去其牧民音乐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多元音乐文化生活中的一元。

        而自80年代以来,随着中蒙两国之间各领域的开放交流,蒙古国音乐艺术传入内蒙古地区,尤其是其发达的流行音乐、通俗歌曲很快受到了内蒙古蒙古族人民的喜爱。随着牧区广播电视以及CD机、VCD机等现代音乐媒介的普及,蒙古国音乐遍及到了牧区各个角落。调查中看到,在锡林郭勒各旗镇、苏木商店里出售着上百种蒙古国唱片,其样式和数量远远超过国内唱片产品,店员介绍说其销量是后者望尘莫及的。我们在旗、苏木甚至在牧区,在城道、招待宴会、歌曲比赛、乌兰牧骑的演出、牧民家的婚礼上,随处听到年轻人在唱蒙古国歌曲。许多年轻人对蒙古国流行歌手、乐队组合如数家珍,都会唱几首蒙古国歌曲。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尔沁长调传人日益减少,到了90年代,虽然各地乌兰牧骑中也有专业长调演员,当地民众当中也有少数长调学习者,但我们发现,他们的演唱已经与当地长调相去甚远,而完全是锡林郭勒长调或呼伦贝尔长调风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转型与长调的没落,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蒙古音乐

下一篇:多元化音乐风格的形成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多元化音乐风格的形成

经过60余年的现代化转型,蒙古…

2016-01-12
多元化音乐风格的形成
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

蒙古民族音乐基本上是以不带半…

2016-01-13
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
蒙古族四胡

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

2016-01-12
蒙古族四胡
蒙古马头琴

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马头琴…

2016-01-12
蒙古马头琴
蒙古火不思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

2016-01-13
蒙古火不思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