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远去的白马》,一部撼人心魄的精品力作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649
时间: 2023-09-07 08:28:09
朱秀海,河南鹿邑人,当代作家、编剧。一九七二年入伍,先后在武汉军区、第二炮兵和海军服役,两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海军通令嘉奖一次。曾任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乔家大院》《兵临碛口》《远去的白马》,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赤土狂飙》,中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出征夜》,旧体诗集《升虚邑诗存》《升虚邑诗存续编》,电视剧有《百姓》《波涛汹涌》《军歌嘹亮》《乔家大院》《天地民心》《诚忠堂》等。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一、五、九、十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八、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中国电视艺术五十周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编剧奖,冯牧文学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等。《音乐会》入选“百部抗战经典图书”,《乔家大院》第二部入选二〇一七年“中国好书”,《远去的白马》荣获第十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二〇二一年“中国好书”。
《远去的白马》荣誉榜
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
2021中国好书
第十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
中宣部2021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2021年度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度好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文学分榜
《中华读书报》2021年度百佳
中国李庄杯·第18届、第19届“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首届十月年度优秀作家作品
2021年2-3月中国好书
中宣部出版局“书映百年伟业”好书荐读8月书单
2021年3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3-4月优秀畅销书榜文学榜
2021年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年3月好书榜
《出版人》4月好书
《出版商务周报》2月好书
第八届读友读品节推荐好书
《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有深度、有创新、撼人心魄的优秀长篇小说。著名作家朱秀海密集采访了一百三十多位历史的见证人,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子,拉开了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的帷幕。
《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有分量、有思考的军事文学精品力作。小说主人公赵秀英,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队配合八路军作战。由于混乱中的一个误会,赵秀英和她带领的支前队来到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背井离乡、思念幼儿之苦没有动摇这位共产党员的心,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和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组织打粮队帮助三十七团度过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数次救全团于饥困。在战场上,她冒着从前线抢运伤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用血肉之躯架起战场通讯的生死线。解放战争胜利后,她继续坚守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为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本书根植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和书写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对战争场面、战场情节与细节的书写,对众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描绘,均掌控有度,拿捏准确。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中纵横捭阖,以诗性的笔调和咏叹的激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无私无畏、信念坚定、生动饱满的共产党人形象,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小说主人公赵秀英,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配合八路军作战。抗战胜利后,数万人民战士从胶东地区紧急渡海,参加解放东北的战斗,赵秀英和她带领的支前队也随部队来到了东北战场上。赵秀英和第三十七团一起出生入死,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从前线抢运伤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用血肉之躯架起战场通讯的生死线。同时,她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才能和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组织打粮队帮助三十七团度过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数次救全团于饥困。
解放战争胜利后,她继续坚守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为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赵秀英出生在战乱时代的齐鲁大地上,血脉中自然传承着孔孟思想的正宗基因。这决定了她漫长人生的主要行事准则。十四五岁时,她遇到了主动担负民族救亡责任的一群优秀共产党人,特别是女共产党人林月琴,并很快加入了共产党。党员的身份和共产党根据地村长的职务,让她必然成了日本侵略者残酷打击报复的对象。日军的一次扫荡,她遭遇了在一天里母亲被逼投井自杀以保全清白之身和父亲被敌人残害的惨剧。失去父母的赵秀英,却又因为错嫁,埋下了婚姻悲剧的种子。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她丢下刚出生的儿子带支前队参加对侵略者的最后一战,领着乡亲们登上了胶东八路军主力跨海抢占东北的渡船。这次意外的登船,让赵秀英意外地参加了整个东北、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年多战争。在这期间,她以一个编外人员的身份立大功五次小功无数,促使一个三线团成为东北野战军最善防守的一线主力团。也是在这个时候,她知道了当年错嫁的真相,又经历了可能是她最好伴侣的欧阳政委的牺牲。新中国成立前夕,她终于回到胶东,向上级组织复命。她被告知档案中的婚姻对象、副团长刘德文已经牺牲,她带着错嫁的刘抗敌副团长的儿子,以烈士刘德文遗孀的身份,去沂蒙山刘德文家当儿媳。不久,赵秀英便得知刘德文没死,但已改名另娶。赵秀英一直坚持侍奉名义上的婆婆直到为她养老送终。赵秀英的传奇经历,让她在历次运动中饱受折磨。赵秀英这个胶东的女儿,靠着坚定的初心与信念,靠着在东北战争中结交的几个老战友,带着儿子在沂蒙山区开枝散叶,顽强地活到了近百岁,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八九十岁后,赵秀英又以当事人的身份,处理了实际上的丈夫刘抗敌和名义上的丈夫刘德文死后的家庭纠纷。
这就是《远去的白马》里赵秀英七十多年经历的主要事件。这些人生经历的代表性、独一无二的传奇性和令人嗟叹的不可抗拒性,让赵秀英成为一个难得一见的、有深邃感的典型女性人物形象。《远去的白马》从女性视角全新解析战争,描写人民和普通士兵是如何面对战争的,展现在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中充满一代革命者热血底色和滚烫人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赵秀英大姐在抗日战争中,曾多次组织支前队,配合八路军作战。她以编外战士的身份与东北野战军第37团一起出生入死,经历了摩天岭战斗、四保临江作战、塔山阻击战等惊心动魄的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卓越功勋。解放战争胜利后,她继续坚守着共产党人的使命,深藏功与名,在革命老区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像赵大姐这样的共产党员还很很多,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如果说女性角色为全书注入深沉爱意和一缕温情,那么贯穿全书始终的“白马”则是书中几位重要人物的精神寄托和消融战争残酷的诗意表达。白马穿越历史时空奔驰而来,吟诵着英雄的“理想之歌”,承载着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
人民是时代最伟大的英雄,他们的思想、事迹和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像一匹雄俊的白马奔腾在历史长河里,成为我们永远的怀念,成为历史的路标,成为时代的火种。
对战争时代的泼墨描画,是《远去的白马》的主体部分,占到了约五分之四的篇幅。赵秀英这个典型形象在这一部分已经基本立起来了。同时,千秋、姜团长、欧阳政委、温营长、任鹏举、刘抗敌、赵大秀等人物群像,也都在这一部分个性化地呈现了出来。这二十几万字,把中国战争文学的历史还原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白马”作为一个充满诗意的意象,也被朱秀海浓淡相宜、有始有终地在全书中精彩地描画了出来。为了写好“白马”这个意象,朱秀海引用了古人创作的白马诗和白马赋,让“白马”的意象又多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有了“白马”这个与赵秀英命运血脉相连的意象的成功书写,全书又呈现出空灵单纯、静穆高贵的品性。这也算是《远去的白马》对长篇小说创作的一大贡献。朱秀海显然也被革命圣女赵秀英所感动,也对革命的神圣性同样怀着景仰之情,因此他用了美好、干净和端庄的文字来讲述赵秀英的故事。最能体现朱秀海在艺术上对赵秀英的精心刻画,就是他特别拎出白马的意象来与赵秀英相伴。白马,无论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个美好的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白马王子。白马王子是童话故事里英俊的王子,骑着白马将落难的少女从邪恶的魔法中拯救出来。
如今,白马王子成为了青春少女的浪漫情结,是开启爱心的姑娘对理想情侣的美好想象。赵秀英的新婚具有非常鲜明的革命年代的特征,她的婚姻是由组织上指派的。这样的事情看似违反了恋爱自由的原则,但在当年战争年代的残酷环境中又具有合理性,朱秀海不仅写出其合理性,也写出其人性温暖的一面。赵秀英期盼新婚这一夜能等来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她的白马王子是在一次夜袭炮楼的战斗中一起合作过的骑着白马的营长。她希望组织派来的新郎就是这位白马营长。虽然发生了阴差阳错的事情,但赵秀英真正等来了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
朱秀海以充满诗意化的文字详细描述了赵秀英在新婚这一夜的心理活动,将一个纯洁少女与她的浪漫情怀定格在读者心中。白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有着更丰富的寓意。它寄托男人建功报国的雄心壮志,象征着优雅华贵的气质,也抒发自由潇洒的胸襟。朱秀海巧妙地将曹植、李白、徐悱、鲍照以及沈约等多位古代诗人分别写的《白马篇》直接移入小说情节之中,非常契合了赵秀英内心的神圣性。赵秀英所爱慕的男子,无论是英勇善战的刘抗敌,还是富有知识分子气质的欧阳政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白马。白马在这里显然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义,它象征着一个男人的远大志向。白马同时也是超凡脱俗的形象,它有着优雅的姿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句),惟有这样,它才会与革命圣女赵秀英心心相应。我们阅读这部小说时,白马这一意象也许会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而变得越来越鲜明,它确定性地指向革命事业,指向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最大的贡献,指向做一个高尚的人。可以说,白马始终暗喻着赵秀英的神圣性,在赵秀英的心里,永远有一匹奔腾的白马。飘逸的“白马”充满了梦幻般的诗意,而我的记忆却因贴近现实变得愈发清晰。过去认识的那些被尊称为大姐的老革命又出现在我的面前,她们和钟情“白马”的大姐十分相似,都是一些看似普通却与众不同的人。这就是被革命战争造就的一个特殊的英雄群体。她们吃过苦,遭过罪,多数文化程度低,但有智慧,有倔劲和韧性,办事干脆利落,能够快刀斩乱麻。她们的年龄、军龄或党龄相对长,比连排干部甚至营团领导还要长,也没有显赫的职务,但觉悟高,接地气,说个啥大家都爱听。她们来自不同家庭,都有传统美德,还有一些叛逆,属于那种不受旧礼教束缚的女性。她们待人厚道,尤其对自己的同志和战友倾其所爱,表现出女性的细腻和慈母般的感情。她们不自私,能为别人着想,有苦果自己吞,有眼泪往肚子里流,遇到事了敢站出来顶上去。差不多具备了这些“硬件”,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叫她大姐了,那些看似很了不起的官职、头衔一类的东西就会被人悄悄收起来。一声声亲切的称谓,被叫做大姐的人无形中就有了感召力和凝聚力,成为这支队伍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飞奔的“白马”把激动的风儿甩在了身后,我循着远去的呼哨走进了那个燃情的岁月,内心不免又有些苍凉。多少年了,表现革命战争的文学无数,但能看到几位大姐的形象堪称艺术典型而难以忘怀?或有一部鸿篇巨制能把一个大姐的沧桑贯穿始终,把人物的悲欢离合写得荡气回肠?很遗憾,我所读过的像大姐这样的人物,即使有也是绿叶衬红花,笔墨不多,内涵不深,分量也轻,不能给人记忆里留下烙印。默默无闻的确是大姐们可贵的品质和鲜明的特征,但让这些中国革命的“无名英雄”在我们的作品中也一直“默默无闻” ,就不能不说是革命战争文学创作的不足或缺失了。
令人欣慰的是,党的百年诞辰到来的时候,一匹如“飘雪”般俊美的白马带着历史的雄风向我们飞奔而来,一位身手不凡的革命大姐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向我们大步走来。多熟悉的场景呀,多可爱的人物呀,不再流于表面点缀的肤浅或落入机械、概念的模式,而是还原了她们有温度、有深度还有厚度的本来面貌,带着女人味、乡土味、火药味和人情味,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有血有肉,集大俗大雅大智大美于一身,就这样飞身跃马踏破关山披着一身征尘进入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英雄画卷。
遍地雷火的平度城,波涛汹涌的渡海船,还有千钧一发的摩天岭和敌众我寡的新开岭,再到二道河子阻击战、狂轰滥炸的白台山,大姐总是以冲锋的姿态与生死同行,把一道道“鬼门关”踩在脚下,搭起了属于她人生的“凯旋门”。作者就是在这样一个残酷的战场上展开了宏阔的画布,用阵地的硝烟、血还有被烧焦的土地和松枝的油化作特殊的颜料,描绘出了一个农家妇女成长为支前队长的战地肖像,质朴粗犷,英武豪放,灵动中带有几分妩媚,有勇有谋又平添了一笔浓厚的传奇色彩,一时间成为了官兵们敬佩爱戴的英雄。
但英雄不只过“生死关”,还要过亲情关、爱情关、友情关。后者虽不见枪林弹雨,却也是荆棘丛生举步维艰。大姐离乡背井,骨肉割舍,爱的人和亲的人绝情离异,心仪的人也在战场永别。从来刀枪不入的她,有时心在滴血,对死神没眨过眼睛的她,也会泪流满面。作者把自己擅长的抒情笔触深入到大姐如深潭般的内心世界,顺人之本性,写七情六欲,由表及里的情感挣扎,由浅入深的内心煎熬,彻底颠覆了以往此类人物的老套路,大姐的情感波澜跌宕起伏,留恋故乡的人间烟火,割舍不下的儿女情长,想爱懂爱又无法爱不能爱,所有个人的渴望欲望都和对胜利的热望期望交织在一起,以她最纯真圣洁的感情打动了身边所有的人,大姐的形象也因此充盈了血肉而显得丰厚饱满。
当胜利到来的时候,功勋向她招手,仕途的大门也向她敞开,“荣誉关”“名利关”又成为新的考验。但大姐心在战场而不在官场,她很享受拿匣子枪的感觉,也很享受让炮弹在敌群开花的感觉,她骄傲生命中九死一生的体验,更自豪亲历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的人生辉煌,即使已有的功名不能成为现实,也不计得失,不怨组织,一如既往去奉献自己的一切。作者正是通过一个革命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之变,写出了一种化茧成蝶的境界之美。同时又能以求实的眼光观照全局,忌拔高,慎渲染,遵循战场的逻辑,尊重历史的真实,尽量原汁原味地勾勒出大姐的精神轨迹、家国情怀、尚武情结,还有暗藏于心的情愫,就像是现代中国画纵笔豪放的泼彩,画幅神形兼备气韵不凡,把大姐宽广敞亮磊落的性格表现得酣畅淋漓,从而使人物形象得以进一步升华。
在路的尽头,当往昔的战友都在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大姐却要为消化战争酿成的苦果忍辱负重,还要为成全别人的婚姻和家庭幸福奉献终生。这是大姐人生中最复杂最艰辛最让她矛盾纠葛的一段苦不堪言的经历,也是全书中让这个人物最深刻最出彩最能够动人心魄达到高潮的地方。相对来说,对敌斗争好写,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难书。作者没有采取回避或掩饰的态度,而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人物隐蔽在内心深处的阴影,大胆准确地剖析那些也曾是英雄和模范及他们儿女心灵的“病灶”,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鲜明对比,犹如精致的工笔把大姐的道徳情操描画得十分优雅。当大姐以鲐背有五的高寿,以德报怨送别故人,以爱解恨启迪来者,一个步履蹒跚、满头银发、和蔼可亲的慈母站到了我们面前,一个激情如火、气势如虹、不减当年风采的英雄站到了我们面前,一个心底无私、灵魂高洁、为革命为战友献出自己一切的共产党人站到了我们面前。
朱秀海说:小说中关于白马的诗篇,全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写下的。我在这里特别想说的是:白马在书中只是一个意象,却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引起。1988年,我采访了一位红军老战士,抗日时期他是山东某主力团的副团长,像书中的刘抗敌将军一样,也是上级出于将一批红军干部留在山东抗战到底的考虑,安排他于某夜去根据地某山村与一位女村长结婚。当天夜里鬼子扫荡,新婚的女村长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他骑上白马成功突围,他却在突围成功后回头发现刚刚离开的新房被日本人的炮弹炸成了一团冲天大火,而他以后再也没有回到过这个山村,他一直认为那位和他做了一夜夫妻的女村长当时就为了掩护他牺牲了。这位首长在后面的谈话中一直没有再提到过这位女村长,但作为采访者的我知道,他不讲并不代表他真地忘掉了女村长和自己的这次婚姻。接下来这位首长开始讲他的白马,一直讲一直讲,其中特别讲到他奉命渡黄河南下,将不能上船的白马放归北岸,看到白马在夜气中像影子一样一闪就消失不见了。这次采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多年之后仍然不能忘怀,事实上这位不知名的女村长也成了本书中赵秀英大姐的原型之一。等我十多年后开始采访37团的老战士,再听到有关白马的故事,上面那个故事就突然重新异常鲜明地在我的心中浮现了出来。
在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不知有多少位像赵秀英大姐这样的女性牺牲者留在他们活下来的丈夫心中,让以后有了新的家庭的他们欲说还休,转而去讲述自己对一匹白马的怀念,其实他们怀念的不是或者不止是白马,他们真正怀念的是那些他至死也不知道当初突围离开后留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的曾经的妻子,她们是真地当时就牺牲了还是依然活着,如果活着以后的日子又是怎么熬过来的,今天的她们又身在何处。无论时光过了多久,他们自己又有了几次婚姻,都会在心底记住那个救了自己的亲人和她的生与死,我甚至觉得,从人性的角度思考,这样的思念一定会伴随他们的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结。
朱秀海将小说标题定为“远去的白马”,这或许暗含着他的一种忧伤。因为小说也写到了当下现实的丑陋一面,写到那些只认钱和只图个人利益的人所做出的龌龊的事情,革命的神圣性在这些人心中荡然无存。但是,朱秀海不止是忧伤,他还以浩荡之气书写了“永远的白马”。永远的白马就是革命圣女赵秀英。这也就是小说为什么结尾要结在白马上,因为朱秀海他相信,白马是永远的,革命的神圣性是永远的,革命圣女也是永远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蚕乡习俗
下一篇:郭进拴|恸悼邹积余老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