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李凖《黄河东流去》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894
时间: 2023-09-25 14:36:47
李凖(1928-2000)蒙古族。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历任河南省文联作家,中国作协河南分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中国影协主席团委员、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短篇小说集《李双双小传》、《车轮的辙印》、《夜走骆驼岭》、《农忙五月天》,散文集《情节·性格和语言》、《彼岸集》、《森林夜话》,电影文学剧本集《走乡集》,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龙马精神》、《石头梦》、《双雄会》、《清凉寺的钟声》、《吉鸿昌》等。《李双双》(编剧)获电影百花奖及最佳编剧奖,《老兵新传》(编剧)获1952年莫斯科电影节奖,《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我第一次见到著名作家李凖,是1980年3月7日在临汝县交通局的会议室听李凖作报告,我近距离目睹了这位大作家的芳容。会后,县文化馆的《汝水》主编屈江北老师让我把李凖《在临汝县业余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记录稿重新抄写了一遍,发表在了《汝水》杂志1980年第一期头条,对全县作者鼓舞很大。后来,我又在《河南日报》文学创作班上再次听了他的课。1995年在汝州市磊裕公司举行的“一研三典”会议上,我们又一次重逢,我还把我写的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送他批评指正。 最近,我又重读了李凖老师的《黄河东流去》,该书作为李凖老师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饱含了作者巨大的心血。作品分为上下两集,其中上集完成于1978年,下集完成于1984年,最初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1985年,该小说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黄河东流去》中,将儒家正直自强、仁爱担当等品格与道家天人合一、通透超脱等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与招魂,也是对传统文化底蕴的再发掘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精华的再弘扬;体现了李准对儒道相济的中原传统文化、伦理的辨证思考和哲理反思以及对继承、更新传统文化的期待和信心,在提倡古典文化热的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与现实意义。
透过《黄河东流去》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和他们在洪灾面前生活与命运的变迁,作家不仅考量了中华民族抵御灾难的意志力、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且还借助民族资本家在西安、宝鸡等地通过战争和灾荒大发国难财,日本侵略者及汉奸在中国东北榨取劳动力,以嫦娥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由破产而沦为工人的悲惨境遇等情节,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予以全景式观照和扫描,使小说在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同时,还具有了社会学价值。 《黄河东流去》以及被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中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内涵,揭示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男女两性所面对的爱情、婚姻、家庭、地位等诸多社会生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李准的《黄河东流去》还存在诸如人物类型雷同化、中间人物描写力度弱、作者主观情绪介入过多等瑕疵,但是从民族文化寻根的角度看,这部作品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深度解读,不难理解李准花费5年时间写《黄河东流去》的潜在原因,而这一原因也是他"仍在思考"的初衷--农民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群体形式,他们身上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质素,同时也因袭了国民劣根的负面品质,而作者真正想去探寻和挖掘的,是蛰居在"农民"这一群体精神底层的中华民族的原生力和创造力。从这一层面上说,李准试图借助《黄河东流去》重返历史,有意识找寻中华民族的"根",探索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以激活中国人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并为现代人类提供精神的栖息之地。小说描写的是上世纪1938年国民党汤恩伯部扒开黄河花园口,以水代兵,造成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多个县被淹,一千多万人受灾,一百多万人死亡的故事。在这场空前的大劫难中难民的家被淹没了,他们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但是他们依然有着强烈的生的欲望和信念,由此展现出了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故事。 而另一部分,就是乡村中人在来到城市之后导致的本性沦丧,这一部分,在小说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小说里写到的七个家庭。我们略作梳理一下: 1、 李麦家族皆大欢喜,最终获得了团圆。 2、 海老清家庭,他两个女儿,进城后,大女儿爱爱当了演员,被官员追求,但她私下爱上一个小店员,有孕之后,被官员抛弃。海老清回乡种田,累死。反映了一个不思图变的本份农民的典型悲剧命运。这个人物本来是《大河奔流》里用来图说合作化运动中单一农民的悲剧命运的一个典型,只不过出现得太早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黄河东流去》不过是一部合作运动题材小说的前本而已。 3、 蓝五与雪梅的爱情悲剧。雪梅嫁给一个残疾丈夫,感情受制,与有几分艺术细胞的蓝五产生了感情,逃出旧式家庭之后,被一个表象上的正人君子收留,当她与蓝五再次见面后,感情复萌,暗中偷情,被害死。 4、 海长松带着一家,出外谋生,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女儿。他痛恨旧社会,但在小说的语境里,他的后来发展轨迹,就是不辨方向,偏离了时代的规定。在电影《大河奔流》里,他的阶级身份,使他可以成为集体的领导人,但是他走上了歧路,不问是非,只抓现钱,属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一种当权派。 5、 王跑的命运。这是一个具有韧力的农民的象征,他身上有一种顽强生存下去的农民的魔力,但在作者设定的世道里,却处处掣肘,生活日艰,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故乡,顽强地生存下去。这个人物在《大河奔流》里下集里,成了热衷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一种农村典型。 6、 四圈的艳遇。这个情节有一点像《骆驼祥子》中祥子与女主人之间的那么一点暧昧情事。四圈认识的那个女人,在《大河奔流》里是一个坏女人,后来电影下集里,是阶级敌人的代表。而在《黄河东流去》里,她奉献的是一个女人的肉欲的身体,身上还没有加载过多的政治内涵。 7、 春义与凤英的爱情解体,反映了农民身上所具有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天性,但这种天性反过来又吞噬了农民们的善良情怀。 看看《黄河东流去》对雪梅重新见到蓝五之后的一段情感描写:“对雪梅来说,蓝五既是她的朋友,又像她的父亲,是她的兄长,又是她的孩子。总之所有男性的爱,她在他身上都能感觉到、享受到。而雪梅对蓝五来说,她像一支精巧的唢呐。蓝五把它拿在手里,很快就能找到它的音阶,他对它的音色、音量是如此熟悉,他能够把他的喜怒哀乐,全部通过这支唢呐表现出来,他能够用这支唢呐来倾诉他的喜悦、悲哀、思念和希望……” 《黄河东流去》里写到雪梅一有空闲,便跑到蓝五的破旧茅棚里,偷情幽会。小说里写到她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一来到这个小茅屋里,心里就像一朵花,扑拉拉地全开开了。我觉得自由!我觉得痛快!我可以和你交心谈话,和你什么都谈。我就想着,恐怕真正的夫妻也没有咱们这么亲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离不开你。不是为了别的,我要有一个说知心话的人,要有一个朋友。可是……我找不到。”
雪梅这个角色,在《大河奔流》中并没有,但在《黄河东流去》中却成了最为光彩的一个角色,李麦的身上还有李双双的影子,但是,雪梅在小说里已经喧宾夺主,盖过了李麦的风头,这正反映了李准正沿着自己的生活轨迹,走过了李双双时代,而进入了情人的时代,这一段情感的巨大波澜,深刻地影响了《黄河东流去》的小说创作。 因此,李凖感受到的女人的情恋回报并不纯粹是一种感情的回应,这也影响到了作者对雪梅这一角色的认知与描写,使得这一人物艳俗有余,真实不足。说到底,这一角色也不过是秦瘦鸥《秋海棠》的翻版,可以看出,《黄河东流去》最为出彩的部分,恰恰显得创意不足。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重读魏巍《东方》有感
下一篇:我读《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