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丁《半凋零》有感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766
时间: 2023-10-03 12:38:29
南丁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作家。1954年短篇小说《检验工叶英》发表于《长江文艺》,《人民文学》给予转载,选入当年《短篇小说选》《青年文学创作选》和英文版《中国文学》。《科长》《良心》《被告》也都受到广泛关注。“新时期”创作的小说《旗》开“反思文学”的先河,《尾巴》《亮雨》《新绿》也广受好评。南丁的小说语言简洁、沉稳、朴实而又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他注重作品的思想性但寻求以文学的方式进行表达,以老到的叙事、扎实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之外,他的创作涵盖几乎所有的文体,特别是其散文和随笔,往往在不经意间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底、通达的人生智慧、开阔的个人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小说、杂文、散文等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艺大系》《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及高中语文课本。出版有小说集《检验工叶英》《在海上》《被告》《尾巴》《南丁小说选》,散文随笔集《水印》《半凋零》《序跋集》等,作品结集有《南丁文选》(上、下卷)、《南丁文集》(五卷)。
南丁是河南当代文学60多年发展历程最完整也是最重要的亲历者和领导者之一。1983年,作为专业作家的南丁52岁,创作势头正好,不断有优秀作品问世,组织上一下子就直接让他做了河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在其位,谋其政,南丁从此坚定地把个人创作放在了后面,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工作上。他主持创办了《莽原》《散文选刊》《故事家》《文艺百家报》等多种文学期刊,调入了李佩甫、张宇、郑彦英、杨东明、田中禾等后来成为中原作家群中坚力量的一大批作家,对新时期“文学豫军”队伍的成长壮大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河南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半凋零》共收录南丁所写的散文、随笔66篇。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描写南丁个人记忆中的朋友。在他们之中,不仅有徐玉诺、苏金伞、李蕤、华山、常香玉、杨兰春、乔典运等文艺界知名人士,也有不被人熟知的作家和友人。这些人物一半已经离世,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朋友、亲人,暖我人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朋友半凋零,亲人半凋零,我的生命也就半凋零了”。而他创作这些散文,是为了“记录一段历史,缅怀一段岁月”。
《半凋零》从个人的记忆和视角出发,鲜活地记录了中原腹地作家艺术家的奋斗与收获,描绘了河南文学发展沧海桑田的历史画卷。它用文字将一个个河南作家、艺术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整部作品感情真挚,格调高雅,语言清新,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这是一部兼具文史价值和人文情怀的作品,通过这些篇章,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们正直、善良、真诚的传统和风范。南丁老师八十有五,新出版了随笔集叫《半凋零》。我认为这是南丁老师精心描绘的一本由河南本土老中青三代作家、艺术家共同组成的群英谱,书中站立起来长长一串当代河南文学艺术界的优秀代表人物,可以看作是一本微缩版的“河南文学史记”。作者在一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在一段段时代变迁过程中,对这些群星灿烂的文学艺术个体的梳理与解读,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学史料价值和河南当代文学编年史研究的价值,对中原文化的延续、传承、发展注定会产生深远影响。
南丁老师人老文亦精,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人,笔力既酣畅淋漓、情感充沛,又从容淡定,收放自如。古人讲好文章的标准是“删繁就简三秋树”,南丁老师的文笔就是达到了这样一种火候吧。
《半凋零》写老一代作家艺术家这一部分,无论去世的还是健在的,我读出了一种文人相重的情怀。徐玉诺、苏金伞、常香玉、穆青、王大海、乔典运、庞嘉季等等作家艺术家,亦师亦友、疑义相析、奇文共赏,写那种从同一时代走来的纯朴友谊、共同理想,即使写那些坎坷困顿、顽强生存、缺憾惆怅,都显得雅致达观,生动鲜活,字里行间浸透的绵长记忆、美好情缘乃至某种惺惺相惜之情也会扑面而来,令人无限感喟。写中青年这一部分,我读出了一种深深地嘉许、由衷赞叹与博大宽容。比如写到中原文坛的文学艺术中坚力量如张一弓、田中禾、李佩甫、张宇、杨东明、何向阳、王剑冰、王澄、曹新林、赵富海以及去世的乙丙、孙方友等等,娓娓道来,如朋友交心,折射出来的是一位慈祥长者对松青竹翠的欣慰目光,令人怦然心动。
传统文化里讲士大夫应“立功、立言、立德”,现代人叫“办事与传道”。假如这话不仅仅局限于“治国平天下”,而是也可以置放在每一个不同的职业里,那我们可以更加立体地来认识这本书的作者南丁老师。
多年来,南丁老师作为一名文学界老领导,曾指导、协调和服务于一个庞杂的文化团队,尤其在发现、培养、扶持、组织和造就河南文学创作队伍方面,不遗余力,慧眼识才,褒扬后学,令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至今仍被共识为新时期文学豫军的旗帜和掌门人,可谓立功办事;身为一代著名作家,六十余年坚持笔耕不辍,著述甚丰,奉献出皇皇五卷巨制,成为传世的精神食粮,影响了社会各界一代代众多的读者,可谓立言布道。以一介书生,而能在立言、立德上坚持身体力行,终生不渝,其一生修为体现了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士大夫”襟怀,不仅在当代文坛,即使放在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文贤之一。
论语有云:荐贤贤于贤,是一种比“见贤思齐”还要高的境界。《半凋零》的出版,可以看作南丁精神的再一次哗然释放。衡量社会文明的高度、厚度与丰富性,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传承及代言人,在此意义上讲,有南丁这样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存在,河南文学幸甚,中原文化幸甚。南丁先生人老文亦精,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人,笔力既酣畅淋漓、情感充沛,又从容淡定,收放自如。古人讲好文章的标准是“删繁就简三秋树”,南丁先生的文笔就是达到了这样一种火候吧。古语有云:荐贤贤于贤,是一种比“见贤思齐”还要高的人生境界。多年来,南丁精神的一次次哗然释放,成为中原文化传承的具体接续与亮色。衡量社会文明的高度、厚度与丰富性,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传承及代言人,在此意义上讲,有南丁这样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存在,河南文学幸甚,中原文化幸甚。
南丁是河南当代文学60多年发展历程最完整也是最重要的亲历者和领导者之一。他52岁起担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主持创办了《莽原》《散文选刊》《传奇文学选刊》《故事家》《文艺百家报》《专业户报》《当代人报》等多种文学报刊,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对新时期“文学豫军”队伍的成长壮大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河南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就连我这个放羊娃出身的农民作家,也得到了南丁老师的大力支持和亲切教诲。1984年9月,我给南丁老师写信说我们要成立临汝镇农民笔会中心,创办《乡音》报,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时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的南丁老师发来的贺信:
祝贺你乡成立起笔会中心,并创办《乡音》月报。希望在乡党委和乡政府的领导下,把工作做好,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培养文学作者,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
祝工作顺利!
何南丁 张有德
我把这封贺信发表在了《乡音》创刊号的第一版,在我们临汝镇引起了轰动效应。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省文联的主席还真的会给一个乡级小报亲笔写信祝贺。
1987年,我到临汝县文联编《风穴文艺》,我又一次来到郑州,亲自到何主席办公室拜访。当我说明来意,何主席当即挥毫命笔,浓墨重彩地题写道: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题赠《风穴文艺》
南丁
1987年5月12日
再后来,在南丁老师主持下,由河南省文联主管主办的《当代人报》创刊,南丁老师任主编。在创刊号的第二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我与陈建国合作的报告文学《汝州新星》,并被收入多部选集。南丁老师还多次为我们的《风穴文艺》协调解决办刊经费。经南丁老师极力推荐,我与屈江北老师合写的大型古装戏剧本《杨六郎造酒》也在《河南戏剧》杂志发表。南丁老师还亲自为我颁发了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获奖证书和奖金,对我鼓舞很大。
1989年春夏之交,我们汝州市要举办第二届牡丹文学笔会,我和时任汝州市文联主席张进才到郑州与汝州老乡徐慎老师一起向他汇报,南丁老师亲自动员省文联所有报刊的主编到我们汝州参加了这次规格空前绝后的盛会,主编们亲自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我们汝州的作者写作、改稿,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为培养文学汝军奠定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在《经七路34号》对张一弓这样评论道:80年代几乎可以说是张一弓的年代,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和《春妞和她的小嘎斯》连续三届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黑娃照相》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然而,曾经红得发紫的张一弓却几乎沉寂了整个90年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张一弓身材比我略高,也就是1米75之上吧,也上不到哪里去。年岁比我略小,也是66周岁了。66岁的1米75的张一弓,走起路来依旧保持着昂首挺胸身材笔直的姿势,显得年轻,在夏天,就能看出他身材保持得还是不错嘛。头发仿佛是比年轻时稀疏了些,好像尚未发现白发,眼镜一戴,脚步依然轻捷,前后左右看,还是有男士风采的。一弓跳舞跳得好,专业水平。也爱唱歌,我听到的就是《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偶然还有《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也就是这几个曲目了,情绪表达还算准确,艺术表现则略显业余,但有一点好,人家不怯场,叫唱就唱,我看出来,他特想唱。多是朋友相聚的场合,对酒当歌,借歌宣泄,管它专业业余。
河南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南丁在85岁时推出了最新作品集《半凋零》,引起省内文学界广泛关注。李佩甫、田中禾、何弘、张宇、乔叶、张鲜明、冯杰等近30位作家、评论家曾在省文学院对南丁以及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讨。
南丁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省文联主席,与一批优秀作家开启和奠定了河南文学的强势之旅。《半凋零》共收录南丁所写的散文、随笔、评论、序言等文章67篇。尽管体裁不同,但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描写南丁记忆中的朋友。书中不仅有徐玉诺、苏金伞、常香玉、李佩甫、张宇、田中禾、张一弓、乔典运、孙方友等河南文艺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也有不被人熟知的作家和他的朋友,这些人物有的在世,有的已经去世,正如作者所说:“朋友、亲人,暖我人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朋友半凋零,亲人半凋零,我的生命也就半凋零了”。而创作这部集子,南丁说自己是为了“记录一段历史,缅怀一段岁月”。
研讨会上,大家纷纷回忆了自己与南丁共事、交往的故事,感慨时光流逝。与会专家认为,《半凋零》十分具有文史价值,记录了中原最杰出作家的奋斗与收获,描绘了河南文坛的沧海桑田,将一个个河南作家、艺术家用文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的是时间与人生的大主题。整部作品感情真挚,令人温暖;这些文字格调高雅,语言艺术风格自然,不矫揉造作,有一种建立在深刻基础上的质朴感。
而通过这些文字,也让大家更深地了解了南丁是一位正直、善良、有人文情怀的作家。他与人为善,不说假话,对后辈提携,对同事宽容,人情味极浓,体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纯粹状态,传承着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是河南文学界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在散文里,小说家是藏不住的。他们把自己和盘托出,与真实的灵魂照面。《和云的亲密接触》这本散文集呈现的就是老作家南丁的真实的灵魂。这些作品是其五十九年的经历见闻,有感而发。文字不虚妄,性情不做作,思想不雕琢,本色不掩饰。 老作家南丁的全新散文集,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散文集。很早的写于1957年,最晚的写于2016年,作家从青年到老年,五十九年以来的经历和见闻,皆因当时的喜怒哀乐有感而发为文字,共计62篇,分为5辑:山水、大地、人间、人物、杂拌。作家写景、叙事、状物、描人、抒情、议论,游走山川,关注现实,时见会心独到的精彩之论,文字中凸现了一位执着的思者智者,并形成了南丁散文的特点:真情实感,有感而发,决不矫揉造作。
南丁在《经七路34号》一书中多次提到的徐慎,是我的恩师,也是我们汝州的同乡。徐慎1933年生,河南临汝人。中共党员,高中毕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9年毕业于开封中学。参加工作后,历任上蔡县人民银行农贷员、营业所主任、农村金融股股长,信阳专区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营业所主任,《奔流》杂志编辑,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5月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发表有短篇小说《初春时节》、《宋丹霞之死》,中篇小说《三个年轻人》、《锁不住的春光》、《红军洞》、《鸡鸣镇风云》等。著有《初春时节》、《金银花》、《红军洞》、《难判的离婚案》、《鸡鸣镇风云》、《夺不走的孩子》、《徐慎小说选》、《黄犬奇案》等。小说《换了人间》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作品奖,电视剧剧本《红军洞》(已录制播出)获1980年全国儿童电视剧奖,中篇小说《红军洞》获198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优秀作品奖,《鸡鸣镇风云》获1986年中南五省区优秀图书奖,《小放牛轶事》获198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情”奖,《卖鸡的小姑娘》获1984年上海优秀作品奖、河南省第三届少儿作品奖。南丁在书中写的他和徐慎打成右派后在大别山劳动改造时,徐慎乐观向上,即使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大别山劳动时,他也讴歌生活的馈赠。国庆10周年,在新县劳动改造的右派作家南丁和徐慎举酒庆贺,徐慎说:“他们不当右派能这样深这样近地了解生活了解人民吗?咋能写出好作品?就得看着咱们写!来,为他们没有当右派咱们当了右派干杯!”真是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