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悼著名作家杨稼生老师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350

时间: 2023-11-13 10:57:03

       享誉文坛的鹰城著名作家杨稼生先生于2023年11月6日在舞钢市人民医院病逝,享年92岁。

       杨稼生出生于河南唐河县,中国作协会员。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与友人合作出版短篇小说集《初中毕业生》,1956年出席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创作会。1987年,河南省作家协会举办“杨稼生散文研论会,”与会者对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杨稼生相继出版有《海蓝海蓝的眼睛》《我女儿必经此地》《叩问童心》《北湾》及与台湾作家、著名诗人痖弦的通信集《两岸书》。《叩问童心》获得杜甫文学奖。

       杨稼生曾任舞钢市政协副主席、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舞钢市文联副主席、舞钢市作协主席。

       惊悉著名作家杨稼生去世,顿时犹如晴天霹雳,我一下子惊得目瞪口呆。我怀疑是自己耳朵出了问题——听错了。是啊!像杨稼生老师这样的好人怎么会死呢?

       我不愿意接受这令人痛心的事实!

       连日来,我泪如泉涌,悲痛万分,真是一曲衷肠凄风悲,满腔血泪寒天哀啊!

       我曾在我编的《风穴文艺》《文艺界》多次编发过杨稼生先生的作品,均在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1992年9月,我邀请杨稼生老师参加了我们汝州市文联与平顶山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计建笔会,我们彻夜深谈,相识相知。我们还邀请杨稼生老师举行了文学报告会,他讲得生动活泼,深受欢迎。在我们组织的赴风穴寺、温泉采风活动中,一路上都能听到杨稼生老师讲的故事。我们白天开会、研讨,晚上就在计建宾馆的会议室听杨稼生老师讲文学创作。我调到平顶山市文联工作后,又在平顶山市首次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上与杨稼生老师久别重逢,我们彻夜长谈,共论文与人。我后来又多次到舞钢市看望杨稼生老师,还在他家里吃捞面条,我们还互赠了我们出版的作品集。每次相聚,都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他一再挽留,我依依惜别。

       杨稼生老师祖籍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1963年到舞钢市工作生活至今。民盟盟员。曾任民盟河南省委委员,河南省政协六、七两届委员,舞钢市政协三、四两届副主席。河南散文学会理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杨稼生曾出席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创作会。1957年以后,自学林业,在舞钢市北湾广植泡桐、毛竹,获许昌地区和舞钢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半个世纪前,时代对这个酷爱文学的新秀,突然演起了变脸术。那时,杨老师饱满的文学理想直指文学名家。因为动机有点白专,就少了红尘滚腾,少了对世事的圆滑和防范。一片树叶正紧抱枝头,期待蓬勃向上时,却被那场政治酷霜扫落了。这位曾和茅盾一起与会中国青年创作大会的青年作家,骤然经历了从中国文学高端,一下子坠到低谷的命运蹦极。理想的断层上,他没有惊魂动魄,呼天唤地,却有很实味的文字:口渴难耐,看见山垭上有一片绿,布满红丝的眼睛潮润了。经常衣衫单薄,几乎赤身挡风,不暖和。用舌头舔碗,舔净了不用刷碗。人生的梦太长太远,我的前半生是栽树,后半生是写作。种子和树苗,赶不走豁牙的小妞,以后也会有自已的长岭,自已的扁担。可以看到他在北湾的苦,也看到他在北湾的淡定。想像里的一介远客行,对山重水复是那么陌生,怅然。可身心和行李已经到此,就先放下过往,慢慢顺着沟埂走进山风。与山水旅游者不同的是,他没有一丝儿的观景兴趣。他衣衫单薄,人还有点饿,前边是世人无法想像的艰苦磨难,等着他去品味。用落魄山野来诠示杨老的当时,正好不多不少。可是大自然是亲切的,那远离政治,奸诈缺席的山旮旯,终是以小溪和竹林的温存,以庄园山水的亲和力,张开了翠绿的怀抱,拥围了落魄文人。此后,又包扎抚慰着他,感染同化着他,让杨老飘在高处的心,慢慢着陆。他写道:北湾的大山挡了外边的尘埃,让我清净安居这些年。

       国家林业部偕北京电影制片厂来舞钢录制北湾泡桐、毛竹,辑入科教电影《绿化祖国》,于植树节上映。泡桐成材后,伐木工程持续二年有余,木材出口海外。改革开放后杨稼生重新握笔,以数十篇纪实文字向台湾、向美国介绍大陆风土人情。使舞钢风光和平顶山风光得以在台湾展示,引发台胞回乡探亲投资热潮。

       杨稼生的散文《失却的童话》获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奖,主办单位《联合报》副总编痖弦先生2000年5月探访舞钢,并演讲。舞钢,以及舞钢人,进入海外华人文化视线。“舞钢”这个地名,在美国《世界日报》陆续出现。

       他的散文《购粮本·记工本》收入《河南1917—1987文学大系》。

       他的散文《今天,您好!》由1999年第一期《美国读者文摘》选作卷首语刊出。

       他的散文集《海蓝海蓝的眼睛》由河南团省委评为“青少年优秀读物”。

       文化随笔《文化这个韧带》《独以俭素为美》获全国一等奖。

       他的《自筑篱笆》《第一课》(选自《叩问童心》)《海蓝海蓝的眼睛》收入海峡两岸语文教材。

       1992年前杨稼生在海峡两岸共出版散文集五部。1992年以后刊出文章222篇。略分为《文化关怀》《风物关怀》《亲情关怀》《童心关怀》四卷共60万字。其中,也不乏经《参考消息》转载回大陆的。杨稼生选取精粹30万字,以《北湾》为书名出版。

       海峡两岸共出版散文集六部:《海蓝海蓝的眼睛》《我女儿必经此地》《杨稼生散文》《叩问童心》《今天,您好!》《北湾》《两岸书》。

       北湾终于从一座自然佛门,跳转到禅境。这时候,北湾又从杨老的作品里走出来,走到了我们的联想和朝拜里。我想念北湾,顺着那弯弯的溪水走到唐宋里去,与陶渊明的东篱采菊,柳宗元的愚溪愚石,和苏东坡的人生几度秋凉,聚成圈子。古代大腕儿作家都是因才高遭谤杀谗毁,又因流落界外而成就惊世之作。杨老也享用了此运,用生命践行了中国文坛经典的成名法则,完成了北湾这道命题和命题者的共同飙升。

       看看这喧哗世界无处不被吵翻,无聊噪声充当了主旋,无路可逃的现实已经临门。北湾的声音,清笛样醒神,也让我从此多了一念。我决定择取大块时光,沿着竹林夹细的小路,默默走近那座黄泥茅屋,走进那片寓意深长的幽静里。 

       2000年,作家杨稼生的散文集《叩问童心》由大象出版社出版,15年后,出版社再版了这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本散文集在读者中流传15年,被出版社再版,很难得。《叩问童心》中的作品讲述了杨稼生和孙女田田的故事,涉及生命传承和教育中的一个永恒话题:对童心和幼小生命的理解、关怀和引领,适合父母、老师读,也适合孩子读。

       《叩问童心》首次出版时,书中的主角田田是初入人世的孩子,再版时,田田已长大成人、融入社会,实际上,这再版的不只是一本书,还是一个人的童心和童年,是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心灵对话、精神交接、家风传承的故事,证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人们对纯正的书香存有渴望,安静的读书人在安静地读安静的书。

       《叩问童心》是杨稼生做文、杨先生的孙女杨田田插画的一部图文并茂的散文集。它主要记述了杨田田成长的一些故事。但这不是一般的“育儿经”,而是一部让人感动、引人思考的著作。

       《叩问童心》是一首“真”的诗!一曲“爱”的歌!真情、挚爱贯注全篇。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谁都是一个半圆,两个人扯住手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田田读懂爷爷的时候也是一个圆。我知道我肯定能欢欢喜喜、勤勤恳恳挣来这个‘圆’的。”《叩问童心》的出版说明杨稼生先生已经挣到这个“圆”了。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欣慰和羡慕的一件事啊!然而,爷爷为了挣得这个“圆”所付出的心血,可不是用一般的语言能够形容的。

       读此书,我不能不为爷爷在田田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而感动!这种努力中所包含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尤其使我心颤!进而也引起我的许多思考。

       爷爷对田田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祖父对孙女的那种爱。由于父母离异,田田在一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了。在这种情况下,爷爷对田田的爱,或许还包含着更多的希望——希望田田的健康成长能够挽回她父母的婚姻,希望田田的快乐成长能够补偿命运带给她的缺憾!同时这份爱中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只允许教育成功不允许教育失败!从这部书的许多篇目都可以看出,爷爷的倾心倾力与紧张担忧。

       该书首次出版时,作家周同宾在序言中说,杨稼生的文章“离百姓很近,离人心很近,因此,自有其流传的价值和长久的生命力”。他说中了,《叩问童心》显示出长久的生命力。百姓和人心是文学扎根的地方,文学作品应有根,应有扎根的能力,作品在百姓和人心中扎下根,才不会被时光的浪头卷走。

       书中的爷爷和孙女亲密无间,却一个站在岁月的深处,一个站在生命的起点,两人之间隔着苍茫的时间距离。老人凝视和书写孩子的童心,老人的沧桑、凝重,与孩子的天真、轻盈,碰撞、融合,激荡出别样的生命情愫。杨稼生老师怀有一颗儒家的仁心,小孙女怀有一颗天然的童心,仁心与童心的交融,是善与真的交融,必然衍生出美来。杨稼生以仁心引领童心,细心又耐心地引导一个初入世界的人儿,与世界建立起一种合适的关系,这是一种生活教育,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生命启蒙。我从书中读出了两个字:珍惜。爷爷与孙女相互珍惜自不必说。爷爷还引领孙女,把童心中天然的善,转化成对世界的爱与珍惜。从亲人到陌生人,从人到飞鸟、草木,从生命到物什,当珍惜的情愫像涟漪一样不断扩大,由亲人延展到整个世界时,这珍惜就不仅是生命情感,还会化成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商业时代,人们的消费之心日炽,珍惜之心日淡,珍惜世界的情感和观念弥足珍贵。珍惜之情,合乎人道、世道,也合乎天道,所以,传播珍惜之情的作品自然会得到人们的珍惜,也会得到时间的珍惜。 

       杨稼生的散文集《海蓝海蓝的眼睛》(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犹如一束清新、素雅的山茶花,展放出它独具一格的风姿和馨香,使广大有幸捧读它的人,都不能不细细地凝思它一番,深深地回味它一番。这不仅是因为作家以原宥、同情、怜悯、自责、宽厚组成文章的主旋律,使读者从中体味到他糅进作品中的不寻常的馨香和温暖的情思,不禁发出一声声喟然长叹,赞叹那散文独具的美,这方面自不待言。细细品味先生的文章,让人欣慰的同时,也不免引人声声轻叹!先生经历过这么多磨难,反映在他文章里,却没有一丝的愤怒,郁叹,嗟悲,伤情,报怨,责怪,而是以原宥,同情,爱怜,自责,愧疚,感激的温融来看待社会。他文字的美,似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美得让人心醉,美得让人不敢触碰。作家杨稼生的散文特点在其简介中是这样描述的:他把历史的大体验化为生活的小场景,把小场景中的生活细节和个人心灵写得惊心动魄,使人在一种对应中小中见大,获得历史的大感悟,感悟到人生的大哲理。他是写生纪实的行家,写一小细节而能声情并茂,画意盎然。总是因事生情,情随事发,以情感把事情化开,借以展现出“化者”的心灵世界,进而升华出通向大千世界的感悟。多用小说套路展开情节,章法精巧,讲究细节描写。处理事、情、理之间的关系,是他的散文结构模式。把细腻、丰盈和深沉结合在一起,形成他散文的基本特色。语言诚挚朴实。他的简介前面编印他的散文《钢城偎近青山》《舞钢人》《失却的童话》《今天,您好!》《听鼓》,从这几篇作品可以看出他写散文的方法,看出他的赤心、善心、博爱之心,看出他用情感的投入换来散文的动人。杨稼生的散文《失却的童话》获台湾《联合报》第17届文学奖。

       杨稼生先生是享誉全国的当代著名作家,是平顶山当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多年,一生辛勤耕耘,成就卓著。获奖无数。

       杨稼生老师幽默含蓄朴实,作品意象鲜活奇妙,曾被许多著名评论家赏评、援引。特别是他崇高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指向,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对人生的感悟寓意深刻,充满乐观自信,手法新颖独特,语言自然灵活,巧妙地融民族特色与现代意识为一体,在文坛独树一帜。

       就在那次汝州的文学报告会上,杨稼生就散文创作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他指出,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作,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散文的创作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感悟,不仅要阅读书籍,更要阅读社会。他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阅读对于创作和人生的重要性。对于散文的创作,他认为,态度的专一和务实是不可或缺的。他强调真实情感的融入、流露。他鼓励大家应该多读书、多看报,关心时事,感恩生活的滋养。随后,杨稼生针对现场学生的提问作了细致的解答,令大家受益匪浅,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最后,杨稼生给现场学生赠送了个人作品集并亲笔签名。讲座在一片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由台湾诗人痖弦和河南作家杨稼生共同著作的《两岸书》研讨会在省文学院召开。该书是痖弦先生和杨稼生几十年来通信的集子。作家李佩甫认为,《两岸书》是两地之间精神上沟通的桥梁,可以从中看到两岸精神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对于海峡两岸文化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痖弦,本名王庆麟,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是台湾诗坛巨子。其现代诗以甜美典雅、节奏铿锵、意象瑰奇著称,代表作有《痖弦诗集》、《中国新诗研究》、《记哈客诗想》等。杨稼生,1931年生于河南南阳,是我省著名散文家。其散文诚笃、灵秀,代表作有《海蓝海蓝的眼睛》、《叩问童心》、《北湾》等。

       上世纪80年代初,痖弦整理大陆曲剧,杨稼生帮助搜集资料,在这项整理过程中,也回忆到中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及民风民俗、农耕文明。他们关注两岸文学走向,有喜有忧,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排斥有伤风化的异色文学。两人感情日笃,通信200多封20多万字,集成《两岸书》,内容涉及文、史、哲,具有史料和文化双重价值。

       《两岸书》中,两位老人的友情让我们很感动。他们交往二十多年仅匆匆见过两次面,但他们的书信往来却坚守了二十多年,并且引为知己。让我们也在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 真正的朋友? 甚至他们已经不是两个人的友情,而成为了两个家庭的友情,杨老师的夫人为痖弦先生织毛衣,痖弦先生的夫人桥桥过世之后,每逢祭日杨老师和夫人都要为桥桥点上一炷香,隔海祭奠。痖弦老师也关心着杨老师的孙女田田的成长……两个家庭互相牵挂、互相惦念,在人与人之间互信较为淡薄的今天,尤为让我们感动。

       《两岸书》展现了海峡两岸两位老人心心相印、相互鼓励的纯真友情,这种友情在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弥足珍贵。《两岸书》是两位老人私人空间的心灵对话,也是一段文坛佳话,更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两岸书》保存了大量的民风、民情。痖弦先生是南阳人,二人在书信中记录了大量的南阳民俗习惯,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有些方言俗语面临消失的危险,《两岸书》让有些方言俗语得以保存流传。《两岸书》记录了痖弦儿时的一些轶闻琐事,对研究痖弦的生平经历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两岸书》也反映时代变化,记述了台湾文艺界的轶闻趣事,对研究两岸文学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两位老人二十多年通信不辍的交往,源自他们“同乡、同道、朴实、善良、谦谦君子、和蔼可亲、对文学的执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当今浮躁社会的排斥……”

       能诗能文能文章仙岛遽邀名士去,亦和亦介亦豪爽清风时怅故人遥。壮怀犹在风云上,诗卷长留天地间。杨稼生老师的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获奖。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著作等身”啊!

       “育人才苦口婆心似慈母,授知识千丝万缕如春蚕。”物换星移,岁月如歌。万物换不来杨稼生老师对事业的一份执著,星晨移不去杨稼生老师热情育人的一份忠诚,岁月歌不尽杨稼生老师献身文学事业的一片真情。一份份《钢城》杂志见证了杨稼生老师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杨稼生老师数十载呕心沥血,育就了满园桃李。

       我心目中的杨稼生老师,的的确确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爱心、有血有肉的人,他爱妻子、爱儿子,爱孙女,爱同事,爱学生,爱党,爱人民,爱事业。既像运筹帷幄的将军,又像冲锋陷阵的士兵;既像横刀立马的战将,又像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有着农民一样的憨厚,母亲一样的慈祥,父亲一样的宽厚,又有着儒将风度和大丈夫的气概。杨稼生老师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他善良、坚强、决断、深明大义。当灾难接踵而至时,他毅然承担;在遭受挫折时,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向命运挑战。他在善良、隐忍和包容之外,也有着男子汉的侠义与豪情。我被杨稼生老师的人品和文品深深地打动了!他身上的道德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在他身上鼓荡着浩然正气!

       杨稼生老师忠诚党的文学事业,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杨稼生老师的作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追忆往事,感情充沛;抒发感情,情真意切,使读者如临其境,在美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受到启迪。

       杨稼生老师奔走鹰城大地,博览平顶山山川名胜、了解平顶山风土民情、目睹平顶山建设成就之后,以深厚的感情、浓重的笔触再现了平顶山的风采神韵,为宣传、开发建设平顶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稼生老师与人相交,是心与心的相通,情与情的相连,不趋利,不求报。

       他关心同志是由本来的人性中的善性所致。作为一个闻名河南省的编辑、作家,他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人,他是在尽人对人的爱。如果说有什么动机的话,那就是为了让生命少一些负荷,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烦恼,多一些愉悦;少一些酸苦,多一些宽慰;少一些萎靡,多一些精神。

       杨稼生老师游遍了祖国的好山好水,他的文章又是案头山水。这些山水,还包括大地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很入世的人,他十分关注苍生百姓的忧乐冷暖,钟情于底层产生的伟岸超拔的人物,牵挂着亲情友情。他眼中的人物和自然界的山水花木又是相互沟通互为象征的,在审美上,在精神品格上。

       我心目中的杨稼生老师,拥有诗人的胸襟。他虽然不是个骑马打仗的英雄,可他拥有英雄的胆略和骨气。

       在杨稼生老师身上,既有品如松石的一面,他还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人若秋水的一面。他的品格似松石,他的情操若秋水。这正是:“品如松石香在骨,人若秋水玉为神。”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老师——杨稼生。

       杨稼生老师,你别走!我看到了,你的亲人、朋友和无数的读者都是这样在心里呼唤着。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你知道吗?此刻大家在殡仪馆为您设立了灵堂。不管相识不相识,熟悉还是陌生,人们的哀思和悼念如潮水般不可阻挡。一封封唁电唁函,一条条挽幛挽联,如哀惋而忧郁的诗篇,升腾着追念您的情感。当拥挤的人流缓缓地向您的遗体辞别的时候,我的视线又一次模糊了……学富雕龙文修天下,才雄走马星殒人间。三十年教诲,三十载深交,遂为九泉之客,哀哉!悲哉!痛哉!

       此时此刻,在殡仪馆,亲人们的的泪水如哗哗啦啦的雨声,震天撼地,这也是大家对您的歌颂,对您的怀念,也是您那悲壮的灵魂感化了苍天大地,人们不愿放您走啊!大家的眼泪,对于您是多么可怜的安慰啊!不,敬爱的杨稼生老师!我们的每一颗心,都是您的一座不朽的纪念碑!

       杨稼生老师,我为您哭泣!

       哭您!我的恩师、我的挚友——杨稼生先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黄山秋行

下一篇:周庄的魅力





相关内容

风景这边独好

4月最后一天,是“奔流”文学…

2024-05-11
风景这边独好
奔流•散文 | 李密:八月桃熟来我家(外一篇)

初中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

2023-09-15
奔流•散文 | 李密:八月桃熟来我家(外一篇)
风雪夜归人

岁月的犁铧在沧桑的大地上耕耘…

2023-09-12
风雪夜归人
秋色无穷好

阳光里还有着夏天的意犹未尽,…

2023-09-08
秋色无穷好
郭进拴|蚕乡习俗

​千百年来,紧随农耕文明相伴…

2023-09-07
郭进拴|蚕乡习俗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