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祖庭香山寺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617
时间: 2023-12-05 11:33:00
金秋时节,我与平顶山市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领导小组的张耀中先生以及摄影师小练从白雀寺考察归来,有幸观赏到了被专家、学者一致称为“观音祖庭”的香山寺落日,那一刻,犹如依偎妈妈怀抱,又被亲吻了一下,真是一样娘亲别样情啊!
当我们的车子途径香山寺后的平郏公路时,恰恰也是夕阳余辉迷人,香山落日正红的最佳时刻。我们惊呼着跳下汽车,站在路边的高岗上,放眼眺望,香山落日的美妙景色一览无余:只见天幕低垂,四野茫茫,暮霭沉沉,烟柳如织。在那悬崖峭壁、怪石嶙峋之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重建的八角九级檐式大悲观音大士塔,沐浴在一抹金色的夕照中,像是在闪闪烁烁地燃烧。夕阳像一个飘浮的火球,先是在大悲观音大士塔的塔尖,渐渐向远方的一派山脉沉去。香山寺、火炷山浸染在玫瑰色的色调里。也不知是哪个有本领的画家把天上的云彩染得那样好看,红得像七月的高粱穗一样红,黄得像熟透了的麦田一样黄;有的像大姑娘们出嫁的衣裳上的云字钩儿,有的紫云彩镶着金黄色的边儿。一会兄,变了,太阳像一个橙红的大圆饼,四周有一圈银白的光环。转眼间,这个橙红的落日,给远山雾海慢慢地吞吃了,剩下了大半个,又剩下了小半个,晚霞四射,引起我们一阵热烈掌声。我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叫。小练迅速拿出照像机,“咔咔咔”抢拍下了这一个个精彩绝妙的镜头。我在世上活了52年,还是第一次看到香山日落,这是多么难得的奇遇啊!
遥望夕阳余辉映照下的金碧辉煌的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不禁使我想起了刚刚从白雀寺听来的《三皇姑出家》的故事:春秋时期这里有一国君名庄王,生有妙颜、妙音、妙善三女。妙善是皇后梦中孕育而生的。一天晚上,皇后正在龙凤床上安睡,忽然梦见天上金黄色的圆月朝她怀中飞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醒来妙善便呱呱堕地。当时,皇后没有一点疼痛的感觉。瞬间室内馨香浓烈,宫厅祥云布空。庄王和皇后都觉得三女儿神奇异常,视为掌上明珠,倍加宠爱。
妙善幼年模样端秀,聪颖好学。十来岁就会吟诗作赋,不慕荣华,不事华饰;乐诵经文,喜谈佛法,言必劝戒。她厌恶王室的暴虐,同情宫女的遭遇,时常想方设法,巧妙地帮助她们摆脱灾难。人们尊称她为三皇姑。
三皇姑及笄之年,出落得亭亭玉立,唇红齿白,出水芙蓉般招人喜爱。庄王为了讨好强大邻国的国王,就将她许配其太子。三皇姑闻讯,悲愤交加。她知道自己所在的是个小国,每年都要向那个邻国朝拜,进献玉石、玛瑙等奇珍异物,如今自己和玉石、璃瑙有何区别?她伏在玉枕上哭了整整三天三夜,宁死不从。
庄王无奈,挑选一个巧舌如簧的媒婆去劝税。媒婆走进她的闺房说:“二八女孩出嫁,嫁到邻国太子家。既有车又有马,能住高楼和大厦,睡有女佣去铺床,渴有宫娥来捧茶……”三皇姑厌恶媒婆胡编乱讲,卖弄口舌;不等她说完,就针锋相对地回敬道:“二八女不出嫁,不慕富贵与荣华,不爱坐车不骑马,不住高楼和大厦。夜晚自己去铺床,渴了亲手去端茶。”媒婆见荣华富贵打动不了她的心。眼珠一转接着说:“开天辟地几万年,女大当嫁顺应天,父母之命媒妁言,孝女理应照此办。”三皇姑见她想以伦理使自己就范,便胸有成竹地对道:女大当嫁是自然,千年规矩能改变,只要男女两相爱,喜结连理配姻缘。矢志出家修正果,誓为世人免灾难。“媒婆感到自己的话对三皇姑丝毫不起作用,便灰溜溜地走了。庄王一怒之下把三皇姑囚禁于后宫严加看管。三皇姑一连几天水米不进,容颜消瘦。皇后心疼女儿,背着庄王,悄悄放三皇姑出走逃生。
三皇姑先到翟集西的白雀寺里去侍佛,后被庄王知晓,就派人三番五次劝她回宫,她执意不回。庄王一气之下,就把寺院一把大火给烧掉了。
皇宫里的人都想着三皇姑肯定被大火烧死了。实际上她没有死。她被尼姑们从火中救了出来,隐藏在火炷山上,不与俗人见面。
烧毁白雀寺后,三皇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自己的亲骨肉呀!庄王犹虑成病。八仙中的铁李拐化作凡人,装成野游医生,给庄王诊病,说:'圣王的病必须用亲骨肉的一双手、一双眼做药引,方可得救,要不,神仙也难治呀!
庄王平时最亲大皇姑妙颜,可要大皇姑献眼手医父病时,她吓得躲了起来。二皇姑妙音听说后,也躲到人们找不到的地方去了。
庄王只有三女,没生一男。眼看就要病死,两个闺女不孝顺,见死不救,三皇姑又被活活烧死了……
正在庄王要死不得活的时候,门官通报。说:“三皇姑回来了,请求献出眼手,为父王治病。”
庄王的病好了,下诏不许大皇姑二皇姑进宫享福,大骂妙颜、妙音不孝。庄问问三皇姑要些什么?
三皇姑说:“女儿不要江山,不要财富,只请求父王在火炷山上为女儿修座寺庙,儿要终身侍佛,请父王不要打扰。”
庄王动用国库银子给三皇姑在火炷山上修建了一座楼花雪片的大寺院,就是香山寺。现在的香山寺小了,是因房屋年久倒塌了。加上火灾战乱,目前就剩下个孤塔了。
塑三皇姑的像时,塑像官问庄王:“塑成什么样子?”
庄王说:“全手全眼!”
塑像官却听成了“千手千眼”,于是,就塑了一座千手千眼的三皇姑佛像,至今还在香山寺的塔里敬着哩。
遥望落日下的香山古寺,不禁使人思绪万千。
在这香山落日的时刻里,我仿佛做了一个千年一觉的历史梦,情悠悠,思悠悠。真如清代王松涛诗云:“香山名胜地,驻马正斜晖。塔影迷岚气,钟声入翠微。遥村望隐现,樵径认依稀。幸有东山月,来迎醉客归。”此刻吟诵清吏部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王伯勉“落日满香山,禅门倍觉闲。莲花疑海上,法雨涉云间。修竹森丹阶,流泉汇碧湾。上方钟欲静,尘虑一时删”的诗句,别有一番意趣。
我陶醉了,整个身心全部消溶在这香山落日的美景中,心里鼓荡着一种自豪澎湃的激情。我想振臂高呼,我想大声歌唱,我想一头扎进她的怀抱。我陶醉了,整个身心全部消溶在这香山落日的美景中,心里鼓荡着一种自豪澎湃的激情。我想振臂高呼,我想大声歌唱,我想一头扎进她的怀抱。然而,我又怕失去这稍纵即逝的香山落日,只得一任感情的激流在胸中激越地奔涌,目不转睛地直视着香山落日收起她那最后一抹余辉……
附录
为了研究观音文化,寻访观音菩萨的芳踪,我们平顶山市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一行数人,相约于观音的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日,从观音的老家河南省平顶山市赶到了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山。
从舟山群岛最大的渔港沈家门乘渡船,即刻就来到了普陀山的码头—短姑道头。只见一座高大的因柱三门的石牌坊迎面耸峙,匾额上刻有“同登彼岸”四个大字,我们由此进入了佛国胜地。相传唐代就有天竺(今印度)的僧人来此,在岛上的潮音洞内隐居并燃十指虔诚求菩萨,忽见观世音现身说法。
这里的一个年长的和尚,听说我们来自观音的老家平顶山,就显得非常热情。他慈眉善目,微笑着说道:“我从十几岁出家,跑过很多寺院,也到过观音菩萨肉身出生、出家、修成正果的你们家乡的白雀寺和大香山寺,还从你们那里带回了一袋黄土,你们那里的香山寺可是真香山寺啊!那里是观音文化的源头,没有‘香山’,哪得普陀啊!”
自唐朝开始,我国相继出现了四大名山。僧尼们居峨嵋而供普贤,居九华而供地藏,居五台而供文殊,居普陀而供观音。四大名山南北呼应,东西相望,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被称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是在四大菩萨中影响最大的观音菩萨的道场。而观音的老家就在我们河南平顶山,白雀寺就是她修行所在地,现有浇花井、吃水井,观音菩萨一、二、三号墓留存;香山寺是她修道成果之地,现有大香山寺大悲观音塔、《香山大悲菩萨传》石碑等珍贵文物传世。据史书记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和尚慧锷从中原名刹香山寺请观音法像从普陀山下乘舟回国,经莲花洋时,不料风浪大起,波涛汹涌,海上出现万朵铁莲花,阻挡去路,只好返回在潮音洞下登岸,慧锷忽然悟觉是观音不肯东渡,于是在渔民住宅中供奉这尊观音像,并命名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普陀山上就有了专供观音菩萨的寺庙。我们慕名来到了不肯去观音院,这里三边环海,风景绝佳,虽规模不大,外观简朴,但因为是普陀山上第一座佛寺而久负盛名,香火很旺。
古人有诗云:“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只见岛上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巨石森罗,峨岩林立,到处留有高僧名人的题字石刻,沿岩海滩金沙铺地,远望大海水天一色。山借海景,海衬山形,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中惟一集山、寺、海、岩、沙、林之美于一岛的胜地。
从石碑坊起有一条石砌香道,名为楚庄王路,取名于我们老家人人皆知的观音之父——楚王楚庄王。路上每隔一段就刻有一朵石莲花,一直通达普济寺。普济禅寺目前是全岛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殿宇前后六重,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普济寺因位于前山,又叫前寺,即宋代的宝陀观音寺。寺前有1 5亩大的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有东西两桥,东为永寿桥,桥柱上雕有40只石狮,俱都栩栩如生;西为瑶池桥,四隅镂有龙首,雨天水从龙口流溢而出,蔚为壮观。
我们在潮音洞驻足观望,这里是非常神奇的地方。据说有好些虔诚的信徒到了这里就会“眩目震耳,悖魄随魂,”甚至会“投崖碎体,求生净土。”这里的险峭岩石高耸在海边,刮风的时候,海涛怒吼起来,不住地向岩石撞击,有时打进了洞里,于是水花在石上四溅起来,令人眼花缭乱。
从普济寺北行,沿途的香道称为玉堂街。我们过法华洞、大乘庵、经杨枝庵来到了法雨寺。法雨寺又称后寺,座落在绿荫丛中,始建于明代。清康熙皇帝赐匾“天花法雨”,遂称法雨寺。雍正年间又大加修缮,其规模足可与前寺媲美。寺前也有一池,池上一桥连接山门。整座寺庙依山起势,雄伟壮观。该寺有殿宇六重,院内巨石盘陀,流水潆洄,老树虬蟠,飞岚滴翠;更有长廊回匼,碑石题记,雕梁画栋,亭榭相映,引人注目。
路过仙人井,从那井里舀了瓢凉水喝了,顿觉甘甜可口,清凉透骨,颇有醇酒甘露之美。出仙人井,我们遇见一群从下面走上来的客人,他们说:“普陀山的景致,要数佛顶山最好!”于是,我们决定游佛顶山。
从法雨寺西侧上山,到佛顶山巅的千层石级香道,名香云路。每隔三五级,石阶上也刻有莲花、荷叶或莲蓬图案。过去朝山进香者,凡见香道上有莲花等图案,均要跪拜,真是“三步一叩、五步一跪,虔诚备至。”那石级,一层又一层,一梯又一梯,接连不断,在下面望上去,似乎没有路了,但走完一段,一转弯马上又现出新的一段来。有时我回头看去,山坡就躺在我的脚下,那满山满壑、苍翠欲滴的林木,用青黛浓绿装点出青色的城、绿色的海,组成了幽静的基调。风乍起,绿漪碧涟,起伏荡漾。山上林密弯急,移步换形,头脚接踵,虽近在咫尺,笑声朗朗,往往难见踪影,是幽深也。山坡尽处,是一片黄沙,蓝色的海水正向着沙滩流过来,海水真是蓝得可爱,像一匹缎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雷祖殿过了,海天佛国过了,愈往上走,景致越美。啊!普陀山,你的一泉一石都有一段那么动听的故事;你的一草一木,也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我站在普陀山极顶,望着显得很低很低的天幕,似乎一伸手就可以从云屏中扯出几块云纱,而又自得刺眼,软得拿不住。谷壑幽深而又险恶,山峰婀娜而又怪异。在艳阳的照耀下,时有水蒸汽从林中升起来,是那么的纤巧清丽,幻化无穷,构成了一幅轻纱浮动的山云图,使普陀山奇秀中略带一点神秘,妩媚中稍添几分羞涩。这时候,我才真正领会了“一览众山小”和“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浓郁诗情。举目眺望,奇峰深壑,层层叠叠,浩浩山川,鸟鸣兽叫,茫茫大海,涛声吼啸,千般风物,万种诗情,都奔来眼底,涌于心头,凝成了高亢而激越的最强音:美哉,普陀山!
普陀山的天,就像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碧空如洗,眨眼间,黑云滚滚压在头顶,一会儿就电闪雷鸣,海风裹着暴雨,劈头盖脑地猛浇了下来。我们快步来到路边的亭子里来避雨。放眼望去,远山近水,烟雾笼罩,危崖奇峰,时隐时现。整个普陀山。云腾雾涌,似乎处于飘渺之中,好像是仙山琼阁,我们则有腾云驾雾之感。看着那浓墨泼洒的美妙图画,迎着满亭的清风,我们完全沉醉在了浓如醇酒的意境之中!
雾散天开,乌云惊退,天色更蓝,山水更美!一道彩虹,横跨山涧,普陀山更有一番风情。只见悬崖绝壁上,流水潺潺,飞瀑腾空,珠花翻飞,在艳阳下映出了七色虹霓,溢光流彩。
啊!此刻的普陀山啊,你多像刚刚出浴的美人,梳洗打扮一新,容光焕发,转眄流睛,顾盼生情,楚楚动人,你内在的美全都溢了出来,令人一见钟情,不酒而醉!
当我们顺着石级继续前行时,一团云雾翻卷着向我们袭来,四周茫茫一片,我们眼前刹时成了漫无边际的雾都,在朦胧恍惚中,犹如置身于蓬莱仙境。近瞧,如棉絮平铺,连接天边;远望,几处海上小岛时隐时现,奇幻神秘。一阵海风吹过,那飘逸无定、若即若离的朵朵白云,追赶着、奔逐着、嬉戏着、聚散着,一会儿似异峰突起,一会儿又如茫茫平川。它似仙女们那婀娜多姿的裙裾,又像锦织缎绣、团花簇簇的玉带。它不停地飞转、升腾,你挤我撞,排列组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绝妙奇景,使你怎么也看不透它。停了一会儿,风起云涌,犹如波涛翻滚,更是一番奇观。神秘莫测的普陀山雾呀,你把我们带入了“虚无飘渺”的“太虚幻境”。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到了慧济寺。慧济寺也是普陀山三大寺院之一,建于山顶凹地的林木幽深之处,不近殿前,则不见佛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初建于明代。
真是有缘,在慧济寺,我们又巧遇到了在短姑道头石碑坊处见到的那位老和尚,他盛情挽留我们夜宿慧济寺,谈佛论道,秉烛长谈。他学识渊博,对观音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说:“数珠手观世音,丰腴圆润,典雅大方。高不及一米,上身微微向后侧转,装饰华丽,眉稍嘴角流露出微妙的喜悦,神情潇洒,慈悲庄严。千手千眼观世音或三头十一面观世音,都为佛教密宗所传,其他宗派大都供奉标准相观世音。标准相观世音像称‘圣观音’或‘正观音’。观世音结跏趺坐,手中持莲花(或结定印),头戴天冠,天冠中雕有阿弥陀佛像。但到了近代,我国民间所流行的多为手持杨枝净瓶的“杨枝观音”立像。观世音手中所拿的杨柳枝和净水瓶,乃普洒法雨(佛法)的意思。菩萨寻声救苦满众生愿。河南汝南《重修汝南县志》记载,当旱魃为灾,大地开裂时,观音菩萨现身,遂降甘霖。”
佛教传入中国,给中国的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题材、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增添了新的活力。佛教经典不但刺激了文学家们的想像力,鼓舞了我国古代小说,尤其是神魔小说的创作,而且佛教中的佛和菩萨也成为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救苦救难的德性,对于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是精神寄托之处。因此许多人把观世音当成了拯救自己命运的救星。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促使观世音从佛殿中的莲花台上走下来,走上了戏台,走进了戏曲和小说天地,而被广泛颂扬。
在我国古代,表现观音菩萨的戏曲较多。诸如《观音救父记》、《慈悲菩萨惜龙南海记》,都是传世的佳作。在这众多的戏曲中,《观世音修行香山记》中的观世音是以少女形像出现的。
《观世音修行香山记》是元朝的作品。这部戏曲共分三十出,描述了观世音从楚庄王的三公主(妙善)成为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艰难历程:
第一出剧未出场 第二出众友游芳
第三出庄王设朝 第四出群臣祝寿
第五出命结彩楼 第六出花园受难
第七出鬼神助力 第八出贬女出宫
第九出从尼礼佛 第十出到庵皈依
第十一出佛殿拂尘 第十二出玄机授善
第十三出隆旨办斋 第十四出磨房清冷
第十五出砍柴受苦 第十六出采芹遇佛
第十七出修斋候驾 第十八出驾至庵门
第十九出命焚庵寺 第二十出韦驮护法
第二十一出押解上京 第二十二出法场枭首
第二十三出黑虎驮尸 第二十四出遍游地狱
第二十五出五十三参 第二十六出宣经普度
第二十七出庄王患毒 第二十八出榜招医士
第二十九出舍身救疾 第三十出证果团圆
这出戏是根据我国民间所传“妙善得道成观音”之说加以艺术的加工创编而成的。
这出戏的作者,为了把佛教中正法明如来与中国的妙善公主两者统一起来,使之达到高度的融洽,令人置信,在第六出“花园受难”戏中,巧妙地安排了一个“鬼怪托梦”的情节:
(妙善于花园草亭畔打睡,一跤放倒)(鬼上舞介)(世尊上)妙善抬头听我嘱咐,你非是他人,乃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只因发下宏愿,故投胎于楚庄王家,我今赠你木鱼一个,数珠一串,你急急辞了父王到白雀寺中修道,日后定有香山佛位。
(旦引)一梦到南柯,醒来还依旧。睡梦之间,梦见神人,说我非别人,乃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因发下宏愿,故投胎人间。他赐我木鱼、数珠,要我精进修行广度众生。
这种融合,弥补了印度佛教之传说与中国民间之传说之间的沟渠,使正法明如来成为中国观音菩萨,变得自然起来。
这出戏中,韦驮菩萨并非以护法神出现,也非以观音的“未婚夫”面目出现,而是楚庄王三千御林军的“百户”官。在戏中充当了押解妙善(观世音)前往京城开斩的刽子手。
《 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终以大团圆结尾。而这种“大团圆”的出现,使得佛教天宇世界中的诸佛菩萨完全汉化起来,使佛道合于一体。一人得福,千人受禄。后妙善一家人人成佛。
观世音的艺术形像,不但在元朝戏曲中有所塑造和反映,而且在明清的小说中,也多被写到。明吴承恩撰写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海岛观音”的艺术形像。民间视观音为惟一救苦救难的“菩萨”,故书中设想能解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困厄者,只有观音菩萨。所以,观世音在这本书中屡被请出。《西游记》中的观世音是“理圆四德、智满金身”而无所不敌的大菩萨。五行山下救悟空,蛇盘山中收龙马,伏熊怪,教化红孩,现鱼蓝救唐僧,,洒甘露活宝树。她出没于道教玉皇前,周旋于神仙菩萨间,以至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得不伏地称拜,同时请她相助。
除开《西游记》、《封神演义》这样的名作之外,在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观音菩萨的形像是经常出现的。可以说,观音菩萨是我国文学艺术长廊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典型形像之一。
“天下名山僧占多”,是《西游记》中的一句名言。
普陀山是我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南北狭长。自唐朝大中年间开辟成观世音道场以后,几经兴废,历尽沧桑。至民国时期,岛上已建有三大寺、二十八座庵院、一百二十八座茅篷,僧尼达到四千人。形成为“有房皆寺、有人皆僧”,“无处不供观音,无人不说慈悲”的繁荣局面。全岛楼阁叠建,梵刹宏伟。观世音塑像、画像到处可见,是一个典型的“观音乐土”。普陀山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区。
那么,普陀山岛小且偏僻,又悬居沧海之中,何以成为观世音的第一道场呢?佛教经典对此作了记述和解释。《华严经》第六十八卷载:“瑟脉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普陀洛迦山,彼有菩萨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行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日:‘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花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渐次达行,至于彼山,处处求拜此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这段佛经所记述,就是佛教故事中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拜善知识中的第二十八参——于普陀洛迦山参拜观音菩萨。也成为了普陀山之所以成为观世音道场的佛经依据。
普陀山是先有观音道场,后有观音佛像。而观音佛像的供奉,奠定了普陀山作为观世音道场的基础。
其实,普陀山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第一观世音道场,其原因并非那么简单。考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佛教经典认为观音菩萨居住在南方海上一个名叫“普陀洛迦山”的岛上,这为普陀山成为观世音道场,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群岛,“言岛必举舟山”,自古而然。舟山群岛位于南海(古代帝王大多建都北方,故将其所临之海称“北海”,京都以南之海,称“南海”),地理位置与佛经所述相同。一千三百多座岛屿远离大陆,人迹罕至。在海上交通不甚称便的古代,自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素被世人当作“海上仙山”。浙东诸古方志中,就载有秦始皇临宁波,望海中舟山群岛,见岛在云雾中,即以为是仙山蓬莱,便听信徐福之言,遣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长生不老药之事迹。因此,在唐朝,佛教臻于繁荣的背景中,佛教徒依据佛经所述,寻找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作观世音道场普陀洛迦山,是必然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中日航路南线的开辟,为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唐初以前,中日航线走的是北线,即由日本越新罗百济,过黄海,在登莱(今山东)一带登陆上岸。到了唐朝中叶,由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无礼于日本,日本只好改道走南线,即于日本冲绳越东海抵中国的明州(今宁波)、越州(今扬州)。《唐书·日本传》载:“新罗更海道,更由明、越贡。”现代日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学者木宫泰彦在其《日中交通史》一书中,利用大量的史料,论证了日本贡舶商舟越东海,经普陀山入沈家门港候讯,后至明州港的航行路线。元朝《普陀洛迦山传》记载:“海东诸夷如三韩、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巨舶由此(普陀山)取道放洋”。于是,自唐始,普陀山成为中国与日本等国的海上交通要道。普陀山既是舟山群岛的外围屿又是外籍船只入中国的第一站,这就为它最终由日僧慧锷供奉观音菩萨而成为佛教名山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据元《普陀洛迦山传》和其他志书载,宋元丰三年(一0八0年),内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至普陀山附近遇风涛,便望山作礼,海面上遂风平浪静。及回国,以其事禀告神宗帝。宋神宗便赐建“普陀观音寺”,指定普陀山专供观音菩萨。皇帝的谕旨,使普陀山法定性地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能够成为我国第一观世音道场,成为我国供奉观音菩萨的中心,其缘由并非偶然,而是由众多原因促成的。
老和尚最后说道:“今天在普陀山慧济寺与诸位欢聚一堂,研讨佛教的发展和观音文化,很荣兴。佛教产生于我国孔子时代,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几经兴衰,起起伏伏,在民间有“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传统。你们那里的白雀寺和香山寺是四大菩萨之一观世音出生修行证果的地方,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普渡众生。你们应该抓住机遇,同心携力把观音文化弘扬光大,进一步提高平顶山市的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造福于民,功在千秋,利在万代。过去,由于历史上的缘由,香山寺在宣传和弘法方面力度不够,使观音修行证果的道场封闭多年,在经济发展上比较缓慢,与南海普陀山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普陀山每年香客不断,为当地创收4个多亿,还带动了舟山、宁波、杭州和上海等地的经济发展,这些地方加在一起,仅靠旅游一项就有几十个亿的收入。同时还吸引了海内外其他企业的投资,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尤其是2003年,这里举行了首届南海观音文化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也及时作了宣传报道,轰动了海内外。一下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数十万信众前来参观游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把你们香山寺的观音文化宣传出去,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徒都会来寻根问祖,共同探讨和推动观音文化的发展。最后,祝愿大家得以诸佛菩萨的洗礼,让我们的心灵如山泉一样清洁无垢,滋润大地的一切众生。”
啊!普陀山,我被你那神奇迷人的魅力所征服,我被你那浓厚的观音文化氛围所陶醉!当我依依不舍地与那位博学多识的老和尚握手离别的时候,我的心、我的魂儿却丢在了普陀山那温馨的怀抱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香山寺是观音文化的源头
下一篇:观音故里白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