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引黄河心上流——历代黄河诗歌辞赋选》有感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175
时间: 2023-12-12 14:22:16
为了落实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关于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精神,本书编选148篇(首)古代诗词、古今辞赋、白话新诗文学作品并出版,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黄河故事,对当代的黄河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引黄河心上流——历代黄河诗歌辞赋选》(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由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守国主编。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古代诗词”“古今辞赋”“白话新诗”三个部分,一共收录作品148首(篇)。包括“古代诗词”部分86首;“古今辞赋”部分19篇(其中古代辞赋7篇,当代辞赋12篇);“白话新诗”41人43首作品。同时选配了28幅相关的书画及摄影彩插。这部书的问世,是策划人和出版家独具慧眼的表现,是他们勇于担当、多出好书、讲好中国故事行为作用下的一种结果,是他们辛苦劳作的结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对中国人和中原人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黄河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河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地标。古往今来,文学大家,优秀的诗词赋作者如何歌咏它,吟诵它,书写它,还有黄河对中国人思想和情感的影响,对中国人品格与性情的塑造与浸染,都在《我引黄河心上流》这本书里得到很好的展现。与黄河主题内容相呼应,全书还选用28幅彩色插图,涵盖关于黄河的书法、国画和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著名书法家、画家之手,它们和诗歌辞赋一起,为读者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不同作者、不同心态下歌咏黄河的千百样貌,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立体黄河画卷,很好地体现了主编和编者的匠心。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封面的书名,采用毛主席的书法,很好地彰显了黄河的气势;封面的用图,也很好地展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奔放的气韵。
从时间上看,这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黄河主题诗歌作品集。它从《诗经》、魏晋辞赋、唐诗宋词,到元、明、清以及当代诗歌、歌曲歌词,穿越时空,可以让读者看到黄河主题诗歌的发生、发展以及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生动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共生共存这种关系的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从文体意义来看,这本书融汇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以古今各种诗歌形式的融合书写黄河,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体现出了时代精神,以及当代中国人的情怀与风采。
这本书的责编王国钦是古体诗词界的知名诗人,也是辞赋大家。他是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这本书的书名“我引黄河心上流”,也是源于他的一首七绝。由这样一位专业度高、术有专攻的编辑担任责编,也保证了这本书的高质量出版。
用出版方有关负责人的话说,《我引黄河心上流》的编选出版,正是落实习总书记讲好“黄河故事”的指示。出版这本书,是讲好黄河故事新的开端和起点。 这些诗赋是情感的流露,是心曲的乐章。只有用心阅读,才能与黄河交融;只有用灵魂感悟,才能与诗人神会。王守国主编的《我引黄河心上流》,或许也是基于对黄河诗赋的这样一种基本判断,才把“心上流”三字用到了书名中。用心阅读、用灵魂感受这部依然散发着墨香的作品,对诗赋黄河因此又多了几分了解,对黄河文化之魂也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
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这部书向我们呈现了哪些特点和看点?它的出版面世,其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阅读这部黄河主题诗歌选本的体会,算是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吧。
首先,从时间上看,这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黄河主题诗歌作品集,从中可以看到黄河主题诗歌的发生、发展以及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同时也从一个角度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继往开来生生不息。几千年来,黄河不仅孕育大地万物,灌溉良田万倾,而且给予古往今来的诗人们以独特的心灵滋养,催生了无比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关于此,透过这部诗集里所选的历代诗作,我们看得非常清楚。
最早吟诵黄河的诗歌要算《诗经》里的《河广》了:“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首诗是直接写黄河的。古代文献里提到的“河”就是黄河。还有《诗经》的第一篇《关雎》虽然不是正面写黄河,但诗的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写到了黄河,这样的描写可以理解为起兴,也可以理解为人物活动的地域场景。
《诗经》里的作品是被修订过的民歌,已无作者可考。到了南北朝,就出现了文人写下的黄河诗,如范云《渡黄河诗》写道:“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把黄河写得充分而饱满。还有那首非常有名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辞》里,多处写到黄河,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仅让人联想到女英雄木兰驰骋的空间和活动的地域,而且这里关于黄河的景物描写也起到了很好的以景托情的作用和效果。
到了唐代,有关黄河的诗篇陡然暴增。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黄河主题诗歌达到了顶峰的时代。从本书卷一“古代诗词”中我们看到,唐代的黄河主题诗歌占了绝大多数。从初唐的骆宾王,到盛唐的王之涣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岑参等,到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孟郊贾岛等,再到晚唐的李商隐司空图等,他们都有关于黄河的诗歌作品留下,有的诗人还写了多首,更重要的是产生了许多涉及黄河的千古名篇或名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等。
唐代之后,关于黄河的诗词仍然时有出现,但影响广泛且深远的作品却不多了。据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人对黄河的书写似乎与时代密切相关,它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在不同时代的黄河主题诗歌中,我们也可以体察到诗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李白等人涉及黄河的诗句,体现了那个时代昂扬奋进的雄姿和诗人们豪放自信的神采。随后的黄河诗歌中,这种风采也慢慢黯淡乃至消失了,直到现代。在现代诗歌中,那种冲决一切的气势和力量无比的怒吼,再一次出现。这是诗歌与黄河的互动,诗歌借助黄河,黄河注入诗歌,不断发出时代的强音,一次次掀起诗歌的风暴与高潮。
其次,从诗歌文体学意义上来看,这部诗集融汇了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以古今各种诗歌形式的大融合弹奏着关于黄河的多彩乐章,也展示了诗歌艺术形式的嬗变。而无论形式上如何变化,它们都属于诗歌的范畴。就狭义的诗歌而言,又有古代诗歌和现代白话新诗之分。据此书策划者兼责任编辑——河南文艺出版社诗词编辑中心主任王国钦先生讲述,出版社有关负责人曾多次就此选题组织讨论,论证这部书的内容和形式。最初的设想是出版一部《黄河赋》的读本。王国钦先生是从事传统诗词赋写作的行家里手,曾撰写了气势恢弘、洋洋洒洒的长篇辞赋作品《黄河赋》,他对古今有关黄河的辞赋作品也是心中有数、多有收集,编选一部《黄河赋》对他而言应该是一件轻车熟路的易行之事。但随着工作的展开,出版社领导很快超越了这一想法,提出要把有关黄河的诗词也一并纳入;而且,不仅仅是古代诗词,有关黄河的白话新诗也要收进来。
为什么要把白话新诗纳入此书?我理解就是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诗与旧体的交汇,更主要的是可以很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展现当代中国人的情怀与风采。从卷三“白话新诗”所选作品来看,新诗里的黄河,比起古代诗词里的黄河,可以说一点也不逊色。在100年来的新诗中,也诞生了许多关于黄河的名篇佳作,尤其是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在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民族魂的写照。艾青的《风陵渡》,与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均为写黄河中游某一景点的名作,然二者的风格与感情色彩形成巨大差异:前者深沉,后者豪放;前者厚实,后者飘逸。这种差异与二者产生时代的不同有着密切联系。前者与《黄河大合唱》同一时代,情调也一致,借风陵渡传达了我们的民族在危难中的抗争;而后者写于新中国建设掀起高潮之际,诗人通过对三门峡的咏唱表达了新时代中国人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怀,也成为新的时空下民族精神的体现。又如,李瑛《黄河落日》的博大悠远,流沙河《车过黄河铁桥》的乐观轻快,赵丽宏《黄河故道遐想》的激越沉思,叶延滨《黄河壶口歌》的跌宕起伏,马新朝《幻河》的曲折变幻之姿,吉狄马加《大河》的雄奇瑰伟之势,以及聂沛《歌唱黄河》的错落奔放,王芬霞《黄河新娘》的绮丽秀美等等,均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与回味,成为唱给母亲河的一曲曲深情的歌。
再次,这部黄河主题诗集结构合理,体例新颖,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填补了空白的优秀诗歌选本。
从目前成书的面貌看,“古代诗词”、“古今辞赋”和“白话新诗”构成了本书的三大板块。它们密切联系,互为补充,相互生发,交相辉映。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三大板块、三部分内容,均可单独构成一部书,那样内容上便单纯一些,编选出版上也相对容易。如果是应景,从这三个板块中任选一块出版,都可以成为一部有特点有价值的书。但出版社没有避重就轻,而是迎难而上,推出了这部融三部曲为一体的大书。这让它甚至兼有了工具书的性质和作用。
就全书比例看,三部分内容大致均衡。就篇目数量言,古代诗词更多一些;而从篇幅看,新诗所占的页码更多一些。而“古今辞赋”居于中间,既是一种过渡,也是对纯正意义上的诗歌的变奏和补充。赋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体,它不同于文,也区别于诗。它似乎离诗近一些。所以从广义上,可以把它纳入诗的范围。作为一种传统形式,赋已近乎国粹。通过本书所选的古今辞赋作品,我们可以很好地体会赋的特点。黄河辞赋作品的纳入,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和看点。盛事作赋,盛事兴赋。确实,赋在形式体制方面,与黄河的一泻千里、汪洋恣肆也显得非常合拍,古老的文体在今天又放射出了新的夺目的光彩。但辞赋毕竟有形式上的难度和要求,具有曲高和寡的特点,读者受众面有限。所以,本书将古代诗词和新诗纳入,既是形式上的丰富、补充、调节,同时也是出于扩大受众面的考虑。这样的搭配,应该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组合,其意义甚至大于三者的简单的相加,因为它们的组合是一种精神上的融合与渗透,具有互生互长的效应。
《我引黄河心上流》是以诗赋形式讲述黄河故事的一次成功尝试。这是诗歌里的黄河,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体现了古今诗人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生生不息,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情怀。这样一部主题诗集,就其目前面貌看,尽管还不敢说已做到了尽善尽美,但毕竟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黄河发源于我国的青海省,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在山东注入渤海,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长河。中国地大物博,全国的江河有数千条,而在如此众多的河流里,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像黄河一样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如此至深且远!
“大禹治水”时期,黄河在我们祖先的眼里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猛兽。人们不了解黄河的规律,对黄河怀着敬畏乃至惧怕的心理。鲧、禹父子,一开始也不知道是堵还是疏,如何堵,又如何疏?甚至,商周时期的帝王每年都要举行大礼,祭拜黄河以求得天下平安。
到了战国时代,人们逐渐把握了黄河安流与泛滥的规律,开始把黄河水害变为黄河水利。魏惠王开凿了鸿沟,引黄河水作为水源,在中原地区构建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隋炀帝则在鸿沟的基础上开凿了通济渠,第一次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连为一体,形成了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大运河。此后直到清朝末期,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大运河如同今日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连通南北、互通有无的巨大航运作用。
我们的先祖们,正是通过治理黄河认识了大自然,通过亲近黄河读懂了人类自己!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大江、大河、大湖,各自哺育不同的城市和文明,在所有大江、大河哺育城市文明过程中,黄河是最慷慨的。它不仅哺育了河湟谷地、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关中平原、黄淮大平原,还哺育了西宁、兰州、银川、太原、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沿河发展繁荣起来的城市。在现代流行的“八大古都”中,由黄河哺育的大古都就有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五座。而历史上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则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灿烂盛世,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一切,也许是后人把黄河称作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重要原因所在吧。
然而,水火也有最无情的一面!
黄河在内蒙古的河口镇以上为上游,在河南的桃花峪以下为下游。上游以山地为主,因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较少。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并夹带了大量的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据统计,每年都有数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段,以致形成世界上少有的地上悬河,从而为黄河的大规模泛滥埋下了祸根。
在有历史记载的两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之多。面对如此频繁的河患,“治黄”“保运”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国家要务,河清与河晏成为人们的美好梦想与期盼!
也正是在黄河水患肆虐和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依托农耕文明发展繁荣的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逐步滞后于东南地区,在现代经济大潮中渐次落伍。于是,黄河流域的人们不禁发出了“成也黄河,败也黄河”的沉重叹息!
当然,黄河是自在的、无辜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清醒地表达过他的历史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黄河的?今人又将如何对待黄河,给后代子孙留下一条什么样的黄河呢?
这本由历代诗歌辞赋作品汇集而成的《我引黄河心上流》,就给我们展示了古人和今人眼里黄河的模样及愿景。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赋黄河”的作品历朝历代都有不少,《我引黄河心上流》精心筛选了不同时期与黄河有关的148首(篇)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古今辞赋、白话新诗三个主要部分。编选布局具备如下明显特点:
一是取舍得当,较为全面。涵盖了古今诗词、辞赋等歌咏黄河的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作者群体涵盖了上至帝王、贵族,下至文人士子和当代作家。其中,既有《诗经》及唐宋诗词佳作,有汉武帝亲临黄河决口处即兴所作的《瓠子歌》,西晋成公绥由衷赞美黄河的《大河赋》,也有艾青、郭小川、贺敬之、流沙河等著名诗人歌咏黄河的现当代诗篇。鉴于光未然先生的《黄河大合唱》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巨大精神鼓舞作用,也选录了他的《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三段歌词,可见编选者用心之独到。
二是纵贯历史,古今结合。全书从《诗经》、魏晋辞赋、唐诗宋词,到元、明、清以及当代诗歌、歌曲歌词,穿越时空,纵贯古今,为读者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不同作者、不同心态下歌咏黄河的千百样貌,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立体黄河画卷。吟咏之余,令人口齿生香,慨叹不已!
《我引黄河心上流——历代黄河诗歌辞赋选》(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由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守国主编。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古代诗词”“古今辞赋”“白话新诗”三个部分,一共收录作品148首(篇)。包括“古代诗词”部分86首;“古今辞赋”部分19篇(其中古代辞赋7篇,当代辞赋12篇);“白话新诗”41人43首作品。同时选配了28幅相关的书画及摄影彩插。这部书的问世,是策划人和出版家独具慧眼的表现,是他们勇于担当、多出好书、讲好中国故事行为作用下的一种结果,是他们辛苦劳作的结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对中国人和中原人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黄河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河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地标。古往今来,文学大家,优秀的诗词赋作者如何歌咏它,吟诵它,书写它,还有黄河对中国人思想和情感的影响,对中国人品格与性情的塑造与浸染,都在《我引黄河心上流》这本书里得到很好的展现。与黄河主题内容相呼应,全书还选用28幅彩色插图,涵盖关于黄河的书法、国画和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著名书法家、画家之手,它们和诗歌辞赋一起,为读者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不同作者、不同心态下歌咏黄河的千百样貌,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立体黄河画卷,很好地体现了主编和编者的匠心。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封面的书名,采用毛主席的书法,很好地彰显了黄河的气势;封面的用图,也很好地展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奔放的气韵。
从时间上看,这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黄河主题诗歌作品集。它从《诗经》、魏晋辞赋、唐诗宋词,到元、明、清以及当代诗歌、歌曲歌词,穿越时空,可以让读者看到黄河主题诗歌的发生、发展以及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生动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共生共存这种关系的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从文体意义来看,这本书融汇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以古今各种诗歌形式的融合书写黄河,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体现出了时代精神,以及当代中国人的情怀与风采。
这本书的责编王国钦是古体诗词界的知名诗人,也是辞赋大家。他是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这本书的书名“我引黄河心上流”,也是源于他的一首七绝。由这样一位专业度高、术有专攻的编辑担任责编,也保证了这本书的高质量出版。
用出版方有关负责人的话说,《我引黄河心上流》的编选出版,正是落实习总书记讲好“黄河故事”的指示。出版这本书,是讲好黄河故事新的开端和起点。 这些诗赋是情感的流露,是心曲的乐章。只有用心阅读,才能与黄河交融;只有用灵魂感悟,才能与诗人神会。王守国主编的《我引黄河心上流》,或许也是基于对黄河诗赋的这样一种基本判断,才把“心上流”三字用到了书名中。用心阅读、用灵魂感受这部依然散发着墨香的作品,对诗赋黄河因此又多了几分了解,对黄河文化之魂也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
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这部书向我们呈现了哪些特点和看点?它的出版面世,其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阅读这部黄河主题诗歌选本的体会,算是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吧。
首先,从时间上看,这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黄河主题诗歌作品集,从中可以看到黄河主题诗歌的发生、发展以及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同时也从一个角度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继往开来生生不息。几千年来,黄河不仅孕育大地万物,灌溉良田万倾,而且给予古往今来的诗人们以独特的心灵滋养,催生了无比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关于此,透过这部诗集里所选的历代诗作,我们看得非常清楚。
最早吟诵黄河的诗歌要算《诗经》里的《河广》了:“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首诗是直接写黄河的。古代文献里提到的“河”就是黄河。还有《诗经》的第一篇《关雎》虽然不是正面写黄河,但诗的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写到了黄河,这样的描写可以理解为起兴,也可以理解为人物活动的地域场景。
《诗经》里的作品是被修订过的民歌,已无作者可考。到了南北朝,就出现了文人写下的黄河诗,如范云《渡黄河诗》写道:“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把黄河写得充分而饱满。还有那首非常有名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辞》里,多处写到黄河,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仅让人联想到女英雄木兰驰骋的空间和活动的地域,而且这里关于黄河的景物描写也起到了很好的以景托情的作用和效果。
到了唐代,有关黄河的诗篇陡然暴增。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黄河主题诗歌达到了顶峰的时代。从本书卷一“古代诗词”中我们看到,唐代的黄河主题诗歌占了绝大多数。从初唐的骆宾王,到盛唐的王之涣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岑参等,到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孟郊贾岛等,再到晚唐的李商隐司空图等,他们都有关于黄河的诗歌作品留下,有的诗人还写了多首,更重要的是产生了许多涉及黄河的千古名篇或名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等。
唐代之后,关于黄河的诗词仍然时有出现,但影响广泛且深远的作品却不多了。据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人对黄河的书写似乎与时代密切相关,它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在不同时代的黄河主题诗歌中,我们也可以体察到诗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李白等人涉及黄河的诗句,体现了那个时代昂扬奋进的雄姿和诗人们豪放自信的神采。随后的黄河诗歌中,这种风采也慢慢黯淡乃至消失了,直到现代。在现代诗歌中,那种冲决一切的气势和力量无比的怒吼,再一次出现。这是诗歌与黄河的互动,诗歌借助黄河,黄河注入诗歌,不断发出时代的强音,一次次掀起诗歌的风暴与高潮。
其次,从诗歌文体学意义上来看,这部诗集融汇了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以古今各种诗歌形式的大融合弹奏着关于黄河的多彩乐章,也展示了诗歌艺术形式的嬗变。而无论形式上如何变化,它们都属于诗歌的范畴。就狭义的诗歌而言,又有古代诗歌和现代白话新诗之分。据此书策划者兼责任编辑——河南文艺出版社诗词编辑中心主任王国钦先生讲述,出版社有关负责人曾多次就此选题组织讨论,论证这部书的内容和形式。最初的设想是出版一部《黄河赋》的读本。王国钦先生是从事传统诗词赋写作的行家里手,曾撰写了气势恢弘、洋洋洒洒的长篇辞赋作品《黄河赋》,他对古今有关黄河的辞赋作品也是心中有数、多有收集,编选一部《黄河赋》对他而言应该是一件轻车熟路的易行之事。但随着工作的展开,出版社领导很快超越了这一想法,提出要把有关黄河的诗词也一并纳入;而且,不仅仅是古代诗词,有关黄河的白话新诗也要收进来。
为什么要把白话新诗纳入此书?我理解就是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诗与旧体的交汇,更主要的是可以很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展现当代中国人的情怀与风采。从卷三“白话新诗”所选作品来看,新诗里的黄河,比起古代诗词里的黄河,可以说一点也不逊色。在100年来的新诗中,也诞生了许多关于黄河的名篇佳作,尤其是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在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民族魂的写照。艾青的《风陵渡》,与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均为写黄河中游某一景点的名作,然二者的风格与感情色彩形成巨大差异:前者深沉,后者豪放;前者厚实,后者飘逸。这种差异与二者产生时代的不同有着密切联系。前者与《黄河大合唱》同一时代,情调也一致,借风陵渡传达了我们的民族在危难中的抗争;而后者写于新中国建设掀起高潮之际,诗人通过对三门峡的咏唱表达了新时代中国人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怀,也成为新的时空下民族精神的体现。又如,李瑛《黄河落日》的博大悠远,流沙河《车过黄河铁桥》的乐观轻快,赵丽宏《黄河故道遐想》的激越沉思,叶延滨《黄河壶口歌》的跌宕起伏,马新朝《幻河》的曲折变幻之姿,吉狄马加《大河》的雄奇瑰伟之势,以及聂沛《歌唱黄河》的错落奔放,王芬霞《黄河新娘》的绮丽秀美等等,均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与回味,成为唱给母亲河的一曲曲深情的歌。
再次,这部黄河主题诗集结构合理,体例新颖,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填补了空白的优秀诗歌选本。
从目前成书的面貌看,“古代诗词”、“古今辞赋”和“白话新诗”构成了本书的三大板块。它们密切联系,互为补充,相互生发,交相辉映。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三大板块、三部分内容,均可单独构成一部书,那样内容上便单纯一些,编选出版上也相对容易。如果是应景,从这三个板块中任选一块出版,都可以成为一部有特点有价值的书。但出版社没有避重就轻,而是迎难而上,推出了这部融三部曲为一体的大书。这让它甚至兼有了工具书的性质和作用。
就全书比例看,三部分内容大致均衡。就篇目数量言,古代诗词更多一些;而从篇幅看,新诗所占的页码更多一些。而“古今辞赋”居于中间,既是一种过渡,也是对纯正意义上的诗歌的变奏和补充。赋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体,它不同于文,也区别于诗。它似乎离诗近一些。所以从广义上,可以把它纳入诗的范围。作为一种传统形式,赋已近乎国粹。通过本书所选的古今辞赋作品,我们可以很好地体会赋的特点。黄河辞赋作品的纳入,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和看点。盛事作赋,盛事兴赋。确实,赋在形式体制方面,与黄河的一泻千里、汪洋恣肆也显得非常合拍,古老的文体在今天又放射出了新的夺目的光彩。但辞赋毕竟有形式上的难度和要求,具有曲高和寡的特点,读者受众面有限。所以,本书将古代诗词和新诗纳入,既是形式上的丰富、补充、调节,同时也是出于扩大受众面的考虑。这样的搭配,应该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组合,其意义甚至大于三者的简单的相加,因为它们的组合是一种精神上的融合与渗透,具有互生互长的效应。
《我引黄河心上流》是以诗赋形式讲述黄河故事的一次成功尝试。这是诗歌里的黄河,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体现了古今诗人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生生不息,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情怀。这样一部主题诗集,就其目前面貌看,尽管还不敢说已做到了尽善尽美,但毕竟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黄河发源于我国的青海省,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在山东注入渤海,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长河。中国地大物博,全国的江河有数千条,而在如此众多的河流里,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像黄河一样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如此至深且远!
“大禹治水”时期,黄河在我们祖先的眼里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猛兽。人们不了解黄河的规律,对黄河怀着敬畏乃至惧怕的心理。鲧、禹父子,一开始也不知道是堵还是疏,如何堵,又如何疏?甚至,商周时期的帝王每年都要举行大礼,祭拜黄河以求得天下平安。
到了战国时代,人们逐渐把握了黄河安流与泛滥的规律,开始把黄河水害变为黄河水利。魏惠王开凿了鸿沟,引黄河水作为水源,在中原地区构建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隋炀帝则在鸿沟的基础上开凿了通济渠,第一次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连为一体,形成了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大运河。此后直到清朝末期,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大运河如同今日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连通南北、互通有无的巨大航运作用。
我们的先祖们,正是通过治理黄河认识了大自然,通过亲近黄河读懂了人类自己!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大江、大河、大湖,各自哺育不同的城市和文明,在所有大江、大河哺育城市文明过程中,黄河是最慷慨的。它不仅哺育了河湟谷地、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关中平原、黄淮大平原,还哺育了西宁、兰州、银川、太原、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沿河发展繁荣起来的城市。在现代流行的“八大古都”中,由黄河哺育的大古都就有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五座。而历史上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则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灿烂盛世,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一切,也许是后人把黄河称作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重要原因所在吧。
然而,水火也有最无情的一面!
黄河在内蒙古的河口镇以上为上游,在河南的桃花峪以下为下游。上游以山地为主,因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较少。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并夹带了大量的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据统计,每年都有数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段,以致形成世界上少有的地上悬河,从而为黄河的大规模泛滥埋下了祸根。
在有历史记载的两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之多。面对如此频繁的河患,“治黄”“保运”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国家要务,河清与河晏成为人们的美好梦想与期盼!
也正是在黄河水患肆虐和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依托农耕文明发展繁荣的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逐步滞后于东南地区,在现代经济大潮中渐次落伍。于是,黄河流域的人们不禁发出了“成也黄河,败也黄河”的沉重叹息!
当然,黄河是自在的、无辜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清醒地表达过他的历史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黄河的?今人又将如何对待黄河,给后代子孙留下一条什么样的黄河呢?
这本由历代诗歌辞赋作品汇集而成的《我引黄河心上流》,就给我们展示了古人和今人眼里黄河的模样及愿景。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赋黄河”的作品历朝历代都有不少,《我引黄河心上流》精心筛选了不同时期与黄河有关的148首(篇)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古今辞赋、白话新诗三个主要部分。编选布局具备如下明显特点:
一是取舍得当,较为全面。涵盖了古今诗词、辞赋等歌咏黄河的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作者群体涵盖了上至帝王、贵族,下至文人士子和当代作家。其中,既有《诗经》及唐宋诗词佳作,有汉武帝亲临黄河决口处即兴所作的《瓠子歌》,西晋成公绥由衷赞美黄河的《大河赋》,也有艾青、郭小川、贺敬之、流沙河等著名诗人歌咏黄河的现当代诗篇。鉴于光未然先生的《黄河大合唱》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巨大精神鼓舞作用,也选录了他的《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三段歌词,可见编选者用心之独到。
二是纵贯历史,古今结合。全书从《诗经》、魏晋辞赋、唐诗宋词,到元、明、清以及当代诗歌、歌曲歌词,穿越时空,纵贯古今,为读者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不同作者、不同心态下歌咏黄河的千百样貌,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立体黄河画卷。吟咏之余,令人口齿生香,慨叹不已!
三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华儿女在黄河流域的大规模活动已达五千年之久。未来,我们将如何理性对待黄河和黄河文明,如何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我相信,这也是《我引黄河心上流》带给读者的关于黄河现状和未来的深层次思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