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创办的乡级小报《乡音》办报始末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300

时间: 2023-12-18 14:06:44

       1984年,时任临汝县临汝镇乡文化专干的我,挑头成立了临汝县临汝镇乡农民笔会中心。在1984年8月10日召开的成立大会上,著名作家姚雪垠被我们聘为名誉主席,乡党委副书记王丙义当选为主席,乡党委宣传委员李仁义,乡政府副乡长王革命和我当选为副主席,我同时兼任秘书长。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全国第一家乡级报纸《乡音》,由我任主编。我通过写信、打电话、当面请求等形式,聘请姚雪垠、何南丁、张有德、苏金伞、刘茵、杜道恒、徐慎、王新义、王亚东、李长华、许桂声、衡江明、贾来、张宗政、王维周等为《乡音》顾问,还三番五次登门拜访,让这些名家题词、作文,以提高《乡音》报的知名度。1984年9月,《乡音》创刊号出版,报头的“乡音”二字由著名作家、时任湖北省文联主席姚雪垠亲笔题写,同时还在第一版发表了姚雪垠老先生的题词:“生活,学习,练好笔墨,为社会主义服务。——祝《乡音》创刊。一九八四年八月姚雪垠”。第一版还刊登了时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苏金伞的题词:“给农民以翅膀,给农民以基地,给农民以快乐——祝《乡音》创刊苏金伞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

       《发刊词》的题目是《《乡音》——农民的知音》,提出“把《乡音》办到农民心坎上”,这就是我们的宗旨!“农家用汗水浇灌的金秋,将给《乡音》增光添彩;《乡音》也将播放农民欢乐的歌声,绘下农家小院甜美的笑靥。”“她将为您‘’求知、求富、求乐”修桥铺路,她将为您自学成才创造条件。”创刊号上还发表了中共临汝县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主席何南丁、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张有德、《当代》副主编刘茵、《专业户报》主编杜道恒、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理事徐慎、《河南日报》文艺处编辑李长华、河南人民出版社文艺处副处长王亚东、《洛神》主编许桂声发来的贺信、贺词。其中临汝籍著名作家徐慎在《月是故乡明——致《乡音》》一文中写道:“故乡临汝镇要创办《乡音》小报,消息传来,令人振奋。省报有之,县报有之,乡报还不多见。而今,我的家乡却自己办起报纸,真是捷足先登,敢为人先啊!光从这一点看,他们就具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创刊号第二版发表了《阎妙才致富不忘众乡邻》《孙转有声声血泪诉冤枉,孙愿军忘恩负义丧天良》;第三版发表了姚金成的一袋烟小说《黑旋风女婿》、冯团彬的散文《故乡的柿林》等,妙水副刊的“妙水”二字由苏金伞题写;第四版发表了王维周的《临汝镇怀古》,乡联中冯国杰的作文《原来是她》,还有《如何选用小麦良种》《经济信息》《处世之道》《妙水春耕》等等。

       一张小小的《乡音》报,惊动了当时的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省委和洛阳地委、洛阳市委。被称为当时的“乡音事件”。因第一期报纸在《乡音》的报头下印上了“主办:河南省临汝县临汝镇乡文化站,印刷:洛阳日报印刷厂”,洛阳日报怕承担责任,我把《乡音》报刚从洛阳日报印刷厂拉回来,《洛阳日报》总编就带车追赶而来,将报纸又全部拉走。我后又四上郑州、五下洛阳,请示中宣部、文化部、省、地、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我到河南省委请示时,门卫说需有县团级以上证明方可进去,我拿的乡文化站证明,人家连看也不看。我到省文联找何南丁主席,家人说他接见外宾去了,等了几个钟头也没见到他。我又去找徐慎老师拿主意,他说:“你前门进不去,就从后门进,装作去上班的样子,手往后边一背,不要左顾右盼,理直气壮地就进去了。”第二天上班,我果然照此而行,可刚跨出一小步,就被背枪的门卫拦住了:“站住!干什么的?”我说:“上班!”“证件?”“……”“没证件?你上什么班?再捣乱就把你抓起来!”没奈何情况下,我就到花园路的公共电话亭给省委宣传部拨了一个电话,说明了原委,人家让到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处去请示。到省文化厅说明情况之后,处长说:“刚才省委宣传部已打来电话,我们正在请示中宣部和文化部,你明天上午来听消息。”第二天一见处长,他说:“经请示中宣部、文化部,不经正式批准是不能乱办报纸的。你回去让乡党委给县委写个报告,县委给地委写个报告,地委再给省委写个报告,如果省委批准了,你们就可以继续办。”随我来的一位农民企业家听了这话说:“我这次赞助的150元印刷费,你再退还给我100元,算我赔了50元。”到洛阳后,他回临汝镇老家,我继续到洛阳地委请示。因报纸在印刷过程中,我已拿了几百份连夜给省文化厅厅长、洛阳地委宣传部寄去了,地委宣传部杨书忠部长看到报纸的当天,就带领地委宣传部、文化局的领导专程到临汝镇视察《乡音》报社,当他听说报纸让《洛阳日报》没收了,我已去省委请示去了,杨部长感到非常惋惜。我到地委找到杨部长后,他说:“我看了你寄的报纸,办得很好,姚雪垠,何南丁、苏金伞都是顾问,还题了词,要让他们知道报纸被没收了,影响很不好。”他立即让办公室给《洛阳日报》社开了一张按着地委宣传部大红印章的证明,说是以后再办报纸可以按照程序批,这次经审查,没有政治问题,请放行。《洛阳日报》总编看了这个证明后说:“这要是省委宣传部这么写还可以,他地委管不了我们市里的事,我还要向省委和洛阳市委再请示一下,你明天再来听结果。”第二天我见了这位总编,他说:“我已请示了省委和我们市委,你要在每张报纸上印上‘内部刊物’4个字,才能发行。”结果我又找了“内部刊物”4个铅字,在3000份由著名作家姚雪垠题写刊头的《乡音》报上全部按了一遍,才又搭班车把《乡音》报运回了临汝镇。到家没歇脚就在第一时间把报纸发遍了乡党委和乡政府、乡直各单位、各村、各学校的领导,还给全国各地知道地址的单位和个人寄出了近千份报纸。由于创刊号发表了《孙转有声声血泪诉冤枉,孙愿军忘恩负义丧天良》一文,全国各地纷纷来信声讨孙愿军,支持孙转有。孙愿军的岳父、岳母也天天到乡政府、乡文化站闹事。乡党委书记也多次被上访者拦道呼冤,就专门找我谈话说:“以后《乡音》不办也就算了,再办不要登这些惹事生非的内容。”从第二期开始,《乡音》就舍近求远,到《开封日报》印刷厂印刷,并吸取经验教训,只印主办单位的名字,不再印印刷厂的名字,以免再招麻烦。第二期《乡音》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出版发行,第二版的《地头话》专栏发表了辽宁省科教电影厂振言的《孙愿军应痛改前非》等文章。第三期《乡音》于1985年2月出版,发在头版头条的是马全胜、揭传仿写的《振奋民族爱国心,激发热爱家乡情——我县八四年十大经济新闻揭晓》。第四期《乡音》于1985年4月出版,第一版发表了《我乡首次接待日本朋友》等,第二版头题发表的是刘智斌、戴占柱、雷俊丛写的通讯《山村女司机》。那时候,我不怯生,背着报纸到省文联、省文化厅、地委、县委,逢门便进,见人就递上报纸,让人家批评指正。还斗胆给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寄报、写信,并要求他给《乡音》题词,后收到中央军委来信,说是邓主席很忙,近期没有时间题词,等以后有了时间再说等等。原打算拿着邓主席题词,批一个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号的美梦这才宣告破灭。接着,《乡音》创刊号发表的《“黑旋风”女婿》,分别被1984年10月25日的《文学报》和1984年11月15日的《河南日报》转载,《故乡的柿林》被《洛神》1984年第6期选载,引起了省内外文坛的轰动。大作家白桦、《当代》副主编刘茵等纷纷来信,盛赞《乡音》。其他多家报刊也选载了一些《乡音》上发表的作品。我带着这些报刊到省文化厅让厅长看,彭玮厅长看了这些报刊后,称《乡音》是“全省文化站中报纸办得最好,水平也很高的一家”。省、地有关领导还亲自到临汝镇视察《乡音》报社。洛阳地委宣传部还把我借调到《豫西报》任副刊编辑。我从第一次投稿,到第一次在省级公开报纸发稿,前后经历了6个漫长的春夏秋冬。写作没写出什么名堂,办《乡音》报却出了大名,不但闻名全省,还参加了全国首届报纸展览。祖国的边疆哨卡、都市乡村,甚至美国的华人协会也纷纷来鸿,盛赞《乡音》。我也因此由农民转为国家干部,还被洛阳地委宣传部请到地委大楼去作报告。当时主持工作的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士信同志也对《乡音》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亲自写信祝贺。本报顾问、《当代》副主编刘茵来信说:“小报内容丰富,也较活泼,我通读四版,不觉费力,这就不易了。《月下》《临汝镇怀古》《清水芙蓉,雅韵共赏》均写得不错,《家乡书场》亦有特色。”陕西省铜川市化工厂助理会计师张修义来信说:“收到创刊号,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连我这个小家庭中的外乡人也感到意外,我把她张贴在阅报栏里,让这些城里人也看一看今日的农村也办起了报纸,真了不起,故乡人民打破了几千年的沉睡,开始觉醒,向着四化的雄伟目标迈开了可喜的步伐。”齐齐哈尔驻军李作林来信说:“我们几个家乡战士一口气读完了《乡音》,余味无穷,有说不出的自豪感。媛林同志说:《乡音》是家乡新开的一朵小花,刚出世就满怀豪情地来到了祖国北疆哨所,她不畏艰苦,不惧寒冷,她未来的生命力是可想而知的。外籍战友也纷纷传阅,声声夸赞,更增添了我们的自豪感。”美国洛杉矶全美华人协会洛杉矶分会李顺来信这样写道:“喜看《乡音》,我犹如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里,仿佛望到了故乡的明月,喝到了家乡的泉水,《乡音》用无声的言语,给远离故土的儿子带来了温暖!乡情浓似酒,《乡音》——请您接受一位在大洋彼岸的祖国儿子的美好祝福吧!我衷心祝愿这朵小花开得更加娇艳!”这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远方来鸿,道出了这位海外赤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眷眷深情。值得欣慰的是,《乡音》已于一九八五年三月一日作为全国惟一的一家乡村小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报纸普查,同时参加了全国报纸展览。尤其是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处处长冯天贵同志来信写道:“厅长看了你们的报很高兴,认为你们办的报纸很好,是当前我省文化站中报纸办的最好,水平也很高的一家,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开创文化站工作的新局面……厅长认为,你们乡的党委书记、乡长是很有战略眼光的领导,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能够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有机会,也一定拜访……”我把这封信登到了《乡音》报的总第3期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一次我到郑州给省文化厅的新闻出版处处长送报纸时,处长说:“你们的报纸办得很好,厅长支持,我们也支持,随后准备在你们那里召开个现场会,在全省总结推广你们的经验。”文化处处长冯天贵还领我见了彭玮厅长,彭厅长让我把文化站工作写个经验材料,作为内部简报,批转全省。彭厅长还提出要到临汝镇视察工作,拜访乡领导,帮助解决困难。1985年的元旦和春灯节期间,我组织了全镇首届戏剧大赛和民间文艺汇演,整个临汝镇人山人海,成了欢乐的海洋。洛阳地区文化局局长姜晋京、副局长王双全、文化科科长褚书智、洛阳地区群艺馆馆长黄浩民一行5人就是在临汝镇过的灯节。节后特邀我和乡党委副书记王丙义到洛阳地区文化局长会议上介绍经验,《豫西文化》也用了整期报纸的版面,重点推出了临汝镇经验。《乡音》创刊号上登的发刊词《乡音——农民的知音》也被中国报刊协会编入《中国报纸发刊词选编》;《孙转有声声血泪诉冤枉,孙愿军忘恩负义丧天良》也被《河南日报》、《豫西报》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养老敬老”大讨论。河南省总工会洛阳地区办事处、洛阳地委宣传部也把我请到了地委大楼作典型发言。就连洛阳地区开的计划生育会议上,地委副书记也在讲话中插了一段表扬“郭进拴创办《乡音》报”的内容。临汝县委、县政府还给我记功奖励,临汝县文化局把我评为年度先进个人,《乡音》还被写入了党史和县志。省文化厅厅长彭玮果然来到临汝,专门提出要看《乡音》报社,并提出有什么困难省文化厅可以帮助解决。而其时我因办《乡音》报出了名,已被洛阳地委宣传部借调到了《豫西报》社编《伏牛》文艺副刊,《乡音》已停办。彭厅长一行感到很遗憾。后来,徐慎老师见了我,打趣地说:“你可以把你办《乡音》报的经历,写成一部中篇小说《办报记》。”1985年转干考试时,我因到《开封日报》社印《乡音》报,开会传达文件找不到我,屈江北老师专程到临汝镇找我,见面时我刚印报回来。他说:“人家都复习备考哩,就你不知道紧慢板,到处找不到你,赶紧和我进城复习去。”这次考试规定业务和文化考试各占50分。可文化馆新上任的一位馆长给我的业务分打了全县倒数第一,只有10分;而张久益老馆长给我打了正数第一,满分。屈江北老师领着我连夜找领导反映实情,时任临汝县文化局文化股股长孙福庆老师主持公道,坚持正义,也给我打了高分。一次到地区汇报,约好和那位馆长6点在长途汽车站见面同往地区,结果孙老师提前带着材料,单独赴地区汇报实情,踢开了那位不怀好意的馆长,并从此把文化站收归文化局直管。到地区参加文化考试时,我带去了选载有《乡音》作品的《河南日报》、《文学报》、《洛神》等,还有几百份新出版的《乡音》报。考试一结束,地区文化局文化科科长褚书智就通知全体参考的文化专干,到地委二所开会,会上拿着我送他的报刊,足足表扬了我两个钟头,并号召全地区文化专干向我学习。会议一结束,禇科长就高喊着我的名字,从3楼一直追到1楼,将他写的一组小品文交给我在《乡音》发表,参加会议的文化专干都一惊一乍,不知道我有什么背景?由于我的语文和作文分考了全区第1名,再加上办《乡音》报的业务分,顺利过关,正式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又一次到地委送新出版的《乡音》报时,遇到《豫西报》副总编马凤超,他说:“地委要办《豫西报》,想把你先借调过来帮一段忙,随后再和地委领导说说,把你正式调过来。”县、乡领导当时也同意借调。借调那段时间,乡里又提出停发我的工资,另安排人干文化站的工作,《豫西报》就给我发工资。干了几个月,报社领导认为我不怕吃苦,热爱新闻工作,就决定正式把我调过去。这时,临汝镇方面又提出:“调动可以,把干部指标留下,你的指标让《豫西报》再给你解决。既然地区这么看重你,解决个指标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嘛!”乡里又派人找到《豫西报》领导说:“郭进拴是我们这里难得的人才,你们要把他调走了,我们的《乡音》报谁来办?文化站的工作谁来干?”洛阳地区文化局的领导也听说了《豫西报》要调我的消息,专门拿了文化部的文件,找到地委有关领导说:“文化部有文件,这一批转干的文化专干,5年内不准调离文化站。你们要是把郭进拴调走了,开了这个口子,其他人都要求调动我们怎么办?”得知这些情况后,我妻子怕一头出捋,一头抹光,就直接找到报社领导,要求让我还回临汝镇。马凤超副总编为我写了鉴定,并代表报社亲自坐小车把我送回了临汝。办《乡音》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没经费,我就把文化站的全部家当做抵押,贷了几百元的款,还把工资垫上,印了第1期,随后才这个20、那个50地集资办了起来。我一个人身兼社长、主编、编辑、校对、发行、财务6职,还拉大旗做虎皮地做了一个大牌子,用红漆写上了“乡音报社”几个大字,挂在租来的两间破房子门口。我到开封印报纸,为了省钱,就住到在河大读书的老乡冯团彬的宿舍里。一天夜里一直在印刷厂校对到凌晨3点,回来时学校前后门都上了锁,只好翻墙,结果被碎玻璃扎得双手、双脚都流了血,幸亏还没被派出所抓住。就这后来在我调动工作时,乡里的宣传委员亲自跑到赞助单位,说:“郭进拴要调走了,你们要向他要回赞助款,不能便宜这小子了!”从《乡音》创办到现在,已过去了31年,我也有当年20多岁的小青年,到了现在近60岁的小老头。但《乡音》磨练了我,成全了我。如果没有这张报纸,我现在可能还是一个深山沟里的农民!也许我还会和我的几个儿时的同伴一样,被砸死在个体老板开的小煤窑的地下黑洞里了。正是这张报纸让我转成了国家干部,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不能也不会忘记她!往事历历,犹在眼前,感谢当年支持我的各级领导!感谢当年资助《乡音》的各界朋友!我在这里真诚地对各位道一声:“谢谢!谢谢!再谢谢!”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大美马堂村

下一篇:雨中游滇池





相关内容

风景这边独好

4月最后一天,是“奔流”文学…

2024-05-11
风景这边独好
奔流•散文 | 李密:八月桃熟来我家(外一篇)

初中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

2023-09-15
奔流•散文 | 李密:八月桃熟来我家(外一篇)
风雪夜归人

岁月的犁铧在沧桑的大地上耕耘…

2023-09-12
风雪夜归人
秋色无穷好

阳光里还有着夏天的意犹未尽,…

2023-09-08
秋色无穷好
郭进拴|蚕乡习俗

​千百年来,紧随农耕文明相伴…

2023-09-07
郭进拴|蚕乡习俗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