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三苏祠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420

时间: 2023-12-19 13:49:31

       三苏祠坐落于成都南去二百余里的眉山纱縠行内。始建于北宋,明代洪武年间,人们为了纪念北宋文豪“三苏”父子,就地改宅建成祠宇,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

       来到三苏祠的南大门,视野所及,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幽篁苍翠,林木葱笼,一些古朴而典雅的园林建筑掩映其中。在青花瓷铺设的蓝天下,几棵高大的银杏树伫立在正门两侧,泛出了又一轮新绿。进入三苏祠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抱柱上的楹联,清代遂宁名士张鹏翮撰书:“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是闻名遐迩的书香门第。

       在祠内中轴线上,以正殿为中心的建筑群鳞次栉比:左边沿池铺排瑞莲亭、快雨亭、百坡亭、碑亭,右边顺势而立绿洲亭、抱月亭。这些亭台楼榭,或倚于池畔,或立于水中、或挺于洲头、或隐于绿荫,临亭而望,端庄秀丽,雅趣横生。

       当我来到莲叶碧水的池边,突然邂逅女诗人银莲,正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极尽摆布万种风情,如果东坡在世,也足以让其回眸一顾。

       走进前庭,转身而视,有流沙河先生撰书的楹联:“文暎三光诗承二雅,跡寻万里誉播千秋。”上联说苏氏父子承大小雅之遗风,下联“跡寻万里”4字精妙地概括了东坡先生一生陡峭崎岖的经历。

       前庭之后是一个四合小庭院,穿庭院石板路进入飨殿,其正中悬挂一匾“养气”。前廊两侧置放有铁铸钟一口,大鼓一架;殿两侧各有一方墙门道,西为“文渊”,东为“学薮”。

       正殿里,三苏父子的民服彩绘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苏氏父子当年鼎峙北宋文坛,写出了不少千古流芳的文章。因此,大凡拜谒三苏祠者,无不在此流连往返,或瞻先贤风彩,或赏古人诗书。

       在济美堂,可以看到以唐人李洞诗句“半潭秋水一房山”命名的古建筑。绕正殿后房廊,下三级踏道,往前行便是启贤堂,启贤堂原是苏家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堂前有正殿,东厢房和快雨亭构成不规则的四合庭院。在主体建筑的周边,是一些具有苏州园林风格的造景,楼台亭榭、桥廊湖山、雕塑碑石、竹树花草,错落有致,或屏或掩,一步一景,如临江南水乡。

       隔荷田相望,彩花舫深隐于竹林中,越桥登舫,闻百鸟喧于林梢,溪水咽于舫前;见阳光筛落斑驳的环影,或投于苔痕,或啐于溪流。离开彩花舫南行,登临披风榭,四周风物翠拥,花染馨香,清澈襟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这里写道:“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山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抬脚几步,便是“木假山堂”。“木假山”是深埋于岷江水底若干年后形成的乌木,形似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木山峰”。当年为苏洵偶得而深爱之,并写下《木假山记》,赞誉中峰奇伟瑰丽,两侧山峰俊秀挺拔,如人不谄不骄。

       当年苏洵寻得的木假山已不复存在,现陈列的为清代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所赠。泱泱中国,巍巍华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古今往来,中国名垂青史的文人不计其数。苏轼,是一颗最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文学艺术的星空!他才华盖世,诗文书画千古绝唱,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文人。他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他那特立独行的人格,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无人企及的艺术成就,让无数人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坎坷不平,因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他为国除弊,为民分忧,却屡遭贬谪,曾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但被贬黄州后,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虽然他一生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但他以超然豁达的心境,不为命运多舛所累,没有因此而悲悲切切,怨天忧人,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寻找生活的乐趣与诗意。他有着太丰富的情感,无论是思亲、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是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字都无不感天动地,惊世骇俗。正是由于他有这种人格魅力,才使他的一生才华横溢,成为一代大文豪。有人说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大川、如若中秋月下饮酒、如若怀念亲人,其感怀之作恐怕无人能超过苏轼。

       他笔下的山水明月极俱韵味与传神,思亲之情无不摧人泪下!写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明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悼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宋文“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宋诗“苏黄”;他的书法,并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流派之一;他的画,开创了自成一统的湖州画派;特别是他的词,豪放、旷达又婉约,与辛弃疾并称为宋词“苏辛”,使词成为一种与诗一样流芳百世的文学体裁。

       苏轼的父亲苏洵,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就能写出千字的好文章,公元1056年,他带着儿子轼、辙赴京应考,将其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翰林院,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并上奏皇帝,被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主簿,是宋代的著名文学家。

       苏轼的兄弟苏辙,十九岁时与兄同登进士,他学识渊博,著作颇多,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 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之最。三苏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后世尊崇的人物。三苏父子是四川眉山人,他们的故居三苏祠一直是文人墨客和民众拜祭圣贤之地,里面保存了一些历史文物真迹,是一个值得去游览欣赏的好地方。
据介绍得知,苏东坡的祖父年轻时体貌英俊,高大健壮,酒量极大,秉性慷慨大方。虽然不喜读书,略知大意而已,但人品不凡,乐善好施,不求报答,口碑载道。

       人们曾对别人家储存食米,而他却拿食米换成稻谷储存的做法深感不解,直至遭遇荒年,待他开仓散粮救济乡邻时,方才明白他为什么储稻谷而不储食米的用心良苦了。因为稻谷可储藏数年,而食米则易发霉变质,此事足见他不但颇有主见,善事细思,而且善良豁达。他还是个思想开明,不畏恶势的人。比如有一天,趁着酒醉走进庙里,把一尊神像摔得粉碎细烂,其原因是全村人都很畏惧那尊神像,而庙里的主持又常常借此向信徒们勒索钱财存,对此他早就入不得眼,心存敌意。

       说不清苏东坡的好酒是不是继承了祖父,但苏东坡精力过人,气度不凡,性格率真,胸襟开阔,豁达超脱,心地纯厚,品行正直,不畏权势,有理想,有抱负,有见解等美德和不少酒趣无疑是继承了祖父。优秀人才自然有血统的积淀,其祖父深藏不露的智慧才华尽在苏东坡身上灿烂释放,使得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万古流芳的苏东坡。或许想讨个清静,或是好奇,我避开喧闹的人群,独自踏上前厅门左侧的幽径,准备环游一下宅祠。小道两旁,满眼翠竹,竹林后是朱红色的围墙,翠绿遮敝,围墙努力用红光填满林间空隙。

       竹林间,一条清凉的小溪环道流淌,不见其发端与终极。雨点撒落水中,叮咚-叮咚,绽开的水波在我心中荡漾着、荡漾着……,这儿的一切都是绿的,竹的清香是淡绿的;秋的风是淡绿的;水也是淡绿的。

       眼前的绿仿佛因竹而生,不禁吟唱起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宁人瘦,无竹令人俗。”或许这就是竹的妙处。

       恍然间这才明白怪不得三苏故居有“三分水,二分竹”的美誉。

       不过,祖父苏序对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并无直接影响,倒是多了些的“障碍”,那就是祖父的名字——序。

       在很古老的中国,有个很古老的风俗,忌称父母祖父母名,否则就视对祖先不敬不孝,这对一般的常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可对于苏东坡这样一个大文豪来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需要用“序”字,而却又偏偏必需避开“序”字。这确是很麻烦,但好在也为难不了苏东坡,他把自己文中凡需要用“序”的地方,一统改用“引”字。这就不奇怪苏东坡一生笔墨中为什么没有一个“序”字了,就如史学大家司马迁,因为其父亲叫司马谈,我们就甭想在他的巨著《史记》里找出一个‘谈’字。再如范晔,因为父亲叫范泰,所以也甭想在范晔那一百二十卷的后汉书大作里找到一个“泰”字。苏轼的文学成就,倒是无不与从小受到严父的熏陶,慈母的诱导,家姐的督促有关,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千年不衰的亮丽风景。自古才子多风流,何况东坡先生又是个情感丰富、注重境界、情趣浪漫的多情诗人。

       尽管东坡先生一生仕途坎坷,政治生命几经挫折,再三遭贬,但他对人世间的美好情感和人生态度总是执着地追求不放。传说中,东坡先生多妾不计数,每被朝庭召回,便是姬妾成群,而每当再被贬之时,又将身边女子送人。但传说只是传说,相关记载中,只有王朝云这一年轻貌美,且聪慧又专情的侍妾才是先生晚年的精神寄托,先生最后再次被贬海南时也只有王朝云相随。  王朝云是东坡先生在余杭作为侍女买下的雏伎。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她虽为风尘中人,但伶俐聪慧,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很受到主人夫妇的喜欢。随着年龄长大,由侍女变成了侍妾。她由衷地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很庆幸自己能时刻伴随先生左右,专情地从一而终,并生过一子,不幸才一岁多就夭折了。她伴随先生二十多年,直至伴随先生远贬惠州瘴雨蛮烟之地,终究没能敌过瘴魔而亡。她虽为伺妾身,但王闰之死后事实上已肩负了家中女主人的责任。因为她熟知先生的心思,又长期伴随在先生身边,在先生遭遇不幸的岁月里,给先生的情感慰藉自然比他的两位妻子要多得多,先生对她的知遇情感,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他的两位妻子。 

       在封建年代,妻是妻,妾是妾,再宠也难易改变宗族地位和社会地位,王朝云就是一个实例。她的艺术气质和艺术感受,比丈夫的两位妻子更能进入丈夫的精神世界;她对佛教的兴趣和对丈夫内心世界的感知,也比两位妻子更与丈夫深相投契,几乎能和丈夫达到同一精神境界;她的早逝,更是让已进入晚年的丈夫深感有致命的打击,为她写下了许多爱恋浓浓的怀念诗文,但再怎么爱恋她,再怎么把她比作冰清玉洁的梅花和超脱尘俗的仙人,再怎么为失去她而悲痛伤感,但在她的墓碑上还是只写了“姬人”两字。  或许东坡先生与王氏女子在前世真有什么情缘之约吧,反正他的两任妻子和爱妾都姓王,虽然她们以各有的性格和角色意识,与其感情的投契方式各有差异,但可以肯定,她们对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性格发展、人格境界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推促作用。东坡先生对前妻王弗除了喜爱更多的是敬重,对后妻王闰之感激多于亲切,敬重多于交心;他在《祭王君锡丈人文》中就谈到了自己娶王家姐妹为妻很有缘分,赞她们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但能各尽妻子之职,还都能与他同甘苦,令他感激不尽。

       但后人从他写给朝云的那些诗文中不难看出,真正成为他红颜知己的还是这位终生伴随的侍妾。  ……  有时候,人的命运真的很奇特,一生中能遇上谁好像真的需要有缘分,就算是同城人之间能不能邂逅也需要有缘,就如东坡先生与王氏三女子,更别说是当代人与古代人的邂逅需要有缘了。比如我与东坡先生的神遇,以往要么是在西湖的苏堤上,要么是在皎洁的圆月下,总是缘起于东坡先生的诗文。而这一次与东坡先生的神遇,竟然会在其故里寻觅其留芳千年的风骨印痕,而且又偏偏是由于对现代散文趋势的研讨为媒,我真是由衷地感谢眉山散文界的朋友们,为我创造了又一次神遇东坡先生的机会,有了我这一“足之所履,馨香载途;古引幽思,抒吾情怀”的眉山圆梦一文。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和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苏轼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皆为传诵名篇。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的书法颇得家学真传,卓有成就。《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表忠观碑》《柳州碑》为三苏祠馆藏四大名碑,碑文为楷书,扁阔中肥,俊秀端庄。他的行书碑帖,楚颂帖,书风凝重厚实,豪迈雄逸,姿态横生。黄庭坚评东坡文云:“笔圆而韵胜,兼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明,本朝善书,自当推公为第一。”

       他是文人画的开创者,善画枯木丝竹,兼擅人物花鸟,尤善画佛,以画竹闻名,是湖州墨竹派创始人之一。他的墨竹,运笔清拔,英风劲色,使人应接不暇,枯槎寿木,丝竹断山,放笔直取如入风烟无人之境。现存的有《枯木竹石图》《潇湘竹石图》,为世人瞩目,被列为国家珍宝。

       从历史的踪迹走出,回望晚霞斜照的三苏祠,我又想起了清人杨庆远题写的那幅楹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万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三苏父子居功至伟,贡献卓著,尤其是苏轼,才华横溢,雄视古今。苏轼的一生,从眉州到京城,从京城到黄州、杭州、惠州、儋州,忧心世间疾苦,把心中的悲欢都化作万古流芳的诗稿,洒在大宋江山的蒙蒙细雨里,“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苦雨凄风中踽踽独行。他走成了旷达洒脱的凛然正气,走成了诗书文章的千载流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雨中游滇池

下一篇:虎跳峡探险





相关内容

风景这边独好

4月最后一天,是“奔流”文学…

2024-05-11
风景这边独好
奔流•散文 | 李密:八月桃熟来我家(外一篇)

初中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

2023-09-15
奔流•散文 | 李密:八月桃熟来我家(外一篇)
风雪夜归人

岁月的犁铧在沧桑的大地上耕耘…

2023-09-12
风雪夜归人
秋色无穷好

阳光里还有着夏天的意犹未尽,…

2023-09-08
秋色无穷好
郭进拴|蚕乡习俗

​千百年来,紧随农耕文明相伴…

2023-09-07
郭进拴|蚕乡习俗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