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何建明《国家行动》有感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492
时间: 2024-01-17 15:21:20
何建明,这位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作家的《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等作品曾轰动文坛,引人注目。而他的《国家行动》更是一部撼人心魄的精品力作。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行动》,是一部记录世纪之交三峡百万移民壮举的报告文学。作品问世后好评如潮,报刊纷纷转载。近日重读《国家行动》,让人热泪奔涌,心潮激荡,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何建明曾激动地说道:“太感人了!我昨天刚从三峡回来,目睹了一批批外迁移民离别时的情景,特别是几位老奶奶离别时的情景,把我的心都快要揪出来了,我是含着眼泪看着她们蹬上汽车的。但移民们一个个深明大义,那种毅然决然的朴素情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三峡故事之中。这就是何建明。
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一个大事件的创作前期,他必定是全身心地投入,将自己完完全全地融入其中,去感受、去体验,令其感动。
三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三峡,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已远远超出了表面的存在。为了写出它的厚重感,何建明巧妙地选择了以王昭君而闻名的秭归昭君村的搬迁故事,写大自然赋予它的美景,将王昭君的故事与现在的大搬迁情景交融,构划得如诗如画,使人难以释卷。写屈原的故乡,又从《橘颂》入笔,他写道橘树曾是古代楚国的“社树”,为此,巴人们到今天还家家户户种橘。为了表现巴人对橘树的那份特殊感情,他以老实巴交的橘农江三为代表,对橘树的那份难舍难分、刻骨铭心的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后让人很难忘怀。
创作特殊见证人一节,何建明可谓是用尽了心思。要在短短的一节里,讲述几代伟人、几代科学家对三峡工程的关注,材料又不能堆砌,又要能吸引读者的眼光,怎么办呢?当他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位家住中堡岛(现三峡大坝坝址所在地)、95岁高龄的王作秀老奶奶时,眼睛不由一亮,对,是她!寻觅了那么久,终于找到了。这就有了透过王作秀老人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中国老百姓的百年三峡梦。
说起这事,何建明说,当时我真想高呼一声:“我找到了!”
对那些党的基层干部们,他则用对话的形式,敞开心扉,语言变得火花四溅,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婉约,时而真切,时而理解,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由衷地赞叹。当他采访完一位移民干部时,在电话里对他的一位朋友说道:“他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平凡得让人无法下笔,可品格又是那样的高尚,高尚得叫人心颤。”为此,他在书中写道:
“只有奔腾不息的长江记着他们,世界级的大坝会记着他们,党和政府及广大移民更不会忘记他们。”
他还写出了为实现三峡梦,自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宏伟设想,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大胆想象,从邓小平“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的”嘱咐,到江泽民的“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必求胜”的决断,充分地表现出了几代伟人雄才大略的高大形象。另外,还歌颂了一大批如丁文江、姜达权、张光斗等许多的科学家们,为了三峡工程,呕心沥血,毕生努力,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
何建明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富有责任感,富有同情心,敢爱敢恨,慷慨悲歌的热血男儿。翻开书中的题记,就能发现他用散文诗的笔调赞叹道:有一条江给了我生命,当我成人后想为它唱一首歌时,却又常常感到不知如何放歌。因为它太伟大,太神圣,又太壮美。有一天我在接触另一批同样是这条江给予生命的人们时,突然有种终于寻觅到这首歌的音符与旋律的感觉。这音符和旋律令我心旌激荡,热泪盈眶……
这次对《国家行动》的成功创作,是他创作征途中的又一次里程碑。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自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以来的十年余中,三峡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工程进展十分迅速稳健。三峡工程已全面进入新的历史性阶段,实现首次下闸蓄水、永久性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并网发电。这将预示着世界水利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可待的几年内就会成功 屹立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地上。中国人做了近百年的“三峡梦”已成为现实。三峡工程之所以能进展得如此顺利,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成败,这便是被国外专家称为“世界级难题”的百万移民问题。
一位三峡工程的领导说:作为主事三峡工程工作的领导管理者之一,我可以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至此,我们的三峡移民工作,不仅进展十分顺利,而且已经完成了最艰巨的一、二期共64万人的移民任务,其中外迁14余万人,库区就地安置50余万人。根据一项跟踪多年的调查结果:搬迁后的移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并逐步开始走上致富之路。
百万三峡移民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级难题”,只有亲身经历和感受它全过程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百姓离别热土家园的那种感情,浩浩荡荡进行搬迁的军事化行动,一家一户到了迁入地后居安食饱就业上学云云巨细之事,哪一个环节都关系到移民能否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目标!
三峡工程的伟大,首先是由百万移民工作而拉开战幕的。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可以说,它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进行的一项将永远被历史所记载的伟大事件。何建明老师历经数月“三下三峡”而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行动》这部全景式记录三峡移民的优秀作品,它的出版和发表,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和及时。记载任何历史,只有那些直接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人才有最好的发言权。我们知道,《国家行动》已经在三峡库区和广大移民中间产生了热烈而广泛的影响,并受到好评。这说明作品达到了它应有的真实性、可读性和欣赏性。这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读到的第一部成功反映三峡移民工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它的成功点有几个方面:
站在历史的高度,展示百万三峡移民工作的壮丽画卷。《国家行动》中有一个“至高决策”的篇章,特别记录了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等几代中国领导人,在三峡工程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伟大胸怀和英明决策。一曲“百年梦想”,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透过当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第一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这一概念,到国破山河碎的旧中国时代,我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们只能枉有一腔“三峡情”,即使再完美的“萨凡奇计划”,也不属于自强自立的中国人所为,因而最终的结果“三峡梦”也只能是一场空想之梦。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站在千里长江流域的亿万人民利益之上和为了中华民族国富民强的高度,一曲“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篇,气壮山河,从此“三峡梦”开始成为中国人真正成为走向繁荣富强的铿锵步履。然而三峡工程毕竟太伟大,资金投入太大,工程技术太复杂,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因而实施起来也异常困难,尤其是在我们国力尚不具备的时候,上与不上始终是决策者们犹豫再三的事,毛泽东带着一腔激情想在三峡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结果仍然带着未了的遗憾把“三峡梦”留给了后人。但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如果不是毛泽东时代几十年中有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及三峡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三峡工程所进行的实际上从未间断的基础工作,以及在决策上所进行的每一次尖锐的斗争--尽管这种斗争有时带着明显的政治色彩,有时带着盲目的“战争恐惧症”,可它毕竟对我们后来正式实施三峡工程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缺的。毛泽东的功劳,是使我们中国人民能够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勇于挑战那些常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气壮山河的事,而且正是他运用马列主义辩证思维,使长江三峡工程在技术层面上的民主化决策进入前所未有的轨迹,这一点我们应当永远记住。有人曾经认为,三峡工程的论证走过了几十年可能是一种“工程浪费”、“时间浪费”,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从历史的长远角度看,还是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政治角度看,都会发现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在毛泽东时代没能使三峡工程正式上马,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国力尚不具备。三峡工程能够在邓小平时代,全面开始启动,正是应了邓小平的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像三峡工程这样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又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进行,没有足够的国力,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没有稳定可靠的社会基础,那只能是一种梦想。“看准了的事就不要犹豫”。这是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对三峡工程问题所作的决策,这也是他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问题上的体现和风格表现。像三峡工程这样中国人想了百年的大事,说好说坏的都有,争论一百年也可能,但既然它利大于弊,那么就应当果断决策。然而这是决策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更重要,就是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和增强国力。当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和完成这样世界水利史上的超大型工程时,三峡工程才能真正上马,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实事求是态度,也是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三峡工程问题的一贯思想,带领我们胜利地实现了工程上马,并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芒。三峡工程特别是百万移民工程中,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点,这是我们破解“世界级难题”最根本的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国家行动》在这方面的记述是准确和精彩的,读后让人感到有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百万移民工程的伟大而艰巨。作品以主要篇幅,记述了广大移民苦恋自己的“热土家园”,到为国家舍小家,“走出峡江”,“万人大迁徙”,“建设新家园”的一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情节和场景。他们中有家住中堡岛(现三峡大坝坝址)的“百万移民第一人”的95岁老移民王作秀老人为三峡工程“三次搬迁”;有多情“峡江女”靠捡奇石铸垒一座百万移民期待建设三峡工程成功的“中国心”故事;有“人民公仆”,十六大代表的移民干部冉绍之三个月磨破十双鞋耐心说服移民搬迁的党员形象;也有开始怀疑移民“吃亏”,寻死寻活不愿走,到最后主动申请报名外迁并动员亲戚好友同行到他乡落户致富的典型。《国家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表现那些优秀移民和移民干部时,情真意切,笔墨重彩;在反映问题时采取不回避不偏急,而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变化,写出了百万三峡移民“难在何处”,并且生动客观和真实地回答了“难在情上”、“难在理上”、“难在预料不到的事上”、“最难最难的是国家”。我们因此认为,《国家行动》是一部真实客观和生动形象地反映三峡移民工程的优秀文学力作,它用史诗性和文学性的语言,为我们全面记录三峡移民工程提供了另一种值得借鉴的文本。
《国家行动》的成功,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始终抓住了三峡百万移民的“国家行动”性,这使得作品气势恢宏,精彩纷呈,情节起伏坠宕,事件惊心动魄,人物栩栩如生,为广大移民和从事移民工作的干部们及读者们的喜爱。这是作者满怀激情,不辞辛劳,三下三峡,深入移民工作一线,在同广大移民干部和移民们很多时间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的创作灵感与收获结果。作家何建明的成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生活,总是屹立于我们这块祖国热土上的常青树,而文学就是这棵大树上的绿叶茂枝。《国家行动》成为反映百万三峡移民伟大工程的优秀作品,同样进一步说明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涌流的源泉必然汇成奔腾的大江。我们欢迎更多的作家能像何建明同志那样,深入到三峡工程中来,为这一伟大工程写出更多更好的如《国家行动》一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人民和历史都期待伟大的工程能够产生同等的伟大而壮丽的诗篇。
评论家们对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位评论家感慨道:“读何建明的《国家行动》,真切地感受到一颗火焰般的心在跳动。他的文笔是带激情的,他的文笔是带火焰的。这部作品是诗意最浓,情感最真的一部。”
面对专家的肯定和移民们的感激,何建明心如止水。他不止一次地说:“其实我还应该写得更好一点儿的。”这不是何建明的故作姿态。因为就要求那一点儿进步,已成为他永远的追求。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行动》,是一部记录世纪之交三峡百万移民壮举的报告文学。作品问世后好评如潮,报刊纷纷转载。近日重读《国家行动》,让人热泪奔涌,心潮激荡,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何建明曾激动地说道:“太感人了!我昨天刚从三峡回来,目睹了一批批外迁移民离别时的情景,特别是几位老奶奶离别时的情景,把我的心都快要揪出来了,我是含着眼泪看着她们蹬上汽车的。但移民们一个个深明大义,那种毅然决然的朴素情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三峡故事之中。这就是何建明。
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一个大事件的创作前期,他必定是全身心地投入,将自己完完全全地融入其中,去感受、去体验,令其感动。
三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三峡,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已远远超出了表面的存在。为了写出它的厚重感,何建明巧妙地选择了以王昭君而闻名的秭归昭君村的搬迁故事,写大自然赋予它的美景,将王昭君的故事与现在的大搬迁情景交融,构划得如诗如画,使人难以释卷。写屈原的故乡,又从《橘颂》入笔,他写道橘树曾是古代楚国的“社树”,为此,巴人们到今天还家家户户种橘。为了表现巴人对橘树的那份特殊感情,他以老实巴交的橘农江三为代表,对橘树的那份难舍难分、刻骨铭心的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后让人很难忘怀。
创作特殊见证人一节,何建明可谓是用尽了心思。要在短短的一节里,讲述几代伟人、几代科学家对三峡工程的关注,材料又不能堆砌,又要能吸引读者的眼光,怎么办呢?当他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位家住中堡岛(现三峡大坝坝址所在地)、95岁高龄的王作秀老奶奶时,眼睛不由一亮,对,是她!寻觅了那么久,终于找到了。这就有了透过王作秀老人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中国老百姓的百年三峡梦。
说起这事,何建明说,当时我真想高呼一声:“我找到了!”
对那些党的基层干部们,他则用对话的形式,敞开心扉,语言变得火花四溅,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婉约,时而真切,时而理解,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由衷地赞叹。当他采访完一位移民干部时,在电话里对他的一位朋友说道:“他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平凡得让人无法下笔,可品格又是那样的高尚,高尚得叫人心颤。”为此,他在书中写道:
“只有奔腾不息的长江记着他们,世界级的大坝会记着他们,党和政府及广大移民更不会忘记他们。”
他还写出了为实现三峡梦,自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宏伟设想,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大胆想象,从邓小平“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的”嘱咐,到江泽民的“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必求胜”的决断,充分地表现出了几代伟人雄才大略的高大形象。另外,还歌颂了一大批如丁文江、姜达权、张光斗等许多的科学家们,为了三峡工程,呕心沥血,毕生努力,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
何建明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富有责任感,富有同情心,敢爱敢恨,慷慨悲歌的热血男儿。翻开书中的题记,就能发现他用散文诗的笔调赞叹道:有一条江给了我生命,当我成人后想为它唱一首歌时,却又常常感到不知如何放歌。因为它太伟大,太神圣,又太壮美。有一天我在接触另一批同样是这条江给予生命的人们时,突然有种终于寻觅到这首歌的音符与旋律的感觉。这音符和旋律令我心旌激荡,热泪盈眶……
这次对《国家行动》的成功创作,是他创作征途中的又一次里程碑。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自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以来的十年余中,三峡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工程进展十分迅速稳健。三峡工程已全面进入新的历史性阶段,实现首次下闸蓄水、永久性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并网发电。这将预示着世界水利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可待的几年内就会成功 屹立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地上。中国人做了近百年的“三峡梦”已成为现实。三峡工程之所以能进展得如此顺利,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成败,这便是被国外专家称为“世界级难题”的百万移民问题。
一位三峡工程的领导说:作为主事三峡工程工作的领导管理者之一,我可以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至此,我们的三峡移民工作,不仅进展十分顺利,而且已经完成了最艰巨的一、二期共64万人的移民任务,其中外迁14余万人,库区就地安置50余万人。根据一项跟踪多年的调查结果:搬迁后的移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并逐步开始走上致富之路。
百万三峡移民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级难题”,只有亲身经历和感受它全过程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百姓离别热土家园的那种感情,浩浩荡荡进行搬迁的军事化行动,一家一户到了迁入地后居安食饱就业上学云云巨细之事,哪一个环节都关系到移民能否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目标!
三峡工程的伟大,首先是由百万移民工作而拉开战幕的。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可以说,它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进行的一项将永远被历史所记载的伟大事件。何建明老师历经数月“三下三峡”而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行动》这部全景式记录三峡移民的优秀作品,它的出版和发表,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和及时。记载任何历史,只有那些直接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人才有最好的发言权。我们知道,《国家行动》已经在三峡库区和广大移民中间产生了热烈而广泛的影响,并受到好评。这说明作品达到了它应有的真实性、可读性和欣赏性。这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读到的第一部成功反映三峡移民工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它的成功点有几个方面:
站在历史的高度,展示百万三峡移民工作的壮丽画卷。《国家行动》中有一个“至高决策”的篇章,特别记录了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等几代中国领导人,在三峡工程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伟大胸怀和英明决策。一曲“百年梦想”,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透过当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第一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这一概念,到国破山河碎的旧中国时代,我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们只能枉有一腔“三峡情”,即使再完美的“萨凡奇计划”,也不属于自强自立的中国人所为,因而最终的结果“三峡梦”也只能是一场空想之梦。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站在千里长江流域的亿万人民利益之上和为了中华民族国富民强的高度,一曲“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篇,气壮山河,从此“三峡梦”开始成为中国人真正成为走向繁荣富强的铿锵步履。然而三峡工程毕竟太伟大,资金投入太大,工程技术太复杂,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因而实施起来也异常困难,尤其是在我们国力尚不具备的时候,上与不上始终是决策者们犹豫再三的事,毛泽东带着一腔激情想在三峡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结果仍然带着未了的遗憾把“三峡梦”留给了后人。但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如果不是毛泽东时代几十年中有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及三峡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三峡工程所进行的实际上从未间断的基础工作,以及在决策上所进行的每一次尖锐的斗争--尽管这种斗争有时带着明显的政治色彩,有时带着盲目的“战争恐惧症”,可它毕竟对我们后来正式实施三峡工程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缺的。毛泽东的功劳,是使我们中国人民能够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勇于挑战那些常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气壮山河的事,而且正是他运用马列主义辩证思维,使长江三峡工程在技术层面上的民主化决策进入前所未有的轨迹,这一点我们应当永远记住。有人曾经认为,三峡工程的论证走过了几十年可能是一种“工程浪费”、“时间浪费”,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从历史的长远角度看,还是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政治角度看,都会发现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在毛泽东时代没能使三峡工程正式上马,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国力尚不具备。三峡工程能够在邓小平时代,全面开始启动,正是应了邓小平的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像三峡工程这样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又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进行,没有足够的国力,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没有稳定可靠的社会基础,那只能是一种梦想。“看准了的事就不要犹豫”。这是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对三峡工程问题所作的决策,这也是他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问题上的体现和风格表现。像三峡工程这样中国人想了百年的大事,说好说坏的都有,争论一百年也可能,但既然它利大于弊,那么就应当果断决策。然而这是决策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更重要,就是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和增强国力。当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和完成这样世界水利史上的超大型工程时,三峡工程才能真正上马,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实事求是态度,也是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三峡工程问题的一贯思想,带领我们胜利地实现了工程上马,并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芒。三峡工程特别是百万移民工程中,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点,这是我们破解“世界级难题”最根本的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国家行动》在这方面的记述是准确和精彩的,读后让人感到有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百万移民工程的伟大而艰巨。作品以主要篇幅,记述了广大移民苦恋自己的“热土家园”,到为国家舍小家,“走出峡江”,“万人大迁徙”,“建设新家园”的一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情节和场景。他们中有家住中堡岛(现三峡大坝坝址)的“百万移民第一人”的95岁老移民王作秀老人为三峡工程“三次搬迁”;有多情“峡江女”靠捡奇石铸垒一座百万移民期待建设三峡工程成功的“中国心”故事;有“人民公仆”,十六大代表的移民干部冉绍之三个月磨破十双鞋耐心说服移民搬迁的党员形象;也有开始怀疑移民“吃亏”,寻死寻活不愿走,到最后主动申请报名外迁并动员亲戚好友同行到他乡落户致富的典型。《国家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表现那些优秀移民和移民干部时,情真意切,笔墨重彩;在反映问题时采取不回避不偏急,而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变化,写出了百万三峡移民“难在何处”,并且生动客观和真实地回答了“难在情上”、“难在理上”、“难在预料不到的事上”、“最难最难的是国家”。我们因此认为,《国家行动》是一部真实客观和生动形象地反映三峡移民工程的优秀文学力作,它用史诗性和文学性的语言,为我们全面记录三峡移民工程提供了另一种值得借鉴的文本。
《国家行动》的成功,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始终抓住了三峡百万移民的“国家行动”性,这使得作品气势恢宏,精彩纷呈,情节起伏坠宕,事件惊心动魄,人物栩栩如生,为广大移民和从事移民工作的干部们及读者们的喜爱。这是作者满怀激情,不辞辛劳,三下三峡,深入移民工作一线,在同广大移民干部和移民们很多时间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的创作灵感与收获结果。作家何建明的成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生活,总是屹立于我们这块祖国热土上的常青树,而文学就是这棵大树上的绿叶茂枝。《国家行动》成为反映百万三峡移民伟大工程的优秀作品,同样进一步说明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涌流的源泉必然汇成奔腾的大江。我们欢迎更多的作家能像何建明同志那样,深入到三峡工程中来,为这一伟大工程写出更多更好的如《国家行动》一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人民和历史都期待伟大的工程能够产生同等的伟大而壮丽的诗篇。
评论家们对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位评论家感慨道:“读何建明的《国家行动》,真切地感受到一颗火焰般的心在跳动。他的文笔是带激情的,他的文笔是带火焰的。这部作品是诗意最浓,情感最真的一部。”
面对专家的肯定和移民们的感激,何建明心如止水。他不止一次地说:“其实我还应该写得更好一点儿的。”这不是何建明的故作姿态。因为就要求那一点儿进步,已成为他永远的追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催人泪下的《娘》
下一篇:二月河和他的《佛像前的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