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散文读后感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540
时间: 2024-01-17 15:21:20
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百余篇,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百余篇(部)。
铁凝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与善意,用一双慧眼,于凝眸处发现生活中的一道道风景,并将其纷然诉诸笔端,而这些风景,呈现在她的散文中多是美好的,纯朴的,也是温暖和亲切感人的。在她的散文中,坦诚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俏皮取代了穿透与悲悯,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蕴含着蓬勃之美,体现了一种"美善惊人"的力量,而同时又时不时地能带给读者猝不及防的精彩与撞击。而红孩的赏析无疑是一种极佳的解读与品评,他的赏析文字常常发人思索,让人感觉言已尽而意无穷。
有幸读到铁凝女士的散文集《回到欢乐》,首先是被她语言的从容不迫与优美所打动,其次又被她生活态度的真诚与豁达所折服,更有她对于文学创作的感受和信念,最后竟使我欲罢不能,随成此文。
铁凝的散文读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清新和舒畅,文章里透射出来的人生哲理更是让人回味悠长。比如《告别伊咪》的最后一句话,“没有告别,怎能会有永远的记念?没有记念,人类的情感便空旷了大半”。这种递进式的逻辑推理,似乎在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密码。这不正闪耀着铁凝那哲人一样思维的光芒吗?再比如《温暖孤独旅程》的结尾,“一个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吗?这使我不断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她就是这样谦逊地从前辈那里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心智,滋养自己的灵魂,直至自己也逐渐成熟起来。又如在《草戒指》里,“草是可以代替真金的,真金实在代替不了草,精密天平可以称出一只真金戒指的份量,哪里又有能够称出草戒指份量的衡具呢?却原来延续女孩子丝丝真心的并不是黄金,而是草”。从一把草里能看出生命的灿烂与美好,这种独特的眼光和思维,谁看了能不叫好?
又比如《一个人的热闹》里,本来她是看到新风霞自己把茶壶打碎了,说了一句‘我得赔我自个儿一把’,就悟出一个“摔了茶壶是败兴的事,自个儿要赔自个儿茶壶却把这败兴掉转了一个方向;一个人的伤心两个人分担了--新风霞要赔新风霞,这么一来,新风霞就给自个儿创造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小热闹”,多奇妙。看到铁凝的《一件小事》,使我马上想到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鲁迅先生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的细小动作,折射出自己内心的‘小’来,而铁凝则通过自己小时候学打针的故事品味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境界,那就是“不张扬”,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能铁凝因了《一件小事》的缘故吧,她的作品清新、质朴,似乎也透射出一种不肆张扬的个性美,这更增添了她散文的细腻与生动,让读者小中见大,更深地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
有时候她甚至有些低调,比如《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栖息》,这是怎样的悟性哟,“我常想对纸上的梅洁发问:为什么你不绝望呢?当你穿着一条男人的不合身的大裆夹裤离别亲人去往异地的时候,当你除了这寒碜可笑的一身之外几乎再无它物可供丧失的时候,你心中是怎样的呢?梅洁的散文回答着我的提问。她详尽描述了家庭和亲人的苦难然而她没有怨恨;她曾经有过被人不平等相待的岁月但她依然自尊;她写艰难日子里的诸多艰难却并不凌乱琐碎,顾影自怜。相反她在这一切当中发现和挖掘出了隐忍、坚贞和同情心的力量,以及于困苦中对大自然的注视与眷恋,和由此所造就的开阔的心。她的笔致坦率而不轻佻;她的情感细腻而不絮烦。她逐渐地认清,即便身在痛苦中,她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够替她受苦或解除她的负荷,她唯一的机遇就在于她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于是她终于明白了这世界是怎样的博大,远比我们一己的苦难大得多。只要人类的精神之火不灭,这世界永远值得我们栖息,……真正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对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也不必继续追问生命对我们有何意义,却应认清自己无时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
铁凝的文学创作观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她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长篇小说》里说,“当我写作短篇小说时,我想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景象,当我写作中篇小说时,我想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故事;当我写作长篇小说时,我想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命运……长篇小说可以是100个人的生存历史,可以是一个人生命的流水,但长篇小说不是‘我要写多少字’。长篇小说不是语言的无意义集合,不是众多人物的上台下台,不是矛盾冲突,不是悬念或悬案。我以为,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品质,当是作家通过对他拥有的所有故事的熟透了的掂量,爆发出的直逼人心的那种思想的力量。”《写作的意义》又告诉读者,“写作是不容易的,作家通过自己讲述的故事,不仅要让读者感受他们熟知的种种气息,还须有本领引读者发现他们没有能力发现和表述的一切陌生的东西。作家的理想应如同出色的捷克画家科普卡常常告诫自己的那样:‘如果人们在去画展的路上能看到更好的树,我画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她的写作态度,这就是她对生活对读者的尊重和景仰。
对于写作方法和技巧她也独具匠心,在《艺术需要一点出奇不意》里说“出其不意不是哗众取宠,它包含了演员的修养和高层次的审美趣味。而哗众取宠却是一种先天不足。”在《关于真实》里“小说和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再真实的小说也抵不上生活的真实,再荒诞的小说也抵不上生活的荒诞……到底小说家追逐的是什么呢?是真得都有点儿假了,还是假的有点儿真了?我不知道……我的有些小说看上去对生活不大恭敬,那实在是因为我企望着生活更神圣。”多么朴实的技巧,它甚至让你怀疑这也算技巧?在《我尽我心》里,“当人们说日子的节奏变幻莫测、一日快似一日的时候,我们看见日子那永远不变的节奏了吗?……当人们厌倦了田园牧歌而向城市进军,或者携了城市的疲劳而向荒山孤漠乞讨时,我们明晰了我们的城市和乡村那千丝万缕、难分难解的血缘了吗?……在大地这面思想的明镜里,我汲取我的所需。于是我便更加相信:不能在智慧上繁衍智慧。”也许正是她这种超现实的思维和孜孜不倦的积累,方才开启了她心智的闸门。
她对艺术的见地是“艺术实在是能够让人疯狂的,艺术同时也抑制了人的疯狂。这便是艺术的双重魅力和它对于人类某种持续着的意义。”她在《无法逃避的好运》里告诉人们一个作家的责任是“当一个作家能够被称为作家的时候,当他准备把作品公之于社会,而不是只写给自己的时候,在他的情感,他的故事,他的梦,他对人类和世界的窥测和探究里,已经有了社会责任的成份。这责任带着一种与生俱来和文学艺术共生的意味,或隐或现地伴随他的创作过程……责任的确让人不安,歌德的话总是响在耳边;灵魂永远骚动着企盼安宁,肉体永远劳作着寻觅休息。无论文学从哪条路出发,似乎都能碰上这两句话。”她对作家为迎合世俗而作说道,“迎合并不是责任,迎合更像是一种懒惰,一种缺乏钻研和反省的懒惰。而这懒惰也是一种病态的激情,某些时候它的确有淹没真相的力量。”她对文学的观点是,“文学可能并不承担审判人类的义务,也不具备指点江山的威力,它却始终承载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它的魅力在于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重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的追问。”
语言的美丽可就太多了,稍举一些吧。比如:《小小的晚霞》里“原来一个单纯的回家的愿望也是可以使人心碎的”,哪一位读者读到它不会产生共鸣呢?特别是有过瓢泊经历的人。我常常为铁凝能把故事讲述的如此细腻生动感人而击掌叫好,我想大概她是善用比喻和勤于想向的缘故吧。比如还是在《告别伊咪》里,那年暑期,全家外出度假,把伊咪暂时养在母亲的同事家。当母亲企图把伊咪装进旅行袋时,伊咪宁死不屈地撒起泼来,并踢翻了它的饭盆以示抗议。数天之后,家人度假回来,母亲接回了伊咪,那位同事告诉母亲,伊咪在她家一连几天不吃不喝,而且拒绝同前来找它的女猫亲近。它的到来几乎招来了同事家附近所有的女猫,然而它孤傲地望着它们,就像在说,你们以为我的不吃不喝仅仅是缺少了你们吗?你们这些女猫呀,怎么可能理解一个真正男猫的心呢?”瞧,一个“宁死不屈地撒起泼来”,顿时使这只可爱的男猫生动起来。再把人的情感引到这只猫身上,一只极具个性的猫别跃然纸上。
再比如《三月的一个晚上在福州》里,“因了他的热诚我不能对他发火,因了他的热诚我又特别的冒火……一刹那我忘掉了自己,就若儿时在街上摔个跟头就彻底忘却了自己的目的……当人们离得最近的时候不是离得最远吗?当你想明晰你的心绪那最不明白的还是你自己……”,这真是诗一样的语言,诗人一样的思维。《城市的客厅》里有一段对话,是因为一个画家偷摘了街心花园里的鲜花被花工发现要罚款的事儿,
“按牌子办事。”老人说。
“又不是你家的花园。”画家说。
“你说是谁家的?”老人问。
“我说是大家的。”画家说。
“我说是你家的。”老人说。
“您可真有意思。”画家说。
“您才有意思。”老人说。
“您比我有意思。”
“我不如你有意思。”
……
她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更多的是人生的哲理和温情。也许我的只言片语可能会弯曲铁凝女士的作品,那是我的水平有限;也许我的理解和认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但是我的心是虔诚的。在铁凝的目心中世俗的幸福都对,但都不能打动她。直到有一天来自台湾的朋友,给了铁凝醍醐灌顶式的回答后,铁凝才真正的理解了“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当然铁凝的幸福不是世俗的幸福。
在铁凝与朋友坐定茶过三道后,铁凝向朋友问道“对于你来说,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铁凝的朋友微笑亲着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朋友说:“过去的事情来不及衡量是否幸福,将来的事情没必要揣测是不是幸福。所以,在你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幸福,就是用心享受面前的这杯好茶。让此刻愉快的感觉更醇厚,而面前与我谈新叙旧的你们就是我此刻的幸福之源。”其实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就是享受你眼前的生活,抓住了你的现在,真惜你拥有目前一切,就是一个的幸福时刻。铁凝也如此感叹道:“我们太喜欢等待,固持地相信等待是永远没有错的,美好的岁月(暗含最幸福的时候)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遗憾的被消耗掉了。”
这是因为我们曾错误的认为“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保鲜期的。”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读后铁凝的这篇散文,我能理解的就是:放下我们寄希望于末来的等待,真心珍惜我们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想歌唱就歌唱,想大笑就大笑,不去幻想,不去精心设计,用心去享受今夜的晚餐后,坐在电视或电脑前默默的与妻相互的守候。虽然我们的幸福很俗气,但是这俗气的幸福距我们最近。铁凝《珍重身上衣》,说及为赴约花重金买了件漂亮的衣服,因为太珍惜舍不得穿收进柜底,躲过水洗日晒却因搁置多年而过时。作者回味起初对它的喜欢,竟忍不住感叹以往那些快乐都成了落花流水。
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什么人,对方的一点一滴,一颦一笑都让我有无尽的话想要表达。但我总是怯于启齿,小心翼翼地把那无尽的心事静静地窝在心里,折叠得整整齐齐,幻想总有一天会勇敢地站在他面前,全部抖开。等啊等,最终,这些情愫就像一粒种子,种在晒不到太阳又缺乏雨露的泥土里,只能腐烂在密不透风的土壤中。
因为莫名的自尊让我们都太喜欢或者说是习惯了等,固执地相信等待永远没有错,美好的岁月就这样一日又一日被等待消耗掉。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那些美好的愿望,如果只是郑重地被供奉在期盼的桌面上,它只能在岁月里积满尘土。
当我们在此刻感受到心中的酸楚,就应该珍重眼前人,一如珍重昔日身上衣的幸福。
向往那份静谧和纯真!!!广漠的华北平原,给了铁凝敏锐细腻清新的艺术创造力,也给了铁凝阳光一般透亮的心地和永远向上的精神追求,所以,当铁凝执笔为文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投射进自己的心灵的光与影,采撷文字的花瓣营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那样的牵人心魂的绝美之境。——铁凝的散文有许多孙犁的艺术元素碎影,清浅的文字,流淌着无穷无尽的诗意,流淌着人性美,流淌着温暖。这也许是铁凝散文艺术生命奥秘之所在,也或许是铁凝散文在当下散文胜出的决定因素吧!
一个有时代使命感的作家,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也总是自觉地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铁凝的散文作品,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她所创作的域外题材的散文,看不见一丝的奴颜婢膝,看不见一毫的自卑心态,在她的笔下,有的是宽容和理解,有的是平等和对话,有的是真情和友谊,显示出一个中国作家应有的大气和谦和,显示出一个中国作家的广博胸怀和平等意识,这是非常可贵的!在铁凝的笔下,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朝气蓬勃,然而,又是那样的和谐安详。在铁凝的散文里,回荡着强烈的时代前进的音符,交响着时代的主旋律!
红孩在给我信件里,这样写道:“我喜欢她笔下的纯粹平等”——这或者就是红孩发愿研究铁凝散文的心理动机,也是红孩解读铁凝散文的一个主要的角度。我以为红孩解读铁凝散文的角度,是非常有价值的,首先肯定了铁凝散文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并且由此入手探讨铁凝的文学思想与社会理想,做出了有益的努力,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还是固执地认为:红孩通过铁凝散文个案研究,实质上是推动当代散文研究和散文理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走向更高的层次,走向复兴我国传统文明和复兴成就于原典时代发扬光大于宋明时代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为推进当代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振奋人心、净化灵魂和追求和谐富强的社会而努力!因此,红孩解读散文经典是卓有成效的工作,既是在解读与诠释中成就了自己的散文理论观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切实之举。
《长街短梦》是2008年出版的一本铁凝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多年来所写的散文和随笔。按内容分类成:“风中仙女”“山不在高”“长街短梦”“空中朋友”这四部分。“风中仙女”讲述了作者和她的亲人生活的一些故事;“山不在高”说的是她和文学界一些友人的友谊交往;而“长街短梦”则记述了作者对艺术的感悟;“空中朋友”回忆了作者在出国访问交流时的印象感受。
书中讲述的故事,大部分的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甚至还都是些细微的琐碎的日常生活。这些事情可能天天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也许我们没有正眼瞧过。可那些故事,经她娓娓道来和细致入微的讲述,竟让我们动心,难以忘怀。确实啊,“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她讲述了自己儿时的故事。“一千张糖纸”里的小姑娘积攒糖纸(表姑说一千张可以换一个电动狗)的天真纯洁,后来却得知那竟是骗局时的悲愤绝望。那种欺骗孩子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会让我们每个成年人悚然心惊,进而扪心自问。她还讲述了自己和小动物猫和小螃蟹的故事。那仿佛白色精灵的波斯猫伊咪,由于主人的关心,竟有几分通人气,甚至也能感知人世的冷暖,人的心情。她还讲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她父亲收集积攒各种擀面杖的爱好,在文革中钻研烤面包,以致成为能烤好多种高档面包的合格面包师的故事。都充满了生活的哲理,浓浓的人情亲情,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与陌生人交流”中写到作者13岁时经常到一个地方买早点,13岁的少女还有些青涩,看见卖早点的地方有一个炸油条的年轻姑娘,觉得她是那样的美。便看她的辫子的梳法,站立的姿态,擦汗的手势,自己学习模仿着,内心竟充满了愉快,觉得一个新生的自己正在诞生…。而当作者下了几年乡,回来发现那女人似乎不再美丽,边炸油条嘴里还边嚼着什么。又过了几年,还是在那个地方,还是那个人,可那女人头上的白帽子已经被油烟沤成灰色,目光涣散,不停地打着大而乏的哈欠。看见这样的变化,作者突然涌起想告诉她什么的念头:你是我曾经的崇拜。当作者鼓起勇气,说:“…那时候,我觉得你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竟使那女人重新焕发活力。当她再路过那里时,那女人却又是雪白的帽子,而头上新烫的小卷,从帽檐间散露出来,她又充满了生机活力。真是很平常的一个故事,很平常的人。可作者却让我们看到这样几层意思:少女成长的心路历程;女性从青年到中年,婚前后的心态变化,以及人世间那种带着感激的赞美所产生的力量。世间这样的故事很多,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可又有几个人能将它提炼出来,并挖掘出其中的深刻思想,深刻含义呢?可铁凝能。这就是铁凝,这就是铁凝不一样的审美能力。
她有一颗柔软的心,能透彻理解人生的苦难。在《醒来的独唱》和《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栖息》等文中可以看到,她在向你讲述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痛苦的内心、经历的苦难、人在矛盾中苦痛的挣扎时,是那么柔软,亲切关爱。那些显露出来的人性光彩,不经意间把你的心弦拨动,久久为之颤动,不能平复。这些都体现了铁凝的对人生的独特深刻理解和浓浓的人文情怀。
文集中体现出铁凝一贯的语言风格:柔婉而清新,质朴而流畅,没有任何雕凿做作,更没有什么华丽词藻的堆砌。几乎是一种纯粹的白描的手法。她的作品就像一座高楼,砌筑用的材料都是普普通通的砖瓦,找不到一块昂贵的石材,可整体看来却是那样壮观秀美,而细部也值得你细细品味流连。她娓娓道来, 似乎不紧不慢,冷冷静静,舒舒缓缓,从从容容,轻描淡写。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思想悄无声息进入你的心里。
文集中令人颇费琢磨的是“河之女”一文,初看时,感觉文中的风格和铁凝的其它散文风格有很大不同。文中描写了据马河上那似乎幻化为千姿百态女人体的满河滩石头。那种想法,那种狂野,让人觉得这是个男人的感觉,男人的视角,男人的梦幻。而不会是女性的想法。果然,文章后部分,“我”出现了。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画家(虽然也胡子拉碴)”。女作家铁凝以男人身份出现,让人觉得写法怪怪的,一直没有琢磨明白。后来在铁凝的另外一本著作:《铁凝日记·汉城的事》里,在“关于女人、炕、玉米地的一次谈话”一文中,才找到了答案。文章记述了韩国客人请其父亲---画家铁扬做客的情景。做客时,她父亲谈到了难以忘怀的“河里没规矩”的据马河,他父亲那时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画家”。原来这是一篇依托她父亲的感受回忆,以她父亲为角色而写的文章。这文章完全是为了弥补她父亲的遗憾---他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画面来表现这个久远而难以忘怀的梦幻场景。而文章最后部分,那据马河已成了旅游的地方。那曾经在画家眼里幻化成女人体的石头上现在搭着红衣绿伞,那旅游者随意抛扔着喝完的易拉罐砸在那石头上。也许这部分才是铁凝自己对今天的据马河的感叹和遗憾。这种写法是散文写法的创新?我看倒未必。在明知作者性别身份的文集里读起来,作者忽然进行了性别角色的转换,让人觉得突兀,别扭。
文集的名字叫《长街短梦》。何谓长街短梦?作者自有回答:“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个梦做得生意盎然。”是啊,愿作者以其敏锐的视角不错过观察人生的每一处细小的风景,更多一些生意盎然的梦吧。也许,今后铁凝对人生的体会会更深刻。因为,早先也许是她的成就吓住了男人,也许和她自己的选择有关,铁凝在她五十岁的时候才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人生另一种体味。也往往会使人对人生的许多看法产生影响或发生变化。铁凝会吗?会的,我相信。会,才是正常。
铁凝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与善意,用一双慧眼,于凝眸处发现生活中的一道道风景,并将其纷然诉诸笔端,而这些风景,呈现在她的散文中多是美好的,纯朴的,也是温暖和亲切感人的。在她的散文中,坦诚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俏皮取代了穿透与悲悯,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蕴含着蓬勃之美,体现了一种"美善惊人"的力量,而同时又时不时地能带给读者猝不及防的精彩与撞击。而红孩的赏析无疑是一种极佳的解读与品评,他的赏析文字常常发人思索,让人感觉言已尽而意无穷。
有幸读到铁凝女士的散文集《回到欢乐》,首先是被她语言的从容不迫与优美所打动,其次又被她生活态度的真诚与豁达所折服,更有她对于文学创作的感受和信念,最后竟使我欲罢不能,随成此文。
铁凝的散文读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清新和舒畅,文章里透射出来的人生哲理更是让人回味悠长。比如《告别伊咪》的最后一句话,“没有告别,怎能会有永远的记念?没有记念,人类的情感便空旷了大半”。这种递进式的逻辑推理,似乎在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密码。这不正闪耀着铁凝那哲人一样思维的光芒吗?再比如《温暖孤独旅程》的结尾,“一个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吗?这使我不断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她就是这样谦逊地从前辈那里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心智,滋养自己的灵魂,直至自己也逐渐成熟起来。又如在《草戒指》里,“草是可以代替真金的,真金实在代替不了草,精密天平可以称出一只真金戒指的份量,哪里又有能够称出草戒指份量的衡具呢?却原来延续女孩子丝丝真心的并不是黄金,而是草”。从一把草里能看出生命的灿烂与美好,这种独特的眼光和思维,谁看了能不叫好?
又比如《一个人的热闹》里,本来她是看到新风霞自己把茶壶打碎了,说了一句‘我得赔我自个儿一把’,就悟出一个“摔了茶壶是败兴的事,自个儿要赔自个儿茶壶却把这败兴掉转了一个方向;一个人的伤心两个人分担了--新风霞要赔新风霞,这么一来,新风霞就给自个儿创造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小热闹”,多奇妙。看到铁凝的《一件小事》,使我马上想到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鲁迅先生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的细小动作,折射出自己内心的‘小’来,而铁凝则通过自己小时候学打针的故事品味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境界,那就是“不张扬”,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能铁凝因了《一件小事》的缘故吧,她的作品清新、质朴,似乎也透射出一种不肆张扬的个性美,这更增添了她散文的细腻与生动,让读者小中见大,更深地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
有时候她甚至有些低调,比如《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栖息》,这是怎样的悟性哟,“我常想对纸上的梅洁发问:为什么你不绝望呢?当你穿着一条男人的不合身的大裆夹裤离别亲人去往异地的时候,当你除了这寒碜可笑的一身之外几乎再无它物可供丧失的时候,你心中是怎样的呢?梅洁的散文回答着我的提问。她详尽描述了家庭和亲人的苦难然而她没有怨恨;她曾经有过被人不平等相待的岁月但她依然自尊;她写艰难日子里的诸多艰难却并不凌乱琐碎,顾影自怜。相反她在这一切当中发现和挖掘出了隐忍、坚贞和同情心的力量,以及于困苦中对大自然的注视与眷恋,和由此所造就的开阔的心。她的笔致坦率而不轻佻;她的情感细腻而不絮烦。她逐渐地认清,即便身在痛苦中,她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够替她受苦或解除她的负荷,她唯一的机遇就在于她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于是她终于明白了这世界是怎样的博大,远比我们一己的苦难大得多。只要人类的精神之火不灭,这世界永远值得我们栖息,……真正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对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也不必继续追问生命对我们有何意义,却应认清自己无时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
铁凝的文学创作观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她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长篇小说》里说,“当我写作短篇小说时,我想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景象,当我写作中篇小说时,我想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故事;当我写作长篇小说时,我想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命运……长篇小说可以是100个人的生存历史,可以是一个人生命的流水,但长篇小说不是‘我要写多少字’。长篇小说不是语言的无意义集合,不是众多人物的上台下台,不是矛盾冲突,不是悬念或悬案。我以为,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品质,当是作家通过对他拥有的所有故事的熟透了的掂量,爆发出的直逼人心的那种思想的力量。”《写作的意义》又告诉读者,“写作是不容易的,作家通过自己讲述的故事,不仅要让读者感受他们熟知的种种气息,还须有本领引读者发现他们没有能力发现和表述的一切陌生的东西。作家的理想应如同出色的捷克画家科普卡常常告诫自己的那样:‘如果人们在去画展的路上能看到更好的树,我画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她的写作态度,这就是她对生活对读者的尊重和景仰。
对于写作方法和技巧她也独具匠心,在《艺术需要一点出奇不意》里说“出其不意不是哗众取宠,它包含了演员的修养和高层次的审美趣味。而哗众取宠却是一种先天不足。”在《关于真实》里“小说和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再真实的小说也抵不上生活的真实,再荒诞的小说也抵不上生活的荒诞……到底小说家追逐的是什么呢?是真得都有点儿假了,还是假的有点儿真了?我不知道……我的有些小说看上去对生活不大恭敬,那实在是因为我企望着生活更神圣。”多么朴实的技巧,它甚至让你怀疑这也算技巧?在《我尽我心》里,“当人们说日子的节奏变幻莫测、一日快似一日的时候,我们看见日子那永远不变的节奏了吗?……当人们厌倦了田园牧歌而向城市进军,或者携了城市的疲劳而向荒山孤漠乞讨时,我们明晰了我们的城市和乡村那千丝万缕、难分难解的血缘了吗?……在大地这面思想的明镜里,我汲取我的所需。于是我便更加相信:不能在智慧上繁衍智慧。”也许正是她这种超现实的思维和孜孜不倦的积累,方才开启了她心智的闸门。
她对艺术的见地是“艺术实在是能够让人疯狂的,艺术同时也抑制了人的疯狂。这便是艺术的双重魅力和它对于人类某种持续着的意义。”她在《无法逃避的好运》里告诉人们一个作家的责任是“当一个作家能够被称为作家的时候,当他准备把作品公之于社会,而不是只写给自己的时候,在他的情感,他的故事,他的梦,他对人类和世界的窥测和探究里,已经有了社会责任的成份。这责任带着一种与生俱来和文学艺术共生的意味,或隐或现地伴随他的创作过程……责任的确让人不安,歌德的话总是响在耳边;灵魂永远骚动着企盼安宁,肉体永远劳作着寻觅休息。无论文学从哪条路出发,似乎都能碰上这两句话。”她对作家为迎合世俗而作说道,“迎合并不是责任,迎合更像是一种懒惰,一种缺乏钻研和反省的懒惰。而这懒惰也是一种病态的激情,某些时候它的确有淹没真相的力量。”她对文学的观点是,“文学可能并不承担审判人类的义务,也不具备指点江山的威力,它却始终承载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它的魅力在于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重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的追问。”
语言的美丽可就太多了,稍举一些吧。比如:《小小的晚霞》里“原来一个单纯的回家的愿望也是可以使人心碎的”,哪一位读者读到它不会产生共鸣呢?特别是有过瓢泊经历的人。我常常为铁凝能把故事讲述的如此细腻生动感人而击掌叫好,我想大概她是善用比喻和勤于想向的缘故吧。比如还是在《告别伊咪》里,那年暑期,全家外出度假,把伊咪暂时养在母亲的同事家。当母亲企图把伊咪装进旅行袋时,伊咪宁死不屈地撒起泼来,并踢翻了它的饭盆以示抗议。数天之后,家人度假回来,母亲接回了伊咪,那位同事告诉母亲,伊咪在她家一连几天不吃不喝,而且拒绝同前来找它的女猫亲近。它的到来几乎招来了同事家附近所有的女猫,然而它孤傲地望着它们,就像在说,你们以为我的不吃不喝仅仅是缺少了你们吗?你们这些女猫呀,怎么可能理解一个真正男猫的心呢?”瞧,一个“宁死不屈地撒起泼来”,顿时使这只可爱的男猫生动起来。再把人的情感引到这只猫身上,一只极具个性的猫别跃然纸上。
再比如《三月的一个晚上在福州》里,“因了他的热诚我不能对他发火,因了他的热诚我又特别的冒火……一刹那我忘掉了自己,就若儿时在街上摔个跟头就彻底忘却了自己的目的……当人们离得最近的时候不是离得最远吗?当你想明晰你的心绪那最不明白的还是你自己……”,这真是诗一样的语言,诗人一样的思维。《城市的客厅》里有一段对话,是因为一个画家偷摘了街心花园里的鲜花被花工发现要罚款的事儿,
“按牌子办事。”老人说。
“又不是你家的花园。”画家说。
“你说是谁家的?”老人问。
“我说是大家的。”画家说。
“我说是你家的。”老人说。
“您可真有意思。”画家说。
“您才有意思。”老人说。
“您比我有意思。”
“我不如你有意思。”
……
她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更多的是人生的哲理和温情。也许我的只言片语可能会弯曲铁凝女士的作品,那是我的水平有限;也许我的理解和认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但是我的心是虔诚的。在铁凝的目心中世俗的幸福都对,但都不能打动她。直到有一天来自台湾的朋友,给了铁凝醍醐灌顶式的回答后,铁凝才真正的理解了“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当然铁凝的幸福不是世俗的幸福。
在铁凝与朋友坐定茶过三道后,铁凝向朋友问道“对于你来说,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铁凝的朋友微笑亲着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朋友说:“过去的事情来不及衡量是否幸福,将来的事情没必要揣测是不是幸福。所以,在你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幸福,就是用心享受面前的这杯好茶。让此刻愉快的感觉更醇厚,而面前与我谈新叙旧的你们就是我此刻的幸福之源。”其实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就是享受你眼前的生活,抓住了你的现在,真惜你拥有目前一切,就是一个的幸福时刻。铁凝也如此感叹道:“我们太喜欢等待,固持地相信等待是永远没有错的,美好的岁月(暗含最幸福的时候)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遗憾的被消耗掉了。”
这是因为我们曾错误的认为“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保鲜期的。”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读后铁凝的这篇散文,我能理解的就是:放下我们寄希望于末来的等待,真心珍惜我们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想歌唱就歌唱,想大笑就大笑,不去幻想,不去精心设计,用心去享受今夜的晚餐后,坐在电视或电脑前默默的与妻相互的守候。虽然我们的幸福很俗气,但是这俗气的幸福距我们最近。铁凝《珍重身上衣》,说及为赴约花重金买了件漂亮的衣服,因为太珍惜舍不得穿收进柜底,躲过水洗日晒却因搁置多年而过时。作者回味起初对它的喜欢,竟忍不住感叹以往那些快乐都成了落花流水。
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什么人,对方的一点一滴,一颦一笑都让我有无尽的话想要表达。但我总是怯于启齿,小心翼翼地把那无尽的心事静静地窝在心里,折叠得整整齐齐,幻想总有一天会勇敢地站在他面前,全部抖开。等啊等,最终,这些情愫就像一粒种子,种在晒不到太阳又缺乏雨露的泥土里,只能腐烂在密不透风的土壤中。
因为莫名的自尊让我们都太喜欢或者说是习惯了等,固执地相信等待永远没有错,美好的岁月就这样一日又一日被等待消耗掉。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那些美好的愿望,如果只是郑重地被供奉在期盼的桌面上,它只能在岁月里积满尘土。
当我们在此刻感受到心中的酸楚,就应该珍重眼前人,一如珍重昔日身上衣的幸福。
向往那份静谧和纯真!!!广漠的华北平原,给了铁凝敏锐细腻清新的艺术创造力,也给了铁凝阳光一般透亮的心地和永远向上的精神追求,所以,当铁凝执笔为文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投射进自己的心灵的光与影,采撷文字的花瓣营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那样的牵人心魂的绝美之境。——铁凝的散文有许多孙犁的艺术元素碎影,清浅的文字,流淌着无穷无尽的诗意,流淌着人性美,流淌着温暖。这也许是铁凝散文艺术生命奥秘之所在,也或许是铁凝散文在当下散文胜出的决定因素吧!
一个有时代使命感的作家,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也总是自觉地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铁凝的散文作品,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她所创作的域外题材的散文,看不见一丝的奴颜婢膝,看不见一毫的自卑心态,在她的笔下,有的是宽容和理解,有的是平等和对话,有的是真情和友谊,显示出一个中国作家应有的大气和谦和,显示出一个中国作家的广博胸怀和平等意识,这是非常可贵的!在铁凝的笔下,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朝气蓬勃,然而,又是那样的和谐安详。在铁凝的散文里,回荡着强烈的时代前进的音符,交响着时代的主旋律!
红孩在给我信件里,这样写道:“我喜欢她笔下的纯粹平等”——这或者就是红孩发愿研究铁凝散文的心理动机,也是红孩解读铁凝散文的一个主要的角度。我以为红孩解读铁凝散文的角度,是非常有价值的,首先肯定了铁凝散文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并且由此入手探讨铁凝的文学思想与社会理想,做出了有益的努力,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还是固执地认为:红孩通过铁凝散文个案研究,实质上是推动当代散文研究和散文理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走向更高的层次,走向复兴我国传统文明和复兴成就于原典时代发扬光大于宋明时代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为推进当代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振奋人心、净化灵魂和追求和谐富强的社会而努力!因此,红孩解读散文经典是卓有成效的工作,既是在解读与诠释中成就了自己的散文理论观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切实之举。
《长街短梦》是2008年出版的一本铁凝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多年来所写的散文和随笔。按内容分类成:“风中仙女”“山不在高”“长街短梦”“空中朋友”这四部分。“风中仙女”讲述了作者和她的亲人生活的一些故事;“山不在高”说的是她和文学界一些友人的友谊交往;而“长街短梦”则记述了作者对艺术的感悟;“空中朋友”回忆了作者在出国访问交流时的印象感受。
书中讲述的故事,大部分的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甚至还都是些细微的琐碎的日常生活。这些事情可能天天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也许我们没有正眼瞧过。可那些故事,经她娓娓道来和细致入微的讲述,竟让我们动心,难以忘怀。确实啊,“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她讲述了自己儿时的故事。“一千张糖纸”里的小姑娘积攒糖纸(表姑说一千张可以换一个电动狗)的天真纯洁,后来却得知那竟是骗局时的悲愤绝望。那种欺骗孩子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会让我们每个成年人悚然心惊,进而扪心自问。她还讲述了自己和小动物猫和小螃蟹的故事。那仿佛白色精灵的波斯猫伊咪,由于主人的关心,竟有几分通人气,甚至也能感知人世的冷暖,人的心情。她还讲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她父亲收集积攒各种擀面杖的爱好,在文革中钻研烤面包,以致成为能烤好多种高档面包的合格面包师的故事。都充满了生活的哲理,浓浓的人情亲情,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与陌生人交流”中写到作者13岁时经常到一个地方买早点,13岁的少女还有些青涩,看见卖早点的地方有一个炸油条的年轻姑娘,觉得她是那样的美。便看她的辫子的梳法,站立的姿态,擦汗的手势,自己学习模仿着,内心竟充满了愉快,觉得一个新生的自己正在诞生…。而当作者下了几年乡,回来发现那女人似乎不再美丽,边炸油条嘴里还边嚼着什么。又过了几年,还是在那个地方,还是那个人,可那女人头上的白帽子已经被油烟沤成灰色,目光涣散,不停地打着大而乏的哈欠。看见这样的变化,作者突然涌起想告诉她什么的念头:你是我曾经的崇拜。当作者鼓起勇气,说:“…那时候,我觉得你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竟使那女人重新焕发活力。当她再路过那里时,那女人却又是雪白的帽子,而头上新烫的小卷,从帽檐间散露出来,她又充满了生机活力。真是很平常的一个故事,很平常的人。可作者却让我们看到这样几层意思:少女成长的心路历程;女性从青年到中年,婚前后的心态变化,以及人世间那种带着感激的赞美所产生的力量。世间这样的故事很多,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可又有几个人能将它提炼出来,并挖掘出其中的深刻思想,深刻含义呢?可铁凝能。这就是铁凝,这就是铁凝不一样的审美能力。
她有一颗柔软的心,能透彻理解人生的苦难。在《醒来的独唱》和《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栖息》等文中可以看到,她在向你讲述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痛苦的内心、经历的苦难、人在矛盾中苦痛的挣扎时,是那么柔软,亲切关爱。那些显露出来的人性光彩,不经意间把你的心弦拨动,久久为之颤动,不能平复。这些都体现了铁凝的对人生的独特深刻理解和浓浓的人文情怀。
文集中体现出铁凝一贯的语言风格:柔婉而清新,质朴而流畅,没有任何雕凿做作,更没有什么华丽词藻的堆砌。几乎是一种纯粹的白描的手法。她的作品就像一座高楼,砌筑用的材料都是普普通通的砖瓦,找不到一块昂贵的石材,可整体看来却是那样壮观秀美,而细部也值得你细细品味流连。她娓娓道来, 似乎不紧不慢,冷冷静静,舒舒缓缓,从从容容,轻描淡写。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思想悄无声息进入你的心里。
文集中令人颇费琢磨的是“河之女”一文,初看时,感觉文中的风格和铁凝的其它散文风格有很大不同。文中描写了据马河上那似乎幻化为千姿百态女人体的满河滩石头。那种想法,那种狂野,让人觉得这是个男人的感觉,男人的视角,男人的梦幻。而不会是女性的想法。果然,文章后部分,“我”出现了。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画家(虽然也胡子拉碴)”。女作家铁凝以男人身份出现,让人觉得写法怪怪的,一直没有琢磨明白。后来在铁凝的另外一本著作:《铁凝日记·汉城的事》里,在“关于女人、炕、玉米地的一次谈话”一文中,才找到了答案。文章记述了韩国客人请其父亲---画家铁扬做客的情景。做客时,她父亲谈到了难以忘怀的“河里没规矩”的据马河,他父亲那时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画家”。原来这是一篇依托她父亲的感受回忆,以她父亲为角色而写的文章。这文章完全是为了弥补她父亲的遗憾---他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画面来表现这个久远而难以忘怀的梦幻场景。而文章最后部分,那据马河已成了旅游的地方。那曾经在画家眼里幻化成女人体的石头上现在搭着红衣绿伞,那旅游者随意抛扔着喝完的易拉罐砸在那石头上。也许这部分才是铁凝自己对今天的据马河的感叹和遗憾。这种写法是散文写法的创新?我看倒未必。在明知作者性别身份的文集里读起来,作者忽然进行了性别角色的转换,让人觉得突兀,别扭。
文集的名字叫《长街短梦》。何谓长街短梦?作者自有回答:“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个梦做得生意盎然。”是啊,愿作者以其敏锐的视角不错过观察人生的每一处细小的风景,更多一些生意盎然的梦吧。也许,今后铁凝对人生的体会会更深刻。因为,早先也许是她的成就吓住了男人,也许和她自己的选择有关,铁凝在她五十岁的时候才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人生另一种体味。也往往会使人对人生的许多看法产生影响或发生变化。铁凝会吗?会的,我相信。会,才是正常。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二月河和他的《佛像前的沉吟》
下一篇:读阎连科散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