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震撼人心的《志愿军》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26
时间: 2024-11-12 11:04:46
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高燃定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影片用 90 秒的时间,通过 13 个关键词,深刻诠释了志愿军精神,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触动灵魂的视觉盛宴。
70 多年前的铁原阻击战,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小时内,敌军向我军阵地倾泻 4500 吨炮弹,那是怎样的狂轰滥炸,仿佛要将大地都掀翻。然而,凛凛铁军并未被吓倒,他们施谋用智、灵活机动,凭借着出色勇敢、无畏牺牲的精神,创造了阻击机械化部队的奇迹。“我们每个人要像一颗钉子一样,狠狠地钉在自己的阵地上!”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是他们的誓言,也是他们行动的写照。他们用一声“是”,呐喊出一生“誓”,人在阵地在,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无疑是宏大而震撼的。我们可以想象,在那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两万五千名志愿军战士硬刚五万“联合国军”,那是怎样的惊心动魄。相信导演陈凯歌一定会为我们呈现出精彩绝伦的大场面,让我们在炮火的洗礼下,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但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有战争场面,文戏部分同样可圈可点。从台词中,我们能感觉到这场存亡之战的危机四伏,能体会到父辈的无奈和晚辈的担当。张子枫饰演的角色勇敢地进入战场,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战争中的成长与蜕变;朱一龙的一句“钢的牙口”更是燃爆全场,让人热血沸腾。
志愿军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它包含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和国际主义等丰富的内涵。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些精神的力量。志愿军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远离家乡,奔赴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他们的勇敢、无畏、忠诚和奉献,是我们永远的榜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和学习。
走进电影院,观看《志愿军:存亡之战》,向英雄致敬。让我们在感受战争大场面的同时,深刻体会志愿军精神的内涵,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的使命。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砥砺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电影《志愿军》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在光影的世界中重新塑造了那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它以宏大的叙事、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对历史的高度尊重,带领观众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热血激昂的时代。从电影的叙事结构来看,《志愿军》展现出了一种大开大阖的气魄。影片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视角或者线性的故事发展,而是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貌。它既展现了高层将领们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和艰难的决策过程,让观众看到了战争背后的智慧与谋略;又深入到普通士兵的生活与战斗中,通过他们的视角去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壮烈。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结构使得电影的内容丰富而饱满,让观众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人物塑造方面,《志愿军》堪称典范。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轨迹。从英勇无畏、指挥若定的军事将领,到那些怀着满腔热血奔赴战场的年轻战士,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比如那些初次踏上战场的新兵,他们眼中既有对战争的恐惧,又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残酷的战斗中,他们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从懵懂的青年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战士。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则以他们的沉稳、果敢和对战友的关爱,展现了军人的高尚品质。这些人物形象不是简单的符号或者刻板的英雄形象,而是有着真实情感和人性弱点的普通人,他们在战争中的选择和成长,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电影的视觉效果也是其一大亮点。《志愿军》通过精心打造的场景和逼真的特效,将观众带入了那个硝烟弥漫、战火连天的战场。从枪林弹雨的阵地战到惊心动魄的冲锋陷阵,从被战火摧毁的城市到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每一个场景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对战争场面的还原,无论是激烈的交火、爆炸的效果还是战士们的伤亡场景,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电影的服装、道具和化妆也都十分精致,从士兵的军装到武器装备,从人物的妆容到战场上的细节,都严格遵循了历史的真实,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震撼的历史场景。从主题的表达来看,《志愿军》深刻地挖掘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电影通过展现志愿军战士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场景,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些精神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让我们明白,在国家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而奋斗。同时,电影也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志愿军:存亡之战》以一骑绝尘的票房成绩成为国庆档最大赢家。
一张张票,代表的是观众对影片的高度认可。用周总理的话说,这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起初其实我蛮担心。 怕导演把劲儿使错了方向,把精力都放到战争戏份,把《志愿军》拍成了纯粹的“战争大片”。 只有面子,没有里子。 拍得像沃尔夫冈·彼德森的《从海底出击》,像雷德利·斯科特的《黑鹰坠落》。 拍战争片就只是拍战争,纯粹记录战争场面。
观众在这类作品中看到的只有死亡、残忍、绝望。可能会很对某些观众的口味,但对更多观众来说,从感官角度讲,这几近是赤裸裸的折磨。
《志愿军:存亡之战》不一样。
从片名就该看出的。它不是“朝鲜战争”、不是“抗美援朝”,而是“志愿军”。
换而言之,它所呈现的东西不止是战争,更是这场每个中国人都该知道的战争里,最可爱的人。
同样作为战争主题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不愿给到观众负面情绪。反之,它十分有劲,充满希望与爱。
《志愿军:存亡之战》
人常说,电影记录时代。
《志愿军:存亡之战》刚开场就给了我这种感受。
七八分钟的戏份,就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身上的劲儿。那股特别的气质,和如今的人们是不一样的。
比如儿子从西安到北京,坐了不知几个日夜的火车终于到家,做父亲的第一反应不是心疼宝贝儿子累不累,而是听他是一路睡过来的,浪费了在路上勘察作战地形的机会,气得罚他去面壁。这是思维方式的不一样。
儿子背着行李旅途奔波,到了家门口坐着,背仍能挺得那么直。父亲让他面壁,就直挺挺得站在那里大半天,后背的衣服都被汗浸湿了,看起来仍是那般刚硬。这是仪态举止的不一样。
还有张子枫扮演的妹妹,说话的语调总是那么洪亮、上扬,感受到哥哥的“冷淡”,心里不会藏着,会直白大方地问哥哥是不是不喜欢她。
他们的思维方式、神态表情、言行举止等等,我相信这一定是导演特意调教过的,从而才能让观众一眼看得出,独属那段岁月里,烙印在他们身上的时代风貌。
陈凯歌是温柔的,也是有洞见的。
角色举手投足间,就足以让观众看到五十年代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所有中国人身上的精气神。
刚刚迎来新中国成立的他们,永远是板正的、昂扬的。他们相信国家会越来越好,相信生活总是充满希望。
这是影片一开始就打动我的地方。 简短几场戏所透露出来的能量,是绵延的、温暖的。
这样充满希望的年代,却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让本该拥有美好生活的人们,未来再度彷徨。
换句话说,影片迅速进入主题的同时,也让此前的开场铺垫,有了更具体的意义。
这场仗为什么要打?因为老百姓通往光明未来的路,被人挡住了。
镜头一转,来到朝鲜战场。
导演没有一味堆砌大场面,而是在许多的细枝末节处,透过人物,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鼓舞与振奋的力量。
我们能看到,影片中对“家”元素的不吝刻画。
李家三代人对团圆的执念。又或者说,是所有中国人对团圆的执念。
哥哥和父亲上了战场,妹妹也不愿独留,“哥走了,爸走了,这还算什么家”。
家人在,家才在。
当战士们一边高唱着《河边对口曲》,一边喊着自己家乡冲锋时的那场戏,更是叫人触动极深。
“我家在苏北”、“甘肃临洮”、“河南焦作”、“四川宜宾的”“宁夏灵武”······
万里山河皆热血,神州遍地好儿郎。
他们舍弃自己的家,跨过鸭绿江来到这里,是为了让六万万同胞都有家。
影片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不止在战场。
除了对“家”的刻画让人动容之外,战士们对好日子的憧憬,同样让人看得酸楚。
一位小战士说,他从教导员带来的花里闻到了好日子的味道。多浪漫啊,他本来可能会成为一位诗人。更多战士说,等回家了,要盖房子、生孩子。
李家三口的愿望就更朴素了,等打胜仗回家,他们要好好在一起。
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是人类的本能。
有人想住大房子,有人想当大官,有人想赚大钱。
可当时的他们所盼望的生活,只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好好在一起,就够了。
原来这就是好日子吗?
一面是炮火连天的战争,一面是战士们的朴素愿望。 影片穿插呈现,对观众的冲击,不可谓不强。
《志愿军:存亡之战》有一句关键台词。在那句台词的出现之前,我一直是看客的身份。台词出现之后,影片照进现实,银幕外的所有人都成了电影的一员。
“我们回不来了 你们继续前进”。
在电影里,‘我们’指的是一营,他们打到弹尽人绝完成了防守任务,剩下的便交给别的志愿军战友。
勾连银幕内外,‘我们’其实不止是一营,而是指所有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青山处处埋忠骨,那些最可爱的人永远留在了那里,回不来了。
‘你们’则是银幕外的我们。在他们用血与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里生根发芽,过着他们想象不到的好日子,继续前进。
看看电影中那一个个志愿军。战损记录员杨三弟,从原本记录牺牲者番号姓名的记录者,成为一个端起钢枪的兵。会因为“保镖”一词生气的战士张孝恒,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掉了敌方两辆坦克。松骨峰上怕了的杨传玉,这一次没再恐惧。还有孙醒、吴本正、赵安南······以及那一个个我们叫不出名字的战士、孩子。
如果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他们可能会是很好的作家、医生,是谁的哥哥、父亲。
可是没有如果。
他们回不来了,能继续前进的只有我们。
让观众看到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并明白志愿军是为了什么牺牲。
那些曾经在课本上透过文字感受不到的东西,如今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通过光影真切传递到我们的眼睛里、脑海里、心里。
作为一部电影,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在当下这个少有人再抬头看星星的时代,《志愿军》三部曲的出现,像一部时光机。
让观众感受那个纯真年代人们身上旺盛的生命力,让观众看到这是百年之内发生在我们国家的故事。
不同于旁的战争片,多是残酷与绝望。
在《志愿军:存亡之战》里,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更多是力量和感动。
是振奋人心,是希望与爱。
看完电影后,一想到于我们而言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却是当年他们想都不敢想的美好未来,我的心里没来由也起了一股劲:
我们每个人都该把日子过得结结实实,过得有滋有味。
要让外国人一眼看到就知道,中国人过的是好日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