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华夏游记【三百四十五】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2

时间: 2025-10-01 14:32:18

郭进拴|华夏游记【三百四十五】


        文庙始建于元代,是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一座。进了太和元气坊,一派森严气象,孔子铜像肃然而立,背对一顷碧水,十亩青荷,任门前车马来去,市声起落。朱家花园有“滇南大观园”之誉,庭院华美自不必说,前厅外,有一戏台,隔着水池而望,感觉有些迷离,风生水起,尘埃落定之后,戏中的人与看戏的人,聚散离合,文事武功,都成了过眼云烟。


        据说这一方文运昌盛,都得力于水好。建水至今还有许多古井,水脉丰美,绵延不绝。大概水质优良,利于智力发育,因为所以,科学道理。梨园街西头的溥博泉,俗称大板井,“水味之美,贯甲全滇”,早晚仍有卖水的三轮车拉往城中出售。城里各处,仍有一些供应开水的地点。同去的女友是喝自来水长大的,感慨之余,忽然良心发现,自觉地提了水壶,站在“供应开水”的门内,主动要为人民服务。在她温存的凝望中,仿佛时光倒流,定格于一张晚清民初的旧照,照片中的女子与我有前生今世的约定,在二十一世纪久别重逢。
因为水好,饮食就好,小吃佳味,难以尽数。米线细滑,草芽鲜嫩,烧豆腐也是一流。在孔庙附近的一个巷口,有卖小吃的店铺,其中一样,叫做“豆浆糯米”,用豆浆与糯米饭同煮,别具独到之美,作早点极好。

        离开建水后,仍然想念不已,遍寻昆明城中而不得,只好揣摩“豆浆糯米”的配方,亲自下厨忙活一番,无奈口感相差甚远,遂告研制失败。以前孔子在齐国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其中境况,于我心有戚戚焉。
        这里的红墙古城,青石小巷,宅院老屋给我们诉说着远古的故事。中原文化在这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建水就占了一半。

         这些数字让我们今天的人听起来也瞠目结舌、敬重万分。我耳边仿佛听到了古老书院朗朗的读书声,眼前呈现出6佾礼议的宏大场面。那种韵味是古老的,深切的,温馨的,熟悉的。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重新体验这座古城的韵味,感受我们华夏文明的深厚和源源流长……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华夏游记【三百四十四】

下一篇:郭进拴|华夏游记【三百四十六】





相关内容

风景这边独好

4月最后一天,是“奔流”文学…

2024-05-11
风景这边独好
奔流•散文 | 李密:八月桃熟来我家(外一篇)

初中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

2023-09-15
奔流•散文 | 李密:八月桃熟来我家(外一篇)
风雪夜归人

岁月的犁铧在沧桑的大地上耕耘…

2023-09-12
风雪夜归人
秋色无穷好

阳光里还有着夏天的意犹未尽,…

2023-09-08
秋色无穷好
郭进拴|蚕乡习俗

​千百年来,紧随农耕文明相伴…

2023-09-07
郭进拴|蚕乡习俗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