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五百七十四】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23
时间: 2025-10-01 14:43:42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五百七十四】
白马寺以其宏伟的建筑,幽静的环境及久远的历史,长期以来即是人们游览观赏的胜地,曾留下众多的诗歌,抒写他们的观感,也记录了白马寺的沧桑年轮。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欣相送至白马寺宿》一诗中就曾对白马寺夏夜的幽静做过极为生动、细微地描写:
月明见古寺,
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
夏夜如凉秋。
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刹座北面南,故有“祖庭十古”之说: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塔——齐云塔(注:齐云塔建于金代大定15年,即公元1175年);中国第一次西天取经——永平求法;最早来华传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最早传入中国的梵文佛经——贝叶经;中国第一译经道场——白马寺清凉台,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第一座传戒道场——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出家的和尚——朱士行。此“祖庭十古”保证了洛阳白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第一,而且永远炳彪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穿翠竹幽径,登古朴石级,可达清凉台之上。雄伟壮观的清凉台乃白马寺“六景”之首,阔大的“汉砖”给这座高6米、周回160余米的古遗迹,更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古老色彩。世界佛教源于印度,中国佛教传于洛阳。正像佛门弟子一向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那样,不少游人则把白马寺内清凉台称作中国佛教的“产床”和“摇蓝”。
相传永平八年(公元65年),汉明帝刘庄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10多人赴西域拜取佛法,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巧遇印度高僧攝摩腾、竺法兰,并得到了佛经和释迦佛像。受汉使邀请,腾、兰二高僧与蔡、秦等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敕令于当时的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修建僧院,为铭记白马之功,遂命名为白马寺。
印度二高僧住在清凉台上,译出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中、印二支古文化于白马寺交汇,法轮初转,金光流照;皇权、神权二大封建权力于清凉台融合,州郡起庙,五岳树塔!汉魏之后,梵法日盛。茫茫尘世,芸芸众生,虽然现实之船时时触礁搁浅,但甘心情愿泛舟佛海,向往来世!
“花间歌白雪,枕上看青山。”清凉台上重楼飞檐,廊庑相属,古柏森森,白莲朵朵。金桂二株,四季不调,华枝旁布,其状若伞。
台上台下,殿里殿外,饱经历史风雨的古碑刻,会把几百年、上千年前的古老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今日的游人。宋代著名文人苏易简碑,书文华美,僧人景遵书碑,字体“绝类(集王羲之字)圣教序”,元代赵孟俯书碑,潇洒劲秀,明代王铮诗碑,豪放飘逸,清代如绣和尚书碑,柔美流利,皆独具功夫,十分耐看,可谓之“书法五佳”。
白马寺自建寺一千九百多年来,几经风雨,几度兴衰。今日,寺院面貌焕然一新,僧迦们自觉奉行戒律,上下和敬,学修并重,海从乐道,蔚成风气。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五百七十三】
下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五百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