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和他的《我就是我母亲》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331
时间: 2023-09-21 14:36:26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等九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黄花绣》等五十余种。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
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我和刘庆邦先生相识于1986年4月河南日报社与临汝县文联联合举办的汝河笔会上,我当时是会议的组织者和工作人员,他是新密矿务局的参会代表,我们在临汝县招待所相处半月有余,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后来,他调北京工作,我在鲁迅文学院读书期间还专门登门拜访过这位河南老乡。他的《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黄花绣》等作品我曾反复阅读,留下很深印象。
2016年在郑州举办的河南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培训班上,他又应邀回来讲课,我们久别重逢,同桌共进午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最近,我有幸收到了刘庆邦先生亲笔签名的《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母亲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和母亲重病辞世前最后的日子,我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
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我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对我很是信任,在生病变成一个弱者后,甚至对我有些依赖,愿意让我始终守着她。少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对我有养育之恩。同时我还认为,母亲是我的老师。她不仅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是我一生的老师,还是我一生最好的老师。在我受到的教育总量中,母亲对我的教育所占的分量最重。若有人问我信仰什么,我会说首先信仰我母亲。有人说我们没有宗教,我说不,宗教是有的,我的宗教就是我母亲。
母亲老了,生病了,我责无旁贷,当然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我意识到了,能够在母亲病床前尽孝心,这是我报答母亲最后的机会,我万万不可错过这个机会,以免将来后悔。每天在照顾母亲饮食起居、吃药打针之余,我都会记一点儿日记。记日记的初衷,是为了记录母亲的治疗情况和病情变化细节,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陪护母亲。母亲跟我聊天,会讲到一些过去的事情。我听了觉得挺有意思,也记了下来。
给我讲故事的还有大姐、二姐和妹妹,她们所在的村庄不同,每个村庄都有不少故事。她们给我讲的都是眼下正发生的故事。目前的农村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变化即故事,变化使得新故事层出不穷,丰富多彩。作为一个写作者,记下她们所讲的故事时难免心存私心,把有些故事当成了写作素材。我以为这些素材以后或许用得上,或许可以写成小说。
也就是说,在记日记的时候,我还没有想到直接把日记拿出来发表。我们都知道,日记有私秘性,也有随意性,天上地下,云里雾里,张三李四,家长里短,记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母亲走了,我就把日记放下了。
十几年过去,偶尔有一天,我在整理存放手稿和日记本的柜子时,把记有陪护母亲日记的日记本看了看,不料一看就引起很多回忆,就感动不已,有些放不下。我想,我这些日记说不定可以发表。于是,我用稿纸把日记从日记本上抄录下来,一边抄录,一边作些文字上的整理。
我陪护母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母亲发病住院治疗,第二阶段是母亲临终前最后的日子。在整理日记时,我把日记按不同阶段分为上部和下部。考虑到篇幅较长,我把上部和下部分别给了《十月》和《北京文学》。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心存感激的是,这两家文学杂志都把日记作为重点作品予以发表。
也许正是由于事先并没有想着发表,日记才写得自由,率真,无拘无束,并且跳跃,简洁,内容丰富。日记发表后,有评论认为“有明显的文本开拓”。“它既没有被日记规范,也没有被母亲养病局限。时间在当下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空间在病房与家乡之间轻松转换。文本因此具备一种无所不能的包容性,一种复杂多变的开放性。”还有朋友认为,这部作品是新时代的“世说新语”。这些评论我都视为对我的鼓励。
是的,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来自母亲,母亲是我们生命的载体,是我们永久的无边无际的港湾。
一个新的生命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母亲承受了怀孕的艰难,分娩的阵痛,只因她是母亲,无怨无悔。
这是作为母性最原始最伟大的人格体现。她们承担着繁衍后代的巨大重任,推动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
一个母亲不但要承受生育的苦痛,还要担负养育后代的艰辛。我们每一个人,从科学家、名人到凡夫俗子,那一个不是在母爱深深下成长。我们的每一个起步,每一此奔跑,每一点进步都渗透着母亲的泪和血汗。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这都是母亲慈爱的写照。母亲的嘱托和牵挂伴随我们长夜苦读,伴随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创造了多少的业绩,在母亲的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和母亲的博爱相提并论。
母亲是山麓、是源泉,我们儿女则是从山麓的怀中流淌出的大江长河!
母亲是深海,我们儿女则是雀跃在深海中的朵朵浪花! 母亲是大地,我们儿女则是赖以生存的小树和草芽!
母亲是高远深隧的天幕,我们儿女则是天幕呵护下的星星和五彩的霞! 母亲是不朽的太阳,给了我们所有温暖的阳光! 母亲是长鞭,教会我们识别是非丑恶!
母亲是一切,是母亲给了我们一切!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一切。因此,我们都应感恩母亲,感恩母爱。
孔子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故事,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孔子对母亲颜氏的感激。孔子母亲颜氏,30岁出头就白了鬓发,为了孔子上学日夜操劳。尽管家境贫寒,孔母非常重视对孔子的教育。母亲颜氏教孔子识字,7岁时将他送到晏平仲的私塾学习,后来又将他送到外祖父颜襄那里,随外祖父学习多年。
在母恩浩荡的关怀下,造就了一代圣人。孔子24岁时,母亲与世长辞。孔子十分伤感,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后,服丧三年,时时感念母恩,不胜悲哀。假如没有孔子母亲颜氏辛勤为儿子操劳,就不会有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就不会给我们后人留下这么丰厚的文化遗产。
如果我们能有所成就,那是因为有深深的母爱相携,如果我们能平安幸福的生活,那就是母亲的期望。一个母亲为儿女付出所有,不图任何回报。
也许,我们将来会在商场厮杀;也许,我们将来会在职场上拼搏;无论在那,母亲纤长的丝始终牵挂着我们。无论我们走了多远,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爱的心房,母爱的眼帘。
我们的母亲,为我们操劳一生,有的已经白发苍苍,有的病痛缠身,有的身躯佝偻步履蹒跚。而我们平时都是一直在为自己的事情忙碌,老说没有时间,“三八”妇女节是属于妇女的节日,也是属于我们母亲的节日。
作家刘庆邦一直以来凭借小说创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刘庆邦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该书既是刘庆邦作为儿子陪护母亲走过最后岁月的记录,也是他作为作家对于生命与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2003年,刘庆邦的母亲张明兰因病去世,在此之前病重期间,刘庆邦陪伴守护在母亲身边一百多个日夜,并坚持每天记日记,将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记录了下来。刘庆邦表示,日记本来是很有私密性的,起初没想过拿出来发表,但是在时隔几年之后,有一天他将这些日记翻出来看,直看得自己眼睛湿润,于是誊抄在稿纸上,整理出了四万多字的文稿。刘庆邦是河南籍作家,去年他在参加河南文艺出版社组织的河南籍在京作家聚会时,与编辑陈静谈起了手上正在整理的这部日记。陈静当即表达希望将日记出版,于是刘庆邦又将日记下半部分整理出四万字,最终成了这本《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
这本陪护日记包括四个内容:一是记录母亲每天的病情变化;二是在陪护中母亲经常和刘庆邦聊天,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刘庆邦觉得非常有意思,就记下来了。三是陪护期间刘庆邦的大姐、二姐、弟弟也常来病房,他们之间有许多交流,尤其是大姐、二姐住在农村,农村变化非常大,她们讲的故事也被刘庆邦记了下来。四是刘庆邦在这一期间对社会现象、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思考。所以这本书不限于母亲的病情,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病情记录,而是通过母亲及姐妹的回忆与讲述,将中原大地一角的沧桑变迁、世道人心、风俗人情,在当下与过往的岁月中凸显,堪称一部当代的“世说新语”。
刘庆邦曾在一篇创作谈中讲道:“母亲不仅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是我一生的老师,还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老师……若有人问我信仰什么,我会说首先信仰我母亲。有人说我们没有宗教,我说不,宗教是有的,我的宗教就是我母亲。”他谈到孝文化时表示:“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之一。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有我们中国孝文化这么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孝文化绝对不是过时的文化。”
至于为什么选用“我就是我母亲”作为书名,刘庆邦透露:“书名在出版前曾起了好多个,后来我无意中说了一句‘我就是我母亲’,朋友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书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长得很像我母亲,我不但继承了母亲的容貌,我也想继承她的精神,所以,我觉得,我就是我母亲。”
这部日记体散文分为上下部,上部写母亲患病住院治疗的日子,下部写母亲病重辞世的最后日子;书后附录刘庆邦的《后事》,与非虚构的散文彼此呼应,构成完整一体,在阅读上形成互补。在母亲病重期间,作家本人一直陪伴守护在母亲身边,一百多个日夜,点点滴滴的记录,成就了这本不同寻常的日记。这是属于作家的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
该书以白描简约的手法,冷峻隐忍的笔调,写出了陪护母亲日子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仅视角独特,思想敏锐,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作家写作的深度和力度,而且在文本上有开拓与创新:时间在现实与过去之间闪回,空间在病房与乡村之间转换,讲述人时而出现,时而隐身,而作家的视角穿越其中,使得作家的写作具备了一种似乎无所不能的包容性,一种复杂多变的开放性。
刘庆邦是从河南煤矿走出去的著名作家,他母亲是豫北农村一位平凡的母亲。当得知辛苦操劳一生的母亲病倒入院,身为作家的儿子从京城赶赴母亲病床前守护,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密码。在看似平实质朴、波澜不惊的文字下,却涌动着作家丰沛的情感波涛。通过母亲及姐妹的回忆与讲述,中原大地一角的沧桑变迁、世道人心、风俗人情,在当下与过往的岁月中凸显,堪称一部当代的“世说新语”。同时,在作家笔下,一位散发着女性光辉的中国母亲形象,细雨润物般打动人心。
这是一部感恩集,感恩一位平凡而坚韧的中国农村母亲;这也是一部守望集,一位大地之子对亲情、乡情、世情的回眸,从而成就了一次对母亲哭吐精诚的情感宣泄。
该书由五次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设计师刘运来设计,形式的考究呼应了内容的情感起伏,书中配有作者的日记手迹及彩色插图二十幅,四色印制,使得图书的形式本身也具备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读完刘庆邦先生的《我就是我母亲》,感动得我泪流满面,彻夜难眠。从庆邦先生的母亲,我又想到了我那多灾多难的母亲。我深深感到:母爱是心甘情愿,母爱是恩慈,母爱是永无止息。 母亲无私的爱值得我们的尊重,母亲的宽容需要我们的尊重,母亲为了我们辛苦劳作,所有逝去的青春年华,应当赢得我们的尊重! 请打开双臂,拥抱我们的母亲吧!告诉她,我们懂得她的爱,懂得他的付出,同样要告诉她的是我们无限的感激和敬意。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完整的是我们深深的爱。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母亲,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母亲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给我们所经历的坎坷。
我不会忘记不久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到平顶山老城逛街,一个也就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前面跑了过来。因为已经是冬天,羽绒服把小男孩撑得圆嘟嘟的,像个小皮球滚动了过来。他问我到湛河公园坐哪趟车,我告诉他就在那边坐1路车。他高兴地又跑了回去。我就继续往前走。我们都走得挺远的了,听见小男孩在后面“爷爷!爷爷!”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里等他,看着他一脑门子热汗珠儿地跑到我的面前,我问他有事吗,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忘了跟你说声谢谢了。妈妈问我说谢谢了吗?我说忘了,妈妈让我追你。”我不会忘记那个孩子和那位母亲,他们让我永远不要忘记学会感谢,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记了感恩。
母亲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母亲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母亲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母亲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母亲。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母亲。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母亲。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母亲。
当我们远在他乡,常常牵挂着我们的,还是母亲。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母亲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母亲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母亲为自己操心。当母亲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母亲。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面,都会慰藉母亲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母亲,并不难做到。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伟大的母亲,才是永远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
感恩我们伟大的母亲,希望全天下的母亲一切安好!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李洱和他的《应物兄》
下一篇:读周大新《洛城花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