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遥故居的思考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373
时间: 2023-09-23 15:46:25
前些天,我们从内蒙古回来,在陕北的延川县住了一晚。
我在微信中查到,这个只有17万人口的小县,居然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路遥文化产业园。
路遥文化产业园区位于大禹街道办郭家沟村,距县城5公里、高速出口处1公里,是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先生生活、成长、学习,也是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的取材地。2013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组建成立路遥产业园区开发公司,隶属延川文旅集团,2017年底被批准为国家3A级景区,2018年5月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园区总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是延川县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根据园区的整体规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路遥故居。主要由山花绽放、缅怀路遥、辉煌人生、路遥书屋、《平凡的世界》《人生》连环画展厅、放映室、研讨交流室、阅览室及“双水村”小学和大队部组成。二是中国文学殿堂。主要功能为:餐饮酒店、剧场、影院、展览纪念、学术研讨及交流、文学文艺活动、游客服务、办公会议文化休闲广场及配套设施等。三是再现“双水村”。主要建设内容有:创作基地、场景再现、山花生态书苑、基础设施、休闲文化运动步道、河道治理及水景观、“双水村”整体外环境氛围的营造。
这里简朴的窑洞,记载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心路历程,郭家沟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故乡。
走进路遥故居,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气息,我们也感到了历史的沧桑……看见高速路口山坡上的路遥故居广告牌,出了高速收费站后,我毫不犹疑地驶向故居。其实,故居就在广告牌左手边的山沟当头处,我们出高速左转行不到500米,再左转穿过高速路就到了。
路遥故居在沟口的崖畔平台上,实在是简陋之极。故居由两处房子组成。一处是纪念的,有7孔窑,是陈列路遥作品、播放路遥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室及追思路遥的名人题词陈列室。纪念室还没有完全陈列好,除了路遥的主要文学作品收集较全外,其它的室内都还空置着。据工作人员介绍,路遥故居去年6月才修缮打造出来,许多事项还在进行中。一处是有一个简易的门楼围成的院子,有两孔窑,这是路遥居住的地方。窑内比较破旧,没有多少装饰,衣被也是陈旧的,反映出当时生活的拮据。窑洞墙上有两幅照片,一张是路遥母亲的,一张是路遥中学生时代的,应该都是现在才挂上的。纪念室外的槐树婆娑,栽种的向日葵花靥可人;居住小院内,一扇石磨,也许就是路遥家的重要生活资料。
这里其实是路遥伯父的家,也是路遥自7岁时,从清涧父母家过继给伯父的路遥真正的家。无论是父母家,还是伯父家,路遥儿时的生活是备受艰辛的,少年时期,他也是延川县最穷的中学生之一,在他的《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小说里,都有过深刻地描述,也让读者看到了他的影子,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就是这个家,在路遥走上工作岗位和养父母去世后,也衰败下来。早在2010年,延川县曾对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但2013年的一场大雨,给故居带来了巨大创伤,两孔窑洞被雨水泡透,岌岌可危。2014年,延川县又投资近200万进行修缮和扩建。现在的故居,倒也清爽整洁了。
路遥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改编为广播剧和电影,路遥成了当时的文学明星,1988年,路遥完成了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在作品还未完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打破常规就开始连播《平凡的世界》,1991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此后开始写作后来出版的《早晨从中午开始》,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正是这贫穷的土地和土地上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已经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故乡是路遥文学飞翔的出发地。早在新时期之初,陕西青年作家路遥就在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借主人公马建强的心声,表达自己对苦难的深刻理解。
路遥是陕北农民的儿子。1949年12月2日,他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叫王家堡的小山村里。那年是中国农历的牛年,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取名叫“卫”的“小牛犊”,后来竟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
1957年,父母因为家境异常贫困,无法供“卫”上小学,把他过继到延川县的伯父那里。苦难让“卫”过早地懂事,并拥有超乎寻常的自控力。就这样,“卫”成为小学生“王卫国”。他的伯父也是个农民,只能勉强供他上完高小。但是,王卫国在全县1000多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延川中学。整个初中三年,是王卫国人生最困苦、最难熬的一段经历。他基本是靠同学们的接济,才读完中学的。
饥饿和苦难,不但没有打倒正拔节成长的少年王卫国,反而更激发他超越苦难的人生志向。他经常出入于县城书店和文化馆阅览室,在饥不择食的阅读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有一天,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消息后,竟兴奋得彻夜难眠,于是站在县中学空旷的大院里,遥望夜空中如织的繁星,寻找着加加林乘坐的飞船。他后来在创作中篇小说《人生》时,给主人公起名时首先想到的是“高加林”三个字。
童年与少年时代苦难的人生经历,成为路遥一生都难以排遣的生命记忆。后来,这段苦难的经历在路遥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中得到了真实而生动的再现。
路遥这位陕北农民的儿子,在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时,就深深地懂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他由此生发出许多至理名言,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有白享的福,没有白受的苦;人可以亏人,土地不可以亏人”,“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永远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这些具有农民哲思的人生箴言,既是路遥这位有深刻土地情结作家的人生体悟与真实表露,也是他长期思考人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陕北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也成为路遥一生书写的主题。
“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这是路遥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对故乡陕北的文学叙述。
1980年代初,正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人都有自己美好的人生梦想。路遥这位在大转型期由中国基层农村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千千万万普通人奋斗的故事中捕捉到了文学的灵感,敏锐地把握到了社会大转型时期的文化诗意,并深刻感受到它所赋予的史诗性的品格。
路遥决定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等人的奋斗串联起中国社会1975年初到1985年十年间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书写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奋斗、情感乃至梦想,讲好普通奋斗者的人生故事。是的,路遥熟悉这个时代的特征与气质,他有信心驾驭这个题材,用手中的笔绘制理想的史诗性画卷。
路遥后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专门对为何要把这部长篇小说的时间节点设计在“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作了回答:“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期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又环环相扣,互为因果,这部企图用某种程度的编年史方式结构的作品不可能回避它们。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或者说条件)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当然,陕西当代作家都有深厚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柳青是路遥的“文学教父”,《创业史》也是他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早在延安大学上学时,他就特别喜欢柳青的《创业史》与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前,路遥已经研读过7遍《创业史》,应该说路遥深谙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精髓。
《平凡的世界》的正式创作时间也是3年。1985年秋到1986年初夏,路遥完成了第一部;1986年夏到1987年夏,完成了第二部;1987年秋到1988年初夏,完成了第三部。期间,路遥对每部书的创作均是两稿,手写一遍,再誊改一遍。
然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发表过程非常艰难,几乎是“一波三折”,一开场就带有了悲剧性的基调。究其核心原因,就是中国文坛的风向发生变化了,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已经成为被文学评论界指责为“过于陈旧”的创作方法。
有研究者认为路遥当年固守现实主义阵地,是由于不懂得现代主义文学,其实这个判断是简单的、幼稚的。路遥早在构思《平凡的世界》时,就注意到现代主义创作方法问题。他还反复阅读了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与《霍乱时期的爱情》,并认真比较了这两部小说的创作风格。路遥也曾在短篇小说《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中篇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等一些作品中,娴熟地运用过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技法。
想通了这些问题之后,路遥的心是坦然的,也是自信的。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他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定地固守传统。这样,在整个文坛都“反传统”的时候,路遥却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路遥当年才30多岁,就拥有这样深邃的历史理性,拥有同时代许多作家所不具有的清醒、冷静与深刻。
路遥最在乎的是读者。在《平凡的世界》创作遇到困难之时,他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
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中,路遥注定要在身体上和精神上承受更多压力,注定要伤筋动骨,他也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真诚和难以置信的生命能量。就在路遥创作完成第二部的时候,他健壮如牛的身体出了问题。他后来回忆说:“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身体软弱得像一摊泥。最痛苦的是吸进一口气就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会睡着了。”他甚至想到过放弃、想到过死亡,但是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在简单的保守治疗后又开始第三部的创作。
整整6年,路遥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以惊人的毅力为世人铸造了皇皇巨著《平凡的世界》。1988年5月25日,路遥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终于为《平凡的世界》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他从书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向窗外扔了出去。此刻的路遥已经泪流满面,他再一次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诞生,与作家的才、胆、识、力分不开。倘若路遥没有深邃的历史理性、迎风而立的勇气与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三部、六卷、一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
1988年12月31日,路遥在给《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蔡葵先生的通信中,再次明确地宣誓了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作品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路遥当年敢于背对文坛、逆风而战,敢于接受历史眼光的审视,并交出了一份令时代信服的答卷。他也以最诚实的劳动,诠释了“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人生真谛。
在距延川有55公里的国道210边的清涧县王家堡村,也有一个路遥故居,这是路遥的出生地,也是父母的居住地。我们路过这里,顺便也看了一下。公路右边是新建的路遥纪念馆,刚完工,还没有对外开放。左边石砌的崖畔上就是故居。故居有用黄土夯的围墙,一个小木门,门上有锁,不能进去参观,只能透过门缝看一下。有4孔窑,倒还整齐,院子也是用水泥铺的,院内的枣树,挂了很多枣,青的,还没有成熟。看来这个故居也是刚刚修缮过的。
两处故居都是才修缮完毕的。看来两个县都发现了路遥的名人价值,都要好好地利用一番。但问题是,其故居真有那么大的价值吗?
对于名人故居,我个人认为,是不是都要进行保护,主要还是看其建筑有无特点,有无人文价值。说直白点,就是建筑物的时间长不长,它的特色鲜不鲜明,有没有独特处;故居的主人是否长期居住;再有,在乡村,所处的村落是否是传统村落,人文资源丰富。如果以这几点来看路遥故居,显然都不符合。这样一来,路遥的两处故居的保护,其必要性就值得商榷了。其实,重视名人价值,不仅仅在其故居的保护上,更在其思想、行为、所从事的事业,对社会的影响、贡献。路遥的名人价值,体现在他以黄土高原作为背景,所创作的系列文学作品中。其故居,因为时代的局限,而简陋,而贫寒,反过来又促成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仅此而已。故居的保护,实在与路遥名人价值的影响无涉。后人到故居来缅怀,真还不如读他的文学作品,更能深入他的内心,深入他描绘的当代社会。我还真担心有多少游客会来,即便是路遥的粉丝。事实上,延川的这个故居,到我们来之前,好像还没有多少游客来过,就是留言簿上,也是我们第一个留言。清涧的故居,大白天的,也是铁将军锁门,将游客拒之门外。
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了同样是陕北人,同样是伟大的作家,对路遥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柳青。柳青出生于吴堡县的寺沟村,曾经在佳县、米脂、绥德等县读书。作为文学家的他,其代表作《创业史》,反映的是关中大地的事,是他在西安长安县挂职,落户皇甫村后写出的。这部作品,写作的地方,却是他的老家——陕北。现在,柳青的故居,只有吴堡县的寺沟村,而生活了14年的长安皇甫村,却没有故居,只在县城有纪念馆。而吴堡的故居,知道的人并不多,有网友爆料保护得也不是很好。要说柳青的文学地位,恐怕不比路遥低,但他的故居却因为游客少,保护成本大,而显得颓败。
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山村,最鼎盛时也只有13户农家,60口人丁;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院落,当年没有围墙,也没有“门楼”,有的只是垴畔上疯长的葛针和硷坡下细如羊肠的小径。
这几孔窑洞的住户早被抛弃,院子变成了山坡,土炕上长满了黄蒿。这个人名叫路遥,因了他,这个小山村名载史册,大放光彩。
路遥将一生献给了文学创作事业,他与他的作品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召唤、一代人的向往和心灵慰藉。他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精神创作,是一种对宗教般虔诚的精神崇拜,是一种困苦岁月里人格魅力融汇与包罗的感召和升华。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是老作家柳青的一段话,路遥在写《人生》时,放到了小说的开头。
我们即将上车离开,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这里的小院,碾盘,石凳,农具,生活用具……青绿的环境,深深地吸引着我,还有路遥的事迹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回放。在一个物质喧嚣的时代,路遥给予这个世界的,不仅是文学巨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只有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不被世人遗忘的成绩。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