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龙泉寺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355
时间: 2023-11-06 15:00:24
2017年10月4日上午,我与我们当年临汝县文化站一起转干的老兄周春有、侯复兴、史建政、冯武杰、程相斌以及我的爱人赵新节、春有嫂、复兴嫂、武杰嫂一行十一人冒着绵绵秋雨相约游览了龙泉寺,了却了一桩久萦于怀的夙愿。
龙泉寺前的龙泉湖湖面像隔了层模糊的水气,湖中雕刻的两条石龙引入注目。氤氲弥漫的湿度紧紧粘在浅滩的水草上。水草在逼仄的湾沟里任凭湖水推动。圆圆的水纹延伸开来,“叮咚”,水珠在水草尖上下落,草野蹦跳起来,水珠特有的清脆响声,迷恋着耳廓久久不肯散去,响起朦胧的回声,“叮咚”,“叮咚”,“叮咚”……没有落雷般的轰鸣,只有轻快的跳动的节奏。龙泉湖湖面平静而美丽。雨中的龙泉湖更美丽,空气泛着甜润的味道,平静的湖面笼罩这一层薄薄的水汽,犹如柔顺的面纱,笼罩着这龙泉寺的美貌容颜。
龙泉湖的水真蓝啊!真绿啊!龙泉湖水真蓝啊,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了,蓝宝石的颜色太深了,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写她。龙泉湖水像新泡的绿茶一样清嫩可爱,绿的发出令人欢快的光,微风一吹,荡起轻轻涟漪。湖面上的浮萍像绿宝石雕成的珍品,玲珑剔透,翠绿欲滴。恰似一幅碧绿的天鹅绒风刮起来,湖面掠起层层细细的波纹。迎面扑来凉爽的风,沁人心脾。把树上的几片枯叶刮了下来,飘入了湖中,这几片叶子带来了我对她的真情,然而又是一阵风,将那几片飘在湖面上的叶子,吹到了湖边的石头上。是啊,湖水是如此的纯洁,清新,她只能辉映那兰色的天,圣洁的云,又怎么会去容纳这几片干枯的叶子呢?
此时,有几片落花,也随风飘入了湖里,在水中愉快的飘着,甚是美丽,她们随着波纹在水里淘气的舞动着,湖水愉快的和她们玩着亲切而浪漫的游戏。在花瓣看来,龙泉湖水是如此的博大,可以容纳她,在龙泉湖水看来,花瓣是如此的有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却在此处巧遇。看着他们,我笑了,湖水的生活竟然是如此的美妙多采。我希望这花永远和龙泉湖水在一起,让我能永远感受这奇妙的美丽。
渐渐的进入了深秋,秋风携带着几片问候的叶子,一片,一片的落入湖水中,风大了,雨密了,天凉了,落叶多了,我发现湖面上几乎都是叶子,而湖水不停的拍打着所有的叶子,将他们吹打到岸边。
终于,所有的叶子都几乎落完了,我不再担忧,湖水是如此的美丽,但是我永远都是一棵岸边的树,我没有娇艳的花朵,只有这片片的落叶,而这些又无法给美好的她,带来一丝丝美丽。
我忧郁着,望着秋雨连绵的天,次时,湖水又一次冲刷着我的脚跟,我落下了最后的一片叶子,落到了湖的中央。此时,我发现原来湖水底都是叶子,而此时再没有了落花,湖水把她们送到了另一个地方,只期待明年春天她们的笑颜,而湖水把叶子永远的沉在了心里,有的在岸边,有的在岸底……。
龙泉寺位于大鸿寨景区内的卧佛山下,始建于汉魏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香火不断,香客众多。战乱年代,寺前建有茶棚,为饥民难民施茶施粥,普结善缘。抗日战争时期,大鸿寨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游击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地人民打击日寇,为民族独立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漫漫沧桑,岁月无情,历经了内忧外患,龙泉寺当年辉煌的庙宇建筑已化为残砖瓦砾,昔日的繁荣建筑已不复存在。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恢复了寺院香火。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自2010年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对龙泉寺进行了全方位的修复扩建。
2012年10月7日(农历八月二十二)上午9时18分,河南省禹州市龙泉寺大殿落成暨三世如来开光大法会隆重举行。出席此次法会典礼的有: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开封大相国寺方丈心广法师,平顶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汝州风穴寺住持永海法师,许昌市佛教协会会长、襄城县乾明寺住持刚圆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秘书长赵长欣居士等省、市佛协领导;河南卓建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国记先生、郑州雨田艺术董事长马海滨先生等居士信众和社会贤达。参加典礼的还有大相国寺佛乐团和少林寺武僧团的僧侣和来自全省各地的佛教寺院的住持及四众弟子上千人参加了庆典。
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永信法师在庆典仪式上做了重要讲话,他说,“禹州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名人辈出,中国第一位出家僧人朱世行就是禹州人,也是禹州佛教的骄傲。值此龙泉寺落成开光之际,禹州佛教也开启了新的篇章。”永信法师衷心祝愿禹州佛教一定要爱国爱教、利乐有情、服务社会、构建和谐。
据悉龙泉寺的扩建符合中央宗教政策,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振兴中国佛教、挖掘和保护佛教文化的重要举措。
典礼结束后,开光法会正式开始,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永信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开封大相国寺方丈心广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永海法师、刚圆法师及禹州大鸿寨龙泉寺住持恒寿法师、汝南南海禅寺住持界成法师应邀为佛像做了开光仪式。
大鸿寨卧佛山景区与龙泉寺,一山一寺,山因寺而盛名远播,寺因山而令人神往,两者和谐共生,共存共荣。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景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同时,十月二十日举办的红叶摄影文化节,又是大鸿寨卧佛山风景区奉献给社会及游客的一道文化盛宴,看红叶漫山,层林尽染,伴着晨钟暮鼓,禅音缭绕;让游客醉在其中,乐而忘返。龙泉寺开光庆典活动的举办,更好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禹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龙泉寺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鸠山镇大鸿寨山脚下,大鸿寨因轩辕黄帝的大将大鸿氏在此安民筑寨而得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龙泉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受具足比丘戒·西行取经的第一人——汉魏高僧朱士行所建。现今龙泉寺占地1500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观音殿等建筑组成。龙泉寺观其地形,左、中、右三面九道岭脉拢聚于此,乃九道山脉聚拢之地;三面环山,正前方有一平坦的墩阜,形似供案;东西两面各有一条小溪环合,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断。南视有百峰排列,实为钟神锍秀之地,乃佛家圣地。因寺后之山叫青龙岭且山谷有泉之故取名“龙泉寺”。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朱士行在洛阳讲经期间路过此地,这里天降瑞象,空中五彩祥云笼罩山顶,佛光出现,大师瞭望见远处有一大佛平躺在山脊之上,方圆群山环绕,奇峰俊秀,松柏翠绿,小溪潺潺,突发心愿在此修行,并建造宝刹,取名“灵光寺”,寺院建成后于寺内种下银杏树<又名公孙树,白果树>。到了隋朝,瓦岗军在大鸿寨起义,混世魔王程咬金和贾家楼四十六友在此设香堂二次结拜,又把灵光寺改为“香堂寺”,大鸿寨改为瓦岗山。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瓦岗军阵亡将士,下诏把香堂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改为“慈恩寺”,并御赐“卧佛山永宁护国大慈恩寺”。同时为了表彰秦琼当年救驾有功,在寺院不远处修建了一座秦琼庙。寺院建成后,唐王李世民还专程来到大鸿寨,请慈恩寺的和尚为他诵经,以求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由于慈恩寺也是他当年推翻隋朝建立大唐的根据地,他在寺中立了一座御碑亲书“佛光普照”四个大字。明英宗八年朱启镇到该寺降香,喝了山门前的泉水,感觉甘甜,顿觉舒爽,观寺后山式如龙,寺前又有九龙绕池,龙口击水因而改名“龙泉寺”,封该寺方丈崇威禅师为归山上人,后又赐为国师,并亲赐玉佛三尊,铁佛一尊。此后,寺院方丈多次被皇帝召见和册封。因此龙泉寺也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皇家寺院之一。
现还有崇威禅师修行住过的山洞,当地人把此洞叫做“长老洞”。旁边还建有一座长老院,院内有崇威禅师的金刚座和长老的舍利塔。龙泉寺始建于东汉,盛行于隋唐,到明朝是空前繁荣。龙泉寺显存文物有地藏殿一座,建于明洪武(公元1390年),清道光六年最后一次修缮;千年银杏树一棵,隋唐时期石碑一个,龟形碑座一个,殿堂的柱石,门石依稀的古石碑等。还有碑文记载,少林寺第七代主持曾常住在龙泉寺内,后故于寺内,葬于和尚坟(现位于景区内长老阉村南200米处)。朱士行,是汉魏时期的高僧,法号八戒,中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的第一人,祖居颍川(今禹州)。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汉家沙门第一人,同时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他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小品般若》,感到经中译理未尽。因为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联贯。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果然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以八十高龄终老于阗。
291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本。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朱士行西行求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虽只送回一部经,他那求法忘我的精神感人至深。他不畏艰险,以为法忘躯的报毅然前往。他送回的《大品般若》译出之后,颇受佛学界的重晋道安曾称赞说:“善出无生,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当时的义学高僧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汰、竺法蕴、康僧渊、于法开等人,都为之作注或讲解,形成两晋时代研究般若学的高潮。
后世著名的佛教学者,如汤用彤和吕澄,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为后世西行求法者如法显、宝云、玄奘等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大品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朱士行求大乘真经在于阗犯忌之举,当地早无人不晓,也许是这位中国和尚谦和友善,懂得入乡随俗,倒也没人为难他。但当他打算派弟子弗如檀将经书送回洛阳时,却遭到于阗国小乘信徒的横加阻挠,将《大品般若经》诬蔑为外道经典,向国王禀告说:“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朱士行书定冒险,经过一番准备,他去晋见于阗国王,表示愿以“烧经为证”若火不焚经,请予放行,若火焚真经,即就此终结。于是,积薪殿庭,当众焚经。孰料火苗突起,手抄经本却引火不燃。朱士行说此乃“真经不怕火炼!”国王看傻了眼,当即准予放行,并一再恳求朱士行留下传道授法。真经遇火不毁的奇迹,也让于阗民众震惊万分,并由此改变了对大乘佛教的看法,使之弘扬传播开来。当后来法显去印度取经路过于阗时,这里已是“尽旨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再据《西域记》载,到玄奘法师途经此地时,“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直到1025年以后,喀喇汗王消灭于阗时,当地民众才被迫改信伊期兰教。真经送回洛阳后,西晋时由竺叔兰译为《放光般若经》,流布甚广。朱士行留在于阗传法,直到80多岁圆寂,没有回到故乡。据说他圆寂后,当地人按西域荼毗法火焚他的遗体时,柴薪灰尽,遗体不损,人们为之稀奇。是一位高僧合十咒念:“汝果得道,身自当灭迹,何必如此惊世”。他的遗体才闻声而化。日后中原汉地有典“金刚不坏之身”,亦有此出。
在新修的观音殿里,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观音菩萨塑像和用汉白玉精雕细刻的观音三十二变像。
观世音,在我国各大寺院里是常见的。如北京的广济寺、秦皇岛的观音寺、扬州的观音山、开封相国寺、浙江普陀山都供奉有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人们把她称为“救苦救难”的神灵,济世造福的圣人。民间还有扶正除邪,送子送财,主持公道,观音托梦等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那么,观世音是什么人?观世音是男是女?哪里才是观音菩萨的布道正所呢?
观世音,是佛教的菩萨名。梵文AvalokitesvAara的意译,亦译“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观世音无论是传说还是小说,都说她是菩萨中的红人,不仅把她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还说她法力无边,变化无穷。《法华经普门品》中说,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即“观世音”三个字,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因此,观世音这个名字便是根据这个说法,从梵文意译过来的。观世音的名字,随着大乘佛教传人中国后,因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只能略去“世”字,改称观音。观世音,顾名思义,就是观声音也,一般人都是“听”音,而独她能“观”音,即眼睛可当耳朵使唤。东魏有个叫孙敬德的犯人,念了观世音经即“枷锁自开,牢门自启”。临刑前他又念了观世音经,刽子手一刀砍下,那刀竟然折了三段。
据《悲华经》上说,观世音是男性,他本是一个王太子,名叫不眗,成佛后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的左胁侍。在《华严经》中,说得更明白:童子拜观音,到了普陀山,“风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这都充分说明他是男性。不过佛经上曾说他在“普度众生”时,应机能作三十二种变化,许多佛阁中塑有“六面观音”、“七面观音”,乃至三十三面观音(亦称三十三身),以及“千手千眼观音”,都是他的变相,女像也是他的变相之一。
到了元朝,当时皇室贵族妇女中有个叫管夫人的,经她精心策划,印刊了一本《观音菩萨传略》,从各方面证明观世音是个女性。因为佛教诸多菩萨中没有一个女性,有了女菩萨就可以扩大宣传佛法,特别是对吸引女信徒有好处。而且女菩萨能执行男菩萨不便执行的任务,如送子等。因此,在中国寺院中的观音塑像常作女像。但也绝不是说观音塑像以前就没有女的了。据记载:“女像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南宋甄龙友题观世音像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又寿涯禅师咏鱼篮观音词曰:“有窈窕丰姿都没赛,提鱼篮,堪笑马郎来纳败。”就是平时我们所见观音画像塑像,莫不多为女身,“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戴缨珞,穿罗袍,乌云盘龙髻,香环结宝明,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一副端庄秀美、慈祥可亲的女性形像。
在《西游记》中,提到的观音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圣观音”,亦称“正观音”。这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观音神态庄严雍容,头戴宝冠,身披天衣,腰束贴体罗裙或锦裙。健美的面庞和体态,体现了唐代上层妇女的时装和古印度贵族装饰的融合。除了“圣观音”外,如“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等,都是容貌端庄、衣饰华丽、造型优美,既有菩萨的慈祥,也有女性的柔美。 杨柳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是近现代最常见的图塑形象。在非正规殿堂与民间,几乎取代圣观音而成标准像。《西游记》第六回中,首次对观音菩萨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写。“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在这里,与其说观音被描写成一位法相庄严的女菩萨,还不如说作者是按照人世间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传在民间的观音传说。第十二回也有相应的描写,着重强调了手里托着“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扫开残雾垂杨柳”,并指出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原身”。 鱼篮观音:手提竹篮,或反手提鱼之像。第四十九回写:观音菩萨早上扶栏看花时,不见池中金鱼出来参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经人。于是连梳妆打扮都不顾,在林中削篾编篮。作者借孙悟空的眼光介绍她:“┉┉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因她没有梳妆,便少了一些神圣的灵光,却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与百姓的距离近了起来。 持莲观音:坐莲叶上,手持莲花,常为清丽的少女面孔。第四十二回:观音菩萨令惠岸去李天王处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萨接在手中,抛将去,念个咒语,只见那刀化作一座千叶莲台,菩萨纵身上去,端坐在中间”,智擒了红孩儿。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骑观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搀孩儿”的观音老母形象,寺庙的观音造像中也时有出现。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还常常变化成各种异相,如第十二回变化成“身穿破衲,赤脚光头”的和尚,来点化众生;第十七回为了收妖,又变成白衣秀士“凌虚子”的形象。这一切与佛教因缘说法、方便众生的理论是符合的。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龙泉寺,但我的心却留在了那里。
龙泉寺,我还会来的!
龙泉寺前的龙泉湖湖面像隔了层模糊的水气,湖中雕刻的两条石龙引入注目。氤氲弥漫的湿度紧紧粘在浅滩的水草上。水草在逼仄的湾沟里任凭湖水推动。圆圆的水纹延伸开来,“叮咚”,水珠在水草尖上下落,草野蹦跳起来,水珠特有的清脆响声,迷恋着耳廓久久不肯散去,响起朦胧的回声,“叮咚”,“叮咚”,“叮咚”……没有落雷般的轰鸣,只有轻快的跳动的节奏。龙泉湖湖面平静而美丽。雨中的龙泉湖更美丽,空气泛着甜润的味道,平静的湖面笼罩这一层薄薄的水汽,犹如柔顺的面纱,笼罩着这龙泉寺的美貌容颜。
龙泉湖的水真蓝啊!真绿啊!龙泉湖水真蓝啊,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了,蓝宝石的颜色太深了,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写她。龙泉湖水像新泡的绿茶一样清嫩可爱,绿的发出令人欢快的光,微风一吹,荡起轻轻涟漪。湖面上的浮萍像绿宝石雕成的珍品,玲珑剔透,翠绿欲滴。恰似一幅碧绿的天鹅绒风刮起来,湖面掠起层层细细的波纹。迎面扑来凉爽的风,沁人心脾。把树上的几片枯叶刮了下来,飘入了湖中,这几片叶子带来了我对她的真情,然而又是一阵风,将那几片飘在湖面上的叶子,吹到了湖边的石头上。是啊,湖水是如此的纯洁,清新,她只能辉映那兰色的天,圣洁的云,又怎么会去容纳这几片干枯的叶子呢?
此时,有几片落花,也随风飘入了湖里,在水中愉快的飘着,甚是美丽,她们随着波纹在水里淘气的舞动着,湖水愉快的和她们玩着亲切而浪漫的游戏。在花瓣看来,龙泉湖水是如此的博大,可以容纳她,在龙泉湖水看来,花瓣是如此的有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却在此处巧遇。看着他们,我笑了,湖水的生活竟然是如此的美妙多采。我希望这花永远和龙泉湖水在一起,让我能永远感受这奇妙的美丽。
渐渐的进入了深秋,秋风携带着几片问候的叶子,一片,一片的落入湖水中,风大了,雨密了,天凉了,落叶多了,我发现湖面上几乎都是叶子,而湖水不停的拍打着所有的叶子,将他们吹打到岸边。
终于,所有的叶子都几乎落完了,我不再担忧,湖水是如此的美丽,但是我永远都是一棵岸边的树,我没有娇艳的花朵,只有这片片的落叶,而这些又无法给美好的她,带来一丝丝美丽。
我忧郁着,望着秋雨连绵的天,次时,湖水又一次冲刷着我的脚跟,我落下了最后的一片叶子,落到了湖的中央。此时,我发现原来湖水底都是叶子,而此时再没有了落花,湖水把她们送到了另一个地方,只期待明年春天她们的笑颜,而湖水把叶子永远的沉在了心里,有的在岸边,有的在岸底……。
龙泉寺位于大鸿寨景区内的卧佛山下,始建于汉魏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香火不断,香客众多。战乱年代,寺前建有茶棚,为饥民难民施茶施粥,普结善缘。抗日战争时期,大鸿寨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游击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地人民打击日寇,为民族独立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漫漫沧桑,岁月无情,历经了内忧外患,龙泉寺当年辉煌的庙宇建筑已化为残砖瓦砾,昔日的繁荣建筑已不复存在。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恢复了寺院香火。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自2010年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对龙泉寺进行了全方位的修复扩建。
2012年10月7日(农历八月二十二)上午9时18分,河南省禹州市龙泉寺大殿落成暨三世如来开光大法会隆重举行。出席此次法会典礼的有: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开封大相国寺方丈心广法师,平顶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汝州风穴寺住持永海法师,许昌市佛教协会会长、襄城县乾明寺住持刚圆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秘书长赵长欣居士等省、市佛协领导;河南卓建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国记先生、郑州雨田艺术董事长马海滨先生等居士信众和社会贤达。参加典礼的还有大相国寺佛乐团和少林寺武僧团的僧侣和来自全省各地的佛教寺院的住持及四众弟子上千人参加了庆典。
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永信法师在庆典仪式上做了重要讲话,他说,“禹州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名人辈出,中国第一位出家僧人朱世行就是禹州人,也是禹州佛教的骄傲。值此龙泉寺落成开光之际,禹州佛教也开启了新的篇章。”永信法师衷心祝愿禹州佛教一定要爱国爱教、利乐有情、服务社会、构建和谐。
据悉龙泉寺的扩建符合中央宗教政策,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振兴中国佛教、挖掘和保护佛教文化的重要举措。
典礼结束后,开光法会正式开始,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永信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开封大相国寺方丈心广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永海法师、刚圆法师及禹州大鸿寨龙泉寺住持恒寿法师、汝南南海禅寺住持界成法师应邀为佛像做了开光仪式。
大鸿寨卧佛山景区与龙泉寺,一山一寺,山因寺而盛名远播,寺因山而令人神往,两者和谐共生,共存共荣。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景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同时,十月二十日举办的红叶摄影文化节,又是大鸿寨卧佛山风景区奉献给社会及游客的一道文化盛宴,看红叶漫山,层林尽染,伴着晨钟暮鼓,禅音缭绕;让游客醉在其中,乐而忘返。龙泉寺开光庆典活动的举办,更好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禹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龙泉寺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鸠山镇大鸿寨山脚下,大鸿寨因轩辕黄帝的大将大鸿氏在此安民筑寨而得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龙泉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受具足比丘戒·西行取经的第一人——汉魏高僧朱士行所建。现今龙泉寺占地1500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观音殿等建筑组成。龙泉寺观其地形,左、中、右三面九道岭脉拢聚于此,乃九道山脉聚拢之地;三面环山,正前方有一平坦的墩阜,形似供案;东西两面各有一条小溪环合,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断。南视有百峰排列,实为钟神锍秀之地,乃佛家圣地。因寺后之山叫青龙岭且山谷有泉之故取名“龙泉寺”。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朱士行在洛阳讲经期间路过此地,这里天降瑞象,空中五彩祥云笼罩山顶,佛光出现,大师瞭望见远处有一大佛平躺在山脊之上,方圆群山环绕,奇峰俊秀,松柏翠绿,小溪潺潺,突发心愿在此修行,并建造宝刹,取名“灵光寺”,寺院建成后于寺内种下银杏树<又名公孙树,白果树>。到了隋朝,瓦岗军在大鸿寨起义,混世魔王程咬金和贾家楼四十六友在此设香堂二次结拜,又把灵光寺改为“香堂寺”,大鸿寨改为瓦岗山。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瓦岗军阵亡将士,下诏把香堂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改为“慈恩寺”,并御赐“卧佛山永宁护国大慈恩寺”。同时为了表彰秦琼当年救驾有功,在寺院不远处修建了一座秦琼庙。寺院建成后,唐王李世民还专程来到大鸿寨,请慈恩寺的和尚为他诵经,以求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由于慈恩寺也是他当年推翻隋朝建立大唐的根据地,他在寺中立了一座御碑亲书“佛光普照”四个大字。明英宗八年朱启镇到该寺降香,喝了山门前的泉水,感觉甘甜,顿觉舒爽,观寺后山式如龙,寺前又有九龙绕池,龙口击水因而改名“龙泉寺”,封该寺方丈崇威禅师为归山上人,后又赐为国师,并亲赐玉佛三尊,铁佛一尊。此后,寺院方丈多次被皇帝召见和册封。因此龙泉寺也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皇家寺院之一。
现还有崇威禅师修行住过的山洞,当地人把此洞叫做“长老洞”。旁边还建有一座长老院,院内有崇威禅师的金刚座和长老的舍利塔。龙泉寺始建于东汉,盛行于隋唐,到明朝是空前繁荣。龙泉寺显存文物有地藏殿一座,建于明洪武(公元1390年),清道光六年最后一次修缮;千年银杏树一棵,隋唐时期石碑一个,龟形碑座一个,殿堂的柱石,门石依稀的古石碑等。还有碑文记载,少林寺第七代主持曾常住在龙泉寺内,后故于寺内,葬于和尚坟(现位于景区内长老阉村南200米处)。朱士行,是汉魏时期的高僧,法号八戒,中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的第一人,祖居颍川(今禹州)。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汉家沙门第一人,同时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他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小品般若》,感到经中译理未尽。因为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联贯。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果然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以八十高龄终老于阗。
291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本。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朱士行西行求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虽只送回一部经,他那求法忘我的精神感人至深。他不畏艰险,以为法忘躯的报毅然前往。他送回的《大品般若》译出之后,颇受佛学界的重晋道安曾称赞说:“善出无生,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当时的义学高僧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汰、竺法蕴、康僧渊、于法开等人,都为之作注或讲解,形成两晋时代研究般若学的高潮。
后世著名的佛教学者,如汤用彤和吕澄,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为后世西行求法者如法显、宝云、玄奘等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大品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朱士行求大乘真经在于阗犯忌之举,当地早无人不晓,也许是这位中国和尚谦和友善,懂得入乡随俗,倒也没人为难他。但当他打算派弟子弗如檀将经书送回洛阳时,却遭到于阗国小乘信徒的横加阻挠,将《大品般若经》诬蔑为外道经典,向国王禀告说:“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朱士行书定冒险,经过一番准备,他去晋见于阗国王,表示愿以“烧经为证”若火不焚经,请予放行,若火焚真经,即就此终结。于是,积薪殿庭,当众焚经。孰料火苗突起,手抄经本却引火不燃。朱士行说此乃“真经不怕火炼!”国王看傻了眼,当即准予放行,并一再恳求朱士行留下传道授法。真经遇火不毁的奇迹,也让于阗民众震惊万分,并由此改变了对大乘佛教的看法,使之弘扬传播开来。当后来法显去印度取经路过于阗时,这里已是“尽旨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再据《西域记》载,到玄奘法师途经此地时,“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直到1025年以后,喀喇汗王消灭于阗时,当地民众才被迫改信伊期兰教。真经送回洛阳后,西晋时由竺叔兰译为《放光般若经》,流布甚广。朱士行留在于阗传法,直到80多岁圆寂,没有回到故乡。据说他圆寂后,当地人按西域荼毗法火焚他的遗体时,柴薪灰尽,遗体不损,人们为之稀奇。是一位高僧合十咒念:“汝果得道,身自当灭迹,何必如此惊世”。他的遗体才闻声而化。日后中原汉地有典“金刚不坏之身”,亦有此出。
在新修的观音殿里,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观音菩萨塑像和用汉白玉精雕细刻的观音三十二变像。
观世音,在我国各大寺院里是常见的。如北京的广济寺、秦皇岛的观音寺、扬州的观音山、开封相国寺、浙江普陀山都供奉有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人们把她称为“救苦救难”的神灵,济世造福的圣人。民间还有扶正除邪,送子送财,主持公道,观音托梦等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那么,观世音是什么人?观世音是男是女?哪里才是观音菩萨的布道正所呢?
观世音,是佛教的菩萨名。梵文AvalokitesvAara的意译,亦译“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观世音无论是传说还是小说,都说她是菩萨中的红人,不仅把她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还说她法力无边,变化无穷。《法华经普门品》中说,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即“观世音”三个字,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因此,观世音这个名字便是根据这个说法,从梵文意译过来的。观世音的名字,随着大乘佛教传人中国后,因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只能略去“世”字,改称观音。观世音,顾名思义,就是观声音也,一般人都是“听”音,而独她能“观”音,即眼睛可当耳朵使唤。东魏有个叫孙敬德的犯人,念了观世音经即“枷锁自开,牢门自启”。临刑前他又念了观世音经,刽子手一刀砍下,那刀竟然折了三段。
据《悲华经》上说,观世音是男性,他本是一个王太子,名叫不眗,成佛后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的左胁侍。在《华严经》中,说得更明白:童子拜观音,到了普陀山,“风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这都充分说明他是男性。不过佛经上曾说他在“普度众生”时,应机能作三十二种变化,许多佛阁中塑有“六面观音”、“七面观音”,乃至三十三面观音(亦称三十三身),以及“千手千眼观音”,都是他的变相,女像也是他的变相之一。
到了元朝,当时皇室贵族妇女中有个叫管夫人的,经她精心策划,印刊了一本《观音菩萨传略》,从各方面证明观世音是个女性。因为佛教诸多菩萨中没有一个女性,有了女菩萨就可以扩大宣传佛法,特别是对吸引女信徒有好处。而且女菩萨能执行男菩萨不便执行的任务,如送子等。因此,在中国寺院中的观音塑像常作女像。但也绝不是说观音塑像以前就没有女的了。据记载:“女像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南宋甄龙友题观世音像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又寿涯禅师咏鱼篮观音词曰:“有窈窕丰姿都没赛,提鱼篮,堪笑马郎来纳败。”就是平时我们所见观音画像塑像,莫不多为女身,“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戴缨珞,穿罗袍,乌云盘龙髻,香环结宝明,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一副端庄秀美、慈祥可亲的女性形像。
在《西游记》中,提到的观音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圣观音”,亦称“正观音”。这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观音神态庄严雍容,头戴宝冠,身披天衣,腰束贴体罗裙或锦裙。健美的面庞和体态,体现了唐代上层妇女的时装和古印度贵族装饰的融合。除了“圣观音”外,如“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等,都是容貌端庄、衣饰华丽、造型优美,既有菩萨的慈祥,也有女性的柔美。 杨柳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是近现代最常见的图塑形象。在非正规殿堂与民间,几乎取代圣观音而成标准像。《西游记》第六回中,首次对观音菩萨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写。“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在这里,与其说观音被描写成一位法相庄严的女菩萨,还不如说作者是按照人世间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传在民间的观音传说。第十二回也有相应的描写,着重强调了手里托着“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扫开残雾垂杨柳”,并指出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原身”。 鱼篮观音:手提竹篮,或反手提鱼之像。第四十九回写:观音菩萨早上扶栏看花时,不见池中金鱼出来参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经人。于是连梳妆打扮都不顾,在林中削篾编篮。作者借孙悟空的眼光介绍她:“┉┉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因她没有梳妆,便少了一些神圣的灵光,却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与百姓的距离近了起来。 持莲观音:坐莲叶上,手持莲花,常为清丽的少女面孔。第四十二回:观音菩萨令惠岸去李天王处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萨接在手中,抛将去,念个咒语,只见那刀化作一座千叶莲台,菩萨纵身上去,端坐在中间”,智擒了红孩儿。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骑观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搀孩儿”的观音老母形象,寺庙的观音造像中也时有出现。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还常常变化成各种异相,如第十二回变化成“身穿破衲,赤脚光头”的和尚,来点化众生;第十七回为了收妖,又变成白衣秀士“凌虚子”的形象。这一切与佛教因缘说法、方便众生的理论是符合的。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龙泉寺,但我的心却留在了那里。
龙泉寺,我还会来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