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二十一】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443
时间: 2023-12-08 10:24:31
从记者出发成为作家的人是幸福的,两者也是可以互相塑造的。自1996年参加新闻工作以来,他甘于奉献,无怨无悔,努力进取,勇于担当,为汝州的发展鼓与呼发挥了积极地推动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在汝州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中,他用各种题材的文章讴歌汝州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仅全市各单位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就达百余篇。其中诗歌《不忘初心追梦前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山水汝州绘画卷》连续四年汝州春节联欢晚会和汝州春节网络联欢晚会录制成诗朗诵进行播放、在各个微信公众号中被热传。为全市各单位、各行业文艺汇演撰写诗朗诵达近百篇。连续多年被授予汝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身为记者,他要了解他人的生活、观察社会的细微变化,这带给他无穷的创作灵感;身为作家,他要体认他人的情绪、思考社会议题背后的人性,这让他能够从采访工作中捕捉到更多关键细节。记者生涯,对他文学创作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强了现实使命感。他涉猎的文学题材较多,他笔下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注定要与现实发生最紧密的勾连。他以散文见长,他的散文创作也以关注和反映现实见长。
在文学创作上,他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近2000余万字。特别是近期撰写的《汝州美食系列散文》《汝州酒文化系列》《汝州文化自信系列》《中大街散文系列》一经发表便大受欢迎,以至于有读者专门打电话联系、微信留言,提议让他去写一些没有写过的美食。
数十年来笔耕不辍,李晓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而且成就斐然,其作品获得各级各类奖项50余次。他情致沉潜于文学,发乎性情于文学,文风清健自然,生活气息浓厚,人生感悟深刻,广受读者好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篇作品的构成,均来自于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只有对生活进行过充分的观察、体验和理解,进而在构思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才会出现富有浪漫色彩而又符合生活实际的文学作品。”这是他对于写作的深刻领会和感悟,这段话也同样适合他本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朴素的艺术定律在他身上有着清晰的体现。
创作小说散文、撰写新闻稿、编写解说词、撰写发言稿、采写人物通讯……忙碌的文字工作让他与文学走得越来越近。
自担任汝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以来,他不仅自己笔耕不辍,还团结带领全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紧紧围绕“出精品、出人才,服务作家,繁荣当地文学事业”等主题,积极探索新时期文学工作的新思路。
作协不仅要服务作家,同时也要在作家与文学爱好者之间搭好桥梁,做好充分协调,提供交流的平台。近年来,针对我市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他带领全市作家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开展了汝州作家的作品研讨、新书推广发布,组织作家和会员进行文学采风等活动。先后开展了“金庚医韵”文学笔会、“百城提质”主题创作大型采风、温泉镇道路命名、乐达文学笔会、走进云水蟒川、三下温泉、四进青山后、五下魏沟等一系列送文化到基层活动,共创作文艺扶贫、乡村振兴各类文学作品700余篇300余万字,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表彰80余次。同时主办了“传统文化进校园,诵读进课堂”公益活动11期,近万人参与,其中以“祭拜孔子先师,诵读论语经典”为主题的万人经典诵读活动更是火爆汝州。
在他的带领下,全市作家队伍稳步向前,文学创作百花齐放,蒸蒸日上。
目前,李晓伟已出版散文集《渐行渐远》、小说《涮三国》两部作品。汝州人文风情系列散文集《汝风雅颂》、新闻评论集《话里有话》和散文集《浅斟低唱》正在结集出版。
他说: “每个作家都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笔去讴歌我们的时代和社会……”
有梦的人最快乐,守梦的人最坚强,追梦的人最努力,圆梦的人最幸福。如今,他仍在追逐自己的文学梦道路上不忘初心,潜心创作,矢志做自己的守梦人,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小城岁月的舌染红尘,汝州美食的民间话本。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汝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李晓伟的汝州美食散文集《舌染清欢》面世,为广大读者送来了新的精神食粮。李晓伟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此前已出版散文集《渐行渐远》《浅斟低唱》和新锐小说《涮三国》三部作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味美食读懂一座城。这本书15万字,共46篇,分“暖身、暖胃、暖心”三个章节,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汝州本土地域美食、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汝州“美食指南”。
书中的篇章,也许只是千年古城汝州饮食男女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但那番人声喧闹、摩肩接踵与烟熏火燎流泻的,是活泼生动、活色生香的一幅写实画卷,令人极易受到感染。爱生活、懂生活的汝州人在推杯换盏之间参透出世事的风云变幻,在时间的流逝里牢牢把握住生活的方向。
据作者描述,不管我们是不是一个吃货都必须承认,吃吃喝喝总是人生重要的事。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谁也不能否认。同样各地有各地的美食,其中的美食文化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汝州而言,那些朴素的美食里,饱含的是汝州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汝州博大精深的美文化华的生动再现。
从对美食美味的态度上,我们看得出汝州人对美食的追求,在对身边人的真情里辨得出汝州人骨子里的豪情。汝州人们质朴又细腻,简单又正直。比如看似简单的捞面条,其实蕴含了生活中的百味杂陈,一如朴实外表下深藏着的内秀;柔韧劲道的面条朴实本分,也印证了我们处世的哲理和感悟……每一场饭局都有着江湖情仇,每一份爱恨都浸在酒里。智慧的汝州人活得通透、精彩,也平淡,纯真。
他说,一城百味,十里老街。在汝州,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一口美食,即是幸事。
常文理,男,河南省汝州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政协汝州市四届、五届、六届常委。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先后发表过中短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等400多篇(首),出版长篇小说《橄榄血·情人泪》,报告文学集《神奇的土地》、《手托朝阳》,诗歌集《山风》、《红旗飘在井架上》等。荣获省级以上奖20多次。
常文理,男,1952年6月17日出生,汝州市王寨村人,1995年9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90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1998年起为汝州市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常委。1992年获助理馆资格。1984年进入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辅导工作。
常文理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发表小说,《绿豆地》、《河滩上的血》、《吹歌恋》,诗歌《黑色浪花》、《小店》、《海浪》,报告文学《红火焰》、《汝蜜的故事》、《年轻的村支书》等文学作品300多篇。《摘香》、《古草原》等收入多种集子,1991年诗集《山风》(与赵先生合著),长篇叙事诗《红旗飘在井架上》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自。1994年4月,长篇小说《橄榄血、情人泪》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1月,报告文学集《神奇的土地》(与郭进栓合著)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了开发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常文理八年多来,可谓呕心沥血。有时下乡调查、采访,累了他就地坐在地上听百姓继续讲并用本记录,饿了啃几口自己带的蒸馍,渴了喝一碗百姓家的井水。大量的写作,有时戴着老花镜的眼看字不清,他用凉水冲一下眼睛继续写作。档案局领导在工作时间上对他要求不严,但他总是按时上班,翻阅资料,伏案写作,从不懈怠。在他工作期间,有几家单位愿意出高薪请他到企业负责宣传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常说:“能够用自己所长,为汝州档案事业做点贡献,这是人生之快事,比挣多少钱都更有意义。”常文理心里始终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
八年多来,常文理在从事档案开发工作中,利用档案资料主持和参与编著了七部专集,共约二百万字、一百多篇。其中《汝州市革命历史档案图集》《汝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汝州市老区革命故事》《汝州市民间故事选粹》四部专著已正式出版。另有《汝州往事》《河南曲剧档案资料汇集》和长篇纪实作品《红火焰》已成书正待出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鉴于常文理的工作成就,2021年被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革命老区县区发展史编纂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中国历史学家郑天挺曾说:“历史档案在史料中不容忽视,应该把它放在研究历史的最高地位。”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为推动汝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汝州市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主题展。开馆仪式结束后,常文理热血沸腾:“我们一定要把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落实到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去。”
虽年近七旬,但常文理一直铭记着,要做到脑子里永远有任务、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再接再厉,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使档案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而继续勇往直前!
在汝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见到了在新闻战线上奋斗30年的陈凝,远远就看到她正一步一步缓慢地走下台阶。因身患类风湿,陈凝双膝关节已发生病变,对常人来说正常的上下台阶,对她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做好本职工作 业余时间编校文化书籍
记者跟随陈凝来到她的办公室,除了办公用品和一个休息用的沙发,大部分都是书籍和手稿。“那些都是我当编辑和记者时写的手稿,还有编校汝州历史文化书稿的校对稿,我准备把这些都捐给汝州市档案馆。”陈凝指着地上厚厚几摞已经打包好的文稿。
1989年,年仅21岁的陈凝因在文学创作上小有成就而被破格选拔到新成立的汝州晚报成为一名编辑。
有人以为编辑是简单劳动,勾勾画画、砍砍删删。其实不然,编辑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修养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为此,陈凝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如饥似渴地读书、看报、听广播,像一块海绵一样拼命吸取知识养料,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每收到一篇稿子,她都会严格把关,反复推敲,精心删改。说到这里,陈凝打开办公室的书柜,拉出其中一个大大的纸箱,里面有很多信件、书稿等,有的纸张已经发黄。“这都是以前我当编辑时,读者投的原稿、我的修改稿、作者的来信、我的编校底稿。我们单位搬了4次家,我走到哪里带到哪里,都珍藏着没舍得扔。”
2001年,陈凝所在的单位采编合一,她既当记者又当编辑,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敬业的她为了体验邮递员的辛苦,骑着自行车跟着他们一起送报纸;为了采访83岁的老人,周末她住到老人家里两天,和老人谈心。作为记者,她用心写出了大量有影响的稿件。
长期熬夜,使陈凝身体免疫力低下。31岁那年,她查出患有类风湿。陈凝的爱人韩晓军无奈地说:“这种病没有办法根治,只能吃药控制,而且会逐渐严重。这几年,为控制日渐加重的类风湿病情,她需要一周服用一次用于癌症化疗的药物。由于药物副作用反应大,她常常恶心、呕吐、乏力、吃不下饭、浑身浮肿,头发也大把掉,但她从未因为身体的疼痛耽误过工作,说她她也不听。”
2006年,陈凝成为汝州市政协委员。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之余,陈凝又义务编校各类地方文化书籍。仅2006年以来,陈凝连续编辑出版书稿30余部,并义务为《煤海放歌》《岁月印记》《神剑雄魂》等30余部书籍设计封面。
明代正德年间编辑刊印的《汝州志》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汝州地方志。2010年,为了纪念《明正德汝州志》问世500年,传承地域文化,陈凝着手整理、主编《明正德汝州志·点校本》。为赶进度,陈凝吃住在办公室,常常夜以继日、夙夜不懈。因为办公室条件简陋,饿了,她就用开水泡半块馒头;累了,就躺在沙发上稍事休息。因为过度劳累,她多次晕倒在办公桌前。在不得已住院治疗期间,她一边输液一边看稿。2013年,她整理编辑了《厚重汝州》;2015年,陈凝再次拖着被病痛摧残的身体,坚持整理编辑《直隶汝州全志》。
汝州市作家协会原主席、汝州市政协文教委原副主任彭忠彦说:“她编写的书籍对传播汝州历史文化,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组织创办读书会 带动全民阅读
2016年春,为推进全民阅读,陈凝组织创办了纯公益性的“今日汝州读书会”,公园、社区、街头等公共开放场所都是他们的读书地点。越来越多的市民爱上了读书,并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今年67岁的王占京是汝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一名退休职工。他对记者说,一次在公园散步时,他看到“今日汝州读书会”正在举行读书活动,陈凝在对每位书友分享的文章进行点评。他回去之后就召开了家庭会,从此就带着全家人来读书。
汝州市融媒体中心的娄亚娜主任表示,陈凝是一个特别敬业、认真的人,暑假读书会她都是利用早上的时间,从来没耽误过工作。“今日汝州读书会”为热爱读书的人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社会反响强烈。“学习强国”平台已经四次报道过读书会的情况,今年9月,还被授予“河南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
对家人充满深深愧疚
工作上让人处处称赞的陈凝,对亲人却有着太多愧疚。2011年,陈凝的父亲不幸罹患癌症,在洛阳住院治疗时,陈凝只有周末有时间去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悔恨交加的陈凝匍匐在父亲瘦骨嶙峋的身上放声大哭,这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至今还犹如针刺一样扎在陈凝的心头,让陈凝无法释怀。
目前在华南理工大学读研究生的韩宁馨谈及自己的妈妈,很自豪。“妈妈是我的榜样,小的时候会有一些不理解,为什么妈妈的工作永远比我重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理解了。她不断地挑战自己,不停地学习,她学习中国画、书法、古筝,今年又报名参加成人高招,重新系统地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她的努力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给了我动力,我为她骄傲,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身边认识我的人都劝我歇歇,可我不能啊!因为生命是这样短暂,我可以工作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我已经51岁了,能够在心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我要在岗一分钟,发光60秒。”陈凝说。
30年来,陈凝先后获“平顶山市劳动模范”“平顶山市优秀巾帼志愿者”等平顶山市级荣誉称号和奖励15项;获汝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汝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汝州市优秀人才等县市级荣誉和奖励50多项;2018年12月20日应邀走进中央电视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不惑”栏目,作为“爱岗敬业”典型,面向全国观众讲述自己勤勉敬业的故事。今年,她又光荣当选平顶山市“新时代巾帼楷模”。
史运玲,女,河南省汝州市人,曾在《中国作家》、《唐山文学》、《中国电视报》、《图书馆报》、《北京青年报》、《台湾好报》等百余家杂志报纸上发表散文诗歌,《陵川,今夜我在春风里想你》、《雨雪霏霏游龙缸》等数十篇作品获各类全国征文奖,作品入选《河洛散文集》等文集。
怡萍,原名丁桂萍,1969年生,是我的汝州老乡和文友,我曾在我主编的《风穴文艺》、《沧桑》、《文艺界》、《鹰城》等报刊编发过她的作品。前些时候,她让她在河南城建学院读书的儿子给我捎来了一册她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洋洋30万言的新著《边走边悟》,全书分《青葱岁月》、《活在当下》、《生为女人》、《指尖温暖》、《社会广角》、《职场生涯》、《屐痕过处》、《人生况味》八辑,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我读后深受启发和教育,现将我边读边悟的一点感受写出来,以就教于读者朋友和怡萍女士。
2011年3月12日,我帮桂萍在网易开通了她的博客,并邀请她加入了我任圈主的46个文学艺术圈子。她很快掌握了博客制作技巧,把她的博客打扮得花枝招展,硕果满园。进入她的博客,映入眼帘的是淡雅的空间,优雅的旗袍,浮华尽退,灵秀顿生,如脱世清莲般静幽绽放,心下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随即从她质朴的叙述中,我开始静静地品读她的日常点滴,感受着她对生活的真意。进而,便经常在工作之余,在文字中倾听她的心语……
桂萍的文字和生活是平行的。对她来说,文字不是工具或载体,而是现实本身的一部分,所以更具有实感。泱泱都市女子在想什么,她就说什么,她用敏锐的眼睛捕捉都市里的繁华以及繁华暂退后的落寞,从建筑、时装、书籍、宠物,所有的边边角角,得意和尴尬,忧伤与喜悦。她的文字以艺术的方式、在理想的方向上再造了我们的生活,这是对自然的润饰,更是对造化的补缀,读者可以从中感觉到她在写作时其实是把自己投入进去的,不是以灯的方式,而是以镜的方式。
桂萍的散文都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家庭、朋友、工作、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故而它们几乎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我”,时时处处不会忘记表达“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
如她的《旗袍》,细致入微地甚至带着几分自恋地表达了她在枯燥乏味的现代都市文明中所体验到的那一点琐屑的感动和个人品味,文章处处充溢着一种个人情调,如《烛光里的生日》,写朋友们忘了她的生日,她却如何懂得善待自己,独享她认为十分特别的这一天。如《一夜情绪》、《单身女人》、《闺蜜》等等,把自己的一些小情趣小秘密小快乐小孤独用文字表达出来,字里行间不可读出一种隐隐的自我欣赏。她的书里记叙的都是非常点滴的小事,有对童年的回忆,对初恋的记叙,对学生时代的留恋,甚至有对服装的热爱。她在书中反复强调自己的世俗和普通,在书本的后面是个自信的才女,她浪漫挥洒着生活,以世俗来掩盖自己的清高。她还将她的几次情感经历,从恋爱到结婚一五一十娓娓道来,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式的散文。
桂萍的散文,既是一种富含贵妇人气息的散文,其读者群便多多少少具有或向往同一种“贵妇人”气质,当然,这里所谓的贵妇人,应稍别于世俗泛称,而是确指那些基本能够自食其力,经济有保障,精神世界不甘贫乏并急于寻求认同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女知识分子群。
她的《瑜伽女人圈》介绍她喜欢瑜伽,这些爱好就现在中国国情而言,没有经济基础的人是不可能有的。例如《老公的“低俗智慧”》写得非常有情趣。
总之,有流年碎影,有生活感悟,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温婉动人,让人感到真实亲切,她的散文是都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调料,虽然琐碎,但是真实。她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尤其是女性,因此也当然地成为了不少女人梳妆台上的消闲之物。
怡萍写小说、写散文,她描风景,记家事,忆朋聚,写心情,娓娓而谈,玲珑精致。文力求简洁,有如泉水叮咚,自成天籁;亦如静水流深,情蕴内里;偶尔溪流险径,陡然提心。世间万物在她的笔下,皆具性情和灵性,人世细小的喜悦在她的文字里,都一派天趣、恬静美好。随着她的妙笔行走,你仿佛回到了热情奔放的青葱岁月,开始体味喜忧参半的当下之旅;找到了魂牵梦萦的最爱,弹拨出心底深处那熟悉的旋律。品读她作为女人的苦与乐,兴趣和爱好,悲悯与关怀,心情及生活,你会觉得自然而真实,淳厚又绵长。就如同在山间偶入农家,主人奉上清茶,不一定名贵,却非常清新,入口时芳香四溢,一股甘味顺着舌尖、舌根、喉管而进入腹中;喝罢,茶香留在齿颊里,久久不散……头脑中立刻涌出两个词:“齿留香”加“‘中原’一点红”。
然而,如果仅仅是文字之好,就流于“表面”文章了。怡萍自然没有张爱玲、林清玄的功力,也没有青年当红作家雪小禅文字之娆美,而我最欣赏和推崇的,是透过她的文字,品读从字里行间中折射出来的浓浓的爱,真真的情,更有一种心则、一种伦理、一种道德、一种家风,以及一种看似柔弱、实则强大的心力。在世风浮躁的今天,能有这样坚守传统美德的女子,实在是不易又不易。
怡萍在《老公的”低俗智慧“》一文中对于爱人,不管是他的粗犷豪放,还是他的简洁明快;不管是他深夜两点起过床、凌晨四点出门做生意,还是为了生意或与朋友喝得大醉,怡萍都在欣赏中接受,在心疼中支持。丈夫“虽然疲惫,却从不叫累”,家里的“角角落落里都充溢着爽朗的笑声”。这些,怡萍都深深地刻在心里。“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用自己的心和充满深情的笔触深深地“感动他对儿女意味深长的期待以及他对整个家庭所做的努力奉献”,而她自己也是一路走,一路修行;一边走,一边感悟。知道“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所以要做个好妻子。
怡萍对于朋友,她有二十多年如一日的闺蜜,有夜明珠般晶莹剔透千金不换的宝贝朋友。人世间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她的有情、有爱、有牵挂。读她的《闺蜜》一文,你会自然产生“我要是多一个这样的朋友,该有多好啊”的发自内心的呼唤。当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君且随意,我自倾怀。”这都是经得住漫漫岁月中俗事琐事的考验,是天长日久相互往来中培养起来的闺中深情。
怡萍对于自己,追求很简单:一个健康的身体,物质上不贫穷,精神上不贫瘠。未历尽坎坷之人,不足以懂创业;未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悟人生。与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怡萍吃过苦,流过泪,有过坎坷,有过心碎,但仍然痴心不改,“夸父追日,演绎出一则悲壮的神话;而我的执着,也一定要渐渐、渐渐地让芝麻开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有何求?重要的是,风雨已经过去,彩虹高高挂起。正如她所说的,“最好的时光,是年轻时经历过,中年时恰又变成了人生的财富,丰盈着自己的人生和阅历。”“人增岁月年华,岁月增人流沙,只有有心人才能看到匆匆流失的指间沙里还有金子在闪着光华”。
作为女人,怡萍有着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宽厚博大的内心。怡萍自幼便受父亲谆谆教诲,“在父母和兄嫂间发生冲突时,千万不要有所偏向。”这种很少有人亲自感受的纯朴家风和为人处世之道,收获了多年来姑嫂和美,远接高送,父母欣慰,乡邻欣羡,如今深感严父恩,足足让人受用一生。她对儿子、女儿的悉心叮嘱,不仅是母亲的真爱,更是母亲生活经验的口传身授……彼情彼景,如在身边,就在眼前,桩桩小事,记在心头;点点滴滴,日久弥新,直拨人心最软的那根弦,读罢让人动容、动心、又动情。
“茫茫人海里,你遇到了一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这决定了你在人世间的命运,你的爱和恨,喜与悲,顺遂和挫折,这一些都是因为相遇。”人到中年,怡萍有着很多的感慨:“走过一些路之后,她发现,每朝心灵前进一步,都必须向世俗低头。”与此同时,她又是乐观向上的,“四十岁正年轻,且让我们在生活面前从容与共,和谐并进!”有这样生活态度的人,她的内心是强大的。纵使密雨倾斜,何妨扬眉浅笑,心境从容。
怡萍笔下的职场女人,是“在不断总结中完善了自己,在自我加压中一步步提升”,“用实力来验证能力,靠成绩来赢得尊重”,“更能让女人精神境界升华的,是她知道‘自然界中最大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是慢慢成长,而不是突然爆发,精神的成长亦是如此。’所以她有足够的耐心修行,使自己百练成钢。”“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灵魂的修炼。如果能够,就让怒放的生命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精彩!”怡萍如是说。
“最平凡的美也一样荡气回肠,荡气回肠也是为了最美的平凡。”怡萍不是在简单地写文,而是在用心去捕捉,用心去感应,用心去记录。通过写,她留住了生活中的诸多滋味,留下许多内心的感受,并以她的独特视角,留住了过往的岁月,留下了女人的情怀。也许是才思敏捷,抑或是勤奋过人,我始终感觉,她的散文创作园地“风景这边独好”。在我的视野里,她“捧着一方山水”“走过四季”:或是《笑微微地说声再见》,《把友情装在心中》,她捡拾起姹紫嫣红的思想之花、智慧之花、艺术之花、生命之花,令春秋陶醉,让文坛动容。
综观怡萍的一百多篇散文,有写景状物之作,也有忆旧怀人之作。在具体的篇章中,无论是牵涉什么内容、选用何种题材、突出怎样的主题,她总是以一颗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生活、对待生活、再现生活,总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绘景传情、咏物抒怀、感悟人生,因此,她的散文就有了深刻的思想有了丰富的内涵。
在怡萍的笔端,春夏秋冬也罢,雨雪云雾也罢,花鸟虫鱼也罢,日月星辰也罢,万事万物无不蕴含着人生的真谛。以精神的意义和厚重的内涵,赋予文章以昂扬的格调和深刻的主题,使人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她以一种与世无争的超然境界,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之心,从而引发了对生活、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这样,文章自然就有了吸引眼球的亮色,更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和教人向善的力量。
爱情和死亡是文学作品两大永恒的主题。怡萍有不少散文也浓墨重彩地写到了爱情。在她看来,“高山流水,双蝶翩飞”的爱情是美好的、真诚的,是应该用心守候的,爱情天长地久,爱情高于一切。她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一腔赤诚,诠释了爱情的内在要义,筑造了爱情的童话世界,献上了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声声恋歌。
也许,每个作家都会写到自己的亲人,怡萍也不例外。她在《如今深感严父恩》、《我的父亲母亲》等一些篇章中,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抒写了可贵的亲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通过她的描绘,我们看到了一个顶风冒雪到校园为女儿送钱以及徘徊在路口歪脖柳下等待女儿回家的慈父的背影,看到了一个总是等孩子们吃饱放碗了自己才肯去刮净锅底充饥的慈母的形象……这些,固然让作者刻骨铭心,又何尝不令读者热泪潸然!
怡萍的散文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个性鲜明,品位很高,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唯美”。这种唯美的艺术追求,突出表现在每一篇都彰显着诗情画意,每一篇都给人余音绕梁、品味不尽的艺术享受,而这种形式上的唯美,与作品宣扬真善美的思想内容是有机统一的。具体分析起来,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独特的视角。应该说,怡萍不是人云亦云的。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捡拾朵朵鲜花,以独特的眼光、独到的见解,赋予其独有的审美价值,编织成花团锦簇的艺术世界。她在雪花飞舞的寒冬,不是瑟瑟发抖、满腹牢骚,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催生奇思妙想,这种非同寻常的视角,一下子就使文章有了深度和新意,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同样是在冬天,她面对一剪梅花,不是像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那样赞美它傲立雪中的风骨,而是独具慧眼,发现了它“只有一个方向,在爱的路上,朝圣般地执著。
全新的结构。不知怡萍是不是丹青妙手,但品味她的散文,确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其独创的结构方法是一个重要因素。她的散文的结构,可以称之为“组画式”,也就是编上序号,将文章分为若干片段,每个片段就是一幅相对独立的图画,但片段之间表现形式统一、内在联系紧密,组合起来,不仅可以完整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而且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空灵的意境。怡萍的散文具有诗歌一般的意境。她偏爱月亮、雪花、梅花、杨柳等意象,这些意象是高雅的、洁净的,也是清亮的、迷人的,这本身就有利于营建一种空灵隽永的意境。作者的想象能力极强,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甚至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的一切充满了人类的灵性,如《青花瓷》、《毛衣情结》、《云想衣裳花想容》等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她在运用这些意象的时候,施之以不同的色调,赋予其独特的象征,进行着有序的铺排,展开着反复的咏叹,加之注重留白,用墨不求过实过满,因而每一个字句都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咀嚼的甜头,每一个篇章都能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和空灵。
典雅的文风。表现在审美意趣上,就是既有王维的清淡,又有苏轼的释然;既有南唐后主的哀婉,又有易安居士的忧郁。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清新而含蓄。怡萍注重从古今诗文中汲取营养,时而像汉赋一样注重铺排,时而像唐诗宋词一样炼字成金,时而像琼瑶小说一般激情飞扬。她爱用长句,而恰是这些长句平添了清清浅浅的意蕴;也爱用问句,而正是这些问句传达了委婉别致的情感。她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娴熟的,尤其是善于使用排比、比喻、对偶、设问、反问等辞格,这就使得她的文章有了引人入胜的文采和动人心弦的魅力。
怡萍的散文创作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审视,也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她的作品,给传统的散文注入了太多的诗歌元素,是对散文写作的一种突破,不妨可以称之为“诗散文”;但它又绝对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散文诗,因为,她的作品至少在篇幅上、容量上比散文诗要长了许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开创了长篇散文诗的先河。除此而外,怡萍从来不写那些容易在网络上流行的低俗文字,她以纯文学作品抢占了网络文学阵地,这对于两者的健康发展都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正如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汝州市政协常委陈凝所写的那样:
怡萍,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婉约精致,韵味十足。她家的台布一年更换一次,风格不一,从不重复。每年春节,她最喜用盆景和鲜花装扮出年味,绿盈盈喜洋洋一副精心的随意。她家茶几上的那个烟灰缸,是个小花篮造型,黄色的花朵缠绕在玲珑的提手上,晶莹剔透,煞是可爱,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后拿起把玩,更让人不忍心把烟灰投落其中,仿佛那样做就玷污了这个小精灵,于是就会忍住了抽烟的冲动。在女主人精心布置的大客厅里无论品茗论道,还是笑谈古今,你都会如沐春风,身心通泰。
就如同期待着好人应该有好的前途、好的归宿一样,我也一直期待着怡萍的文字全部成书。虽然知道她一直在写,但是,文字,还是希望它们落在纸上的踏实,古朴。就像一个人,有着非比寻常的才艺,必得对外示人,才能平添一份风骨和韵致。又或者是盆里的花终于根植于大地,才能更自由更舒服地生长。更何况,她的隐忍与坚强、思想和阅历、修养与态度,不仅对她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且对于旅途劳顿、迷茫困惑且无所适从之人,相信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借鉴和参照意义。
心无杂念地写你的东西吧,怡萍!岁月是这样静好,现世是这样安稳,手中的笔不可让它荒废了,那样就对不起你的才情了。根植于血脉中的兴趣是你的动力,岁月的沉淀和思想的升华是你的资本,写吧。把许久以来你一直想写,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动笔写的那些念想、那些心事,好好写写吧,有序幕,有开端,有高潮,有结局。不为缅怀,不为纠结,只为感恩并惜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下一篇:读《丁玲:情若初春火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