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丁玲:情若初春火焰》有感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251

时间: 2023-12-11 11:04:41

       丁玲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知识分子与革命的重要案例。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出生于湖南常德一个大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为进步女性,与陶斯咏、向警予同学,独立抚养丁玲姐弟。丁玲从小受现代教育,与瞿秋白夫人王剑虹是同学。

       1927年,丁玲在《小说月报》发表《梦珂》,开始了她的文学之路,次年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文坛。这一时期的丁玲常被视为莎菲:她与后来的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同住,但心里爱慕着共产党员冯雪峰,同为北漂的湖南老乡沈从文还常去她家蹭饭。

       丁玲最后选择了胡也频,但1931年1月,在他们的儿子出生三个月时,胡也频被捕牺牲。之后,丁玲开始负责左联刊物《北斗》并入党。

       1933年春,丁玲在上海公共租界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被羁押在南京长达三年。后中组部调查认为,此事因丁玲当时的伴侣冯达“供出了丁玲的房子”而起,而在被软禁的三年里,丁玲与冯达继续同居并生下一女,这与后来国民党每月给丁玲一百元生活费、以及丁玲为求脱身写过一张“回家养母,不参加社会活动”的条子,均被视为她的变节污点,在此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反复重提。

       1936年,丁玲投奔延安。毛泽东为她赠诗“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亦其他有手书诗词相赠。丁玲那时热恋的是小她13岁的、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陈明。整风之前,丁玲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小说《我在霞村的日子》、《在医院中》和杂文《三八节有感》,在文学史论述中,这些文本常被作为革命话语出现的裂隙来观察。而在一些传言中,《三八节有感》正是引起文艺座谈会讲话的两篇文章之一。

       整风中,丁玲因为南京问题和《三八节有感》被审查。到1944年2月,毛泽东承认审干过火,误伤同志。1944年,丁玲作品重见报端,但写作风格大变,开始描写先进人物与解放区。1948年,丁玲写成反映土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她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在1952年获斯大林奖。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等。但1955年,她被定为反党集团,1957年定为右派分子。1958年,丁玲到北大荒劳动。1970年开始在秦城监狱关了5年。

       直到1984年丁玲才得以恢复名誉。晚年她创办了《中国》杂志,本希望与她之前主编的报章一样,“讲真话”、展开争论、畅所欲言。1986年丁玲病逝。
       当迷人的女人展示出她的全部风采时,她是令人激动的客体。她是深深树立在非洲丛林战的图腾,她是直升机,她是小鸟。而最令人叹服的是,在她的着色的头发下面,森林的沙沙响声变成了思想,话语从她的双乳中流出。男人向这位迷人的女人伸出了渴望的双手,但是当要抓住她时,她却消失了。

       爱的文化意蕴可以比作一朵紫罗兰,是一种悠悠柔情的紫红色。我相信,天下女子也都会有如此美丽、纯洁而富有诗意的情感世界。

       这套“女作家的情感世界”丛书,推出冰心、林徽因、丁玲、张爱玲四位中国现代女作家传主。这些作家在作品中各自展示了女性的风采及其独具个性特色的精神品质:或奔放,或蕴藉;或轻盈,或凝重;或潇洒,或低吟。阅读文本,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虽然抒情叙事的方式不同,但无不镂刻着时代的印记,谱写作者心灵的乐章。

       冰心是受到广大读者尊敬的五四诗人。在她的晶莹清丽的小诗中,浸透着母爱与博爱两个主题。“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吟诵母爱,林徽因弹唱的则是男女情爱之曲。“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全诗跃动着少女的一颗纯真的初恋的爱心。

       丁玲拒绝了冰心的娴静,也跨过了林徽因的纯真。她笔下的莎菲女士,是一位经过五四新文化洗礼的知识青年,是旧礼教的叛逆者,是性爱的大胆的追求者。莎菲在两性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她可怜苇弟的怯懦,也鄙视凌吉士的市侩气,这就是“莎菲式的爱”。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不具有主导的地位,相反的是被彻底地边缘化了。《金锁记》里的七巧,出身低贱,嫁到姜公馆当二奶奶,然而丈夫是一个性无能的残疾人,她带着沉重的精神的负荷渴望得到情爱与性爱,只有当她与小叔姜季泽的偷情受到扼制以后,她才成为一个疯狂报复的女人。一副打不开的金锁,锁住了女人美丽、纯洁的爱心,换来的是七巧破碎的情感世界。

       为保证丛书的质量,出版社特意邀请四位教授撰稿。他们对自己承担的撰稿课题有专门的研究,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我们谨此致以谢忱。

       本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简约,文字明白晓畅,并配有图片。这是我们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丰腴的精神食粮。
       作为作家,作为女人,丁玲是一个特立独行、感情强烈而复杂、敢爱敢恨的异数。行走在二十世纪男权社会中,她以她的自信明亮、恣意怒放,魅力四射的磁场,深深吸引来自同行的革命者、诗人、学者。他们之间的情感碰撞,或懵懂,或浪漫,或矛盾纠结,或相濡以沫,都耐人寻味。

       她的一生,如初春大地上燃烧的火焰,爱的强烈与绚烂都惊世骇俗。
       丁玲,和所有的女作家一样,感情世界远比他们的作品吸引读者。黄候兴在《丁玲:情若初春火焰》作序时,写到:丁玲拒绝了冰心的悯静,也跨过了林徽因的纯真。

       她笔下的莎菲女士,是经历过五四新文化洗礼过的知识青年,是旧礼教的叛逆者,是性爱的大胆追求者。莎菲在两性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她可怜苇弟的怯懦,也鄙视凌吉士的市侩气,这就是“莎菲式的爱”。从莎菲可以看到丁玲的爱情观,大胆解除传统婚约,大胆帮王剑虹向瞿秋白表白,鄙视冯达并非出于本意地出卖,这就是“丁玲式的爱”。
       丁玲的第一任丈夫是胡也频,是丁玲在私人画室学美术时结识的少年,一袭长衫的清瘦少年从北京一路漂泊赶到丁玲的老家求上一面,“过来人”的母亲早就看透这位远道而来的少年的心意。

       丁玲和胡也频结伴回到北京,又搬到了西山的碧云寺下的小院里。丁玲过上了这一生看来最平静的日子。两人在“客气”中相濡以沫,产生感情。即使这段时间两人的收入都很微薄,但日子过得理想而又充实。靠着胡也频微薄的稿费两人和沈从文一起创办杂志《红黑》。

       后来丁玲在胡也频和冯雪峰之间选择了前者,在西湖边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也算是最后平静的日子。

       胡也频后来被抓进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在狱中,丁玲想尽各种办法救丈夫出来,初为人父的胡也频,还会用“年轻的爸爸”和“年轻的妈妈”作为署名和落款给丁玲写信,可这封信确实胡也频的绝笔信。

       1931年2月7日,胡也频被乱枪打死。
       丁玲既是一位有远大理想,有艺术追求,毕生与革命相向而行,历经磨难而不改初心,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编辑家和文学活动家,又是一位温柔、坚强、忍辱负重,充满亲情、友情和母爱,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堪称20世纪东方革命知识女性的卓越代表。她热情、坦诚、正直、倔强,坚忍不拔,敢于向旧世界、旧礼教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抗争而又雍容、大气,不计个人恩怨,在烈火和狂飙中铸就了文化巨人屈原那种对祖国和人民忠贞不贰的美丽灵魂。
       传记是用大爱、真情醮和着热血、泪水写成的。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有着诗人的热情、勇士的执拗”、甘当“革命马前卒”的胡也频与丁玲从文学走向革命的经历,以及他们之间带有传奇性的爱情故事。
       丁玲淡泊名利,从无“官瘾”,只想专门写作。她生活俭朴,1945年在张家口公家发的褥子,一直垫到1979年复出,灰布都快洗成白布了,满是补丁。她对子女要求严格,要他们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当丁玲屡遭“左”的错误残酷迫害,身处逆境时,仍然谆谆教育自己的儿女要相信党,相信人民,也“相信母亲这个老党员”对党的忠诚,像妈妈一样自信,一样坚强。这些记述和回忆,文字朴实,意旨高远,情感喷涌,可谓发自肺腑,一气呵成。书中描绘的那些情景,既是作者心灵的诉求,也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令读者如沐春风,如仰高山。

       传记中的不少记述,不仅具有“补遗”和“揭秘”的性质,而且起到了“勘误”和“正听”的作用。比如,关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即史家所称的“文抗”)成立的始末,关于王实味《野百合花》前半部和后半部在丁玲主编的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发表的真实经过,特别是丁玲长篇杰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版和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曲折经过和波折,以及丁玲与周扬、沈从文之间的关系、恩怨等等,传记都以事实为根据,秉笔直书,作了详细、客观的记述,既补充了史实,又澄清和纠正了某些误传乃至曲解,还历史人物以清白。
       此书对丁玲感情生活的记述,也比其他传记更为全面、生动和确切,比如,对青年丁玲当初将瞿秋白“让给挚友王剑虹”的那个纯洁、高尚而又凄婉的爱情故事,传记作了十分细腻、真实的描述,并指出丁玲晚年的回忆录《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掩饰了一些真实的感情,“说了不少‘多余的话’”。

  马克思说过:“人民历来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丁玲去世后,安卧在鲜花丛中的遗体上覆盖着北大荒人送的一面红旗,上面绣着四个金黄色的大字:“丁玲不死”。这是人民对丁玲的最高评价!
       读罢蔡霞著《丁玲:情若初春火焰》,我的心目中升起的正是人民作家丁玲那崇高、美丽而又格外鲜活、亲和的身影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二十一】

下一篇:《白门柳》读后感





相关内容

李清源《窑变》的重大突破

李清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

2023-11-14
李清源《窑变》的重大突破
为万千劳动者写真传神

本次《鹰城墨缘——马国强水墨…

2023-09-23
为万千劳动者写真传神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作品欣赏

8月7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

2023-09-14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作品欣赏
《奥本海默传》译者汪冰:奥本海默是一个内心有指南针的人

最近,由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

2023-09-12
《奥本海默传》译者汪冰:奥本海默是一个内心有指南针的人
名作欣赏 | 冰心:我的老师(节选)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

2023-09-11
名作欣赏 | 冰心:我的老师(节选)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