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479
时间: 2024-01-17 15:21:20
最近从作家出版社邮购了一套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作家以叙事方式讲述了“俗世奇人”的本事、人格与智慧。通篇如行云流水般精妙绝伦,读罢,意犹未尽。
其中的《刷子李》中人物描写堪称一绝:正侧两面结合、正面全方位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等:侧面以次要人物心理描写烘托“俗世奇人”技艺的高超。第六自然段中描写“刷子李”刷墙的过程中,将视觉、听觉巧妙结合,使人感觉画面近在眼前---对感官的灵活运用给文章添色不少。另外,多处以白描方法描写,语言朴素而不花哨,恰对文题中的“俗世”二字。细节描写淋漓尽致,给读者以生动之感。
此篇作品令人唇齿留香原因另有其在。文章立意新颖,不取材于传统的帝王将相、伟人名人,而落笔于生活中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的奇人高手,让人一见文题便眼前一亮,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的一波三折亦令人记忆犹新,例如“刷子李”部分学徒曹小三的“惊人发现”,以及“泥人张”部分中泥人张如何应对海张五的讥讽,读罢令人拍案叫绝,又不禁开卷重温。此外,本书语言也极富特色,第一段中“有绝活的……靠边呆着”一句话使用短句对句结构,读起来爽朗明快;再如“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运用夸张修辞,恰到好处。整篇文章对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多而不赘,却全是一针见血。全书语言具有通俗、随意的特点,值得细细研磨品味。
总之,结构、描写、立意、情节、语言等多方面的成功相结合,成就了这部不俗的《俗世奇人》。
本书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冯骥才的这组故事,写出生活在天津的诸般奇人妙事。书中正骨医生“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皆是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难得冯骥才掌握了这许多写小说的材料,又以如此简短的篇幅将它们使用出来。
看《俗世奇人》,那九河下梢的码头味道扑面而来,绝错不到旁的地界儿去。那语言,结实、神气,看得人恨不能自个儿开讲评书。比方说,卖石材的候家门口摆着个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上面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张大力“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面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张大力》)这“使手问一问”,写得妙极……冯骥才的语言,还好在得其神、不拘泥,像这句:“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蓝眼》)。 “报纸”啊、“媒体”啊,在当时都是新词,用在此处却绝不突兀。
冯骥才在后记里说:“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这样一来,《俗世奇人》便既是绝活又是绝唱,虽出版有年,仍值得再三推荐。
经过改编的小剧场话剧《俗世奇人》抽取了原著中的精髓,加以浓缩,通过历史故事折射百姓民生。该剧由三个故事组成,一是名画家孔七爷擂台卖画,二是贺道台,送茶汤和八哥讨好钦差大臣荣禄,三是鉴赏大师"蓝眼"辨别真假画。三个故事都以"真假"命题,道的是真假功夫,真假货物,真假语言,真假生死,真假性情,真可谓:天南地北容易辨,世上真假最难说。
由文题可知,本书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人,二写“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文章的要领。如刷子李、泥人张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
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描写人物的本领十分高明。
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无论如何这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
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写“泥人张”,则是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二、问题研究
1.“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态作秀,即便是作秀,他做的也确实“优秀”。或者说,这是一种“包装”,是一种广告效应,完全无可非议。
而曹小三的心态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为自己立下了如此之高的标准,别人就必然会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他。
本书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再看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又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此外,全文语句短小精粹,活泼幽默,又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想一想,“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要旨并进行评价。文章题目是“俗世奇人”,阅读时应当着眼于“奇”字。
而“泥人张”则是另一种风格。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算,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恰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恰当的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有比较才有高下,一组对比就传神刻画出了“天津码头”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作者运用这样的对比句突出体现了他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应该重读,应读得响亮,有底气,读出得意风光的味道。而对于“吃素,发蔫,靠边站着”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该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另外,还不妨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指的是天津卫“码头”的生存规则,这是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风光弱者受窘的规则。“地地道道”强调的是这条铁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余地。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作者确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民间文学中十分常用的手法。这种夸张其实是在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但是如果只写“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文字就过于平板。而作者运用这样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找”者,寻觅是也。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本题旨在从思想内容角度理解文章并进行评价。文中的这几句话从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一、手艺人必须有本领;二、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概括这两句话的含义,然后组织学生就此讨论。学生可能会联系一定的时代背景理解这句话,通常会有不同的结论,教师不必匆忙做出评价,甚至可以不评价,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说服学生。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能够达到以上两点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能够保障这种人生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
四、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题目,有一定难度。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机械的模仿。因此,首先应使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写一事的叙事手法;第三,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意选择,力求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特征展开描写。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会平淡啊!没有真本事,岂只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 就今时今日才华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不是有东北农民会说俄语当上翻译,下岗工人了搞出了先进的发明吗?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刘庆邦《大姐的婚事》读后感
下一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