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实难忘怀
- 作者: 阿辉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40
时间: 2025-07-14 11:38:53
“暑”实难忘怀
不知不觉间,“二十四节气”中的 “大暑时节”悄然而至,这预示着接下来这段时间的高温炎热将成为日常。自己感觉昨天还是“拂堤杨柳醉春烟”,今日就变成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不禁感概:这自然万物的时节更替与气候变迁真是瞬息多变。
下午降临了一场甘霖,道路两旁的观赏花卉、灌木丛和行道树短暂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傍晚散步的时候,我嗅到了空气中有股浸润干草和稻荷的气息,这种气息令我陶醉。回到家里,我发现窗外的蝉鸣十分聒噪,今晚的星空格外清亮,月色映照在窗台上,复杂的思绪牵连出我遥远的故土家乡与童年记忆。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南方村庄度过的,那里有小桥流水人家,那里有青草池塘处处蛙。每年一到大暑节气,美妙的萤火虫在夜晚的村中随处可见,这时候我往往和小伙伴们拿着自制的竹筒网兜在田野河流与萤火虫追逐嬉闹,捉住的萤火虫放在竹筒里,几个人围着观察思考它们到底是怎样发光的,待到第二天白天的时候发现它们不发光了又会把它们都放走,我们又在疑惑着:为什么萤火虫只有晚上发光呢。
在南方农村,人们捕鱼捉虾是常有的。前一天排查地势,定点“放网”,第二天收网,网里都是鱼虾。小孩子因为天气炎热也喜欢跟着抓鱼的大人去“淌水”玩耍,我记得那时候爷爷每次去收网的时候,我就会跟着去。爷爷在一旁捡拾鱼虾,我就在河里捉螃蟹,每搬开一块大石头,河底泥沙下就蜷伏着好几只大螃蟹,一只手用大拇指和食指狠狠夹住其中一只的蟹钳迅速抓起,另一只手扯开腰间的竹篓,与此同时一只脚还踩着仓皇逃跑的其中几只,有时因为没踩住,还会被逃跑的螃蟹报复咬脚趾,疼得我大喊“爷爷,螃蟹夹我脚,今晚上我要吃光它们”。夏日酷暑,下河清凉玩耍的同时,我总是会从河里选取各种光滑的鹅软石塞满整个衣服口袋,拿着几块光亮的鹅软石能坐在地上玩弄半天,那会总想找出两块能敲击生火的打火石。
玩水似乎是小孩的天性,但是爷爷不允许我一个人去河边玩耍更不允许我下河洗澡,原因是爸爸小时候下河洗澡溺水了,差点出事,因此在这一方面对我要求格外严格,一次放学后偷偷跟小伙伴们去了,然后回家发现已经被人举报了,生平第一次见到爷爷生气,一向和蔼可亲的人生起气来让你既好笑又心酸。“我跟你说没说过你爸爸小时候的事情,那次你爸爸差点……”讲着讲着就哽咽了,就红了脸湿了眼,扯着烟嗓,用他那几分生气几分哀求几分无奈的语气冲我吼道:“你都是七八岁的人了,能不能听话一点呀,啊?”我低着头不说话,一边发出“嗯”的鼻音一边点头。
小时候家里种田是“两季稻”,每年这个时候就要抓紧一切时间抢收早稻,然后才能种下晚稻。因而每年这时候是家里最忙碌也是劳累的时候,我经常看见爷爷中午放下饭碗就坐在自家屋檐靠着土墙睡着了。那时候所吃的米饭真的是自己的汗水换来的,不过我那会人小,所以流的汗水也少,而爷爷往往是大汗淋漓,阳光下,汗珠让爷爷的白发愈加明亮。我尝试过割稻子,结果不是割到手指就是桔梗参差不急;尝试过打稻穗,结果整个人被“打稻机”狠狠地甩在田里,结果就跟
“堂吉诃德斗风车”那样如出一辙,然后在爷爷的劝慰下乖乖地捡稻穗送茶水和翻晒新谷。
看柳青的《创业史》,里面牵涉到很多农业生产的情节描写,梁生宝买稻种丢失了一部分,急的他可不得了,很多人读来没有感觉,但我当时读来让我很动容,因为我的童年经历不允许我不动容。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业大国,粮食对于农民乃至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赶集在我们这叫“赶圩”。天刚蒙蒙亮就被爷爷催促起床,走山路最害怕的莫过于天景与山色模糊浑然的狰狞,我害怕的时候爷爷往往拿一根棍子给我,紧跟在爷爷后面,右手拿跟棍子左手揪着爷爷的衣下领。那会还要翻过好几个山头才有客运站,坐的还是装猪崽的“黑车”,由于车辆有限,大多情况下还是靠双脚走路。如果来回靠走路的话,那么回到家大约是下午一两点。我的
“奔头”很简单,到集市吃碗米粉和买一支雪糕就心满意足了,为了这,小小的身体脚力劲倒是挺足的。有些东西吃起来很有岁月的味道,但是似乎没了当时的欢喜和满足,还有些东西当时是日常,现在就变为了奢侈品。
大暑节气虽然天气闷热,土地潮湿,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晚饭后整村的人们都会聚集在大樟树底下纳凉侃谈,躺椅靠背大蒲扇,茶饮莲子土西瓜,小孩子牵狗逗猫,大人们打牌侃侃而谈,老人家们猜测各家的发展与点评人们的得失。村里的黄老太说:“老邓头家的孙子在城里工作定居了,真是有出息了,只可惜他看不见了哟……”夏天的村庄是静谧充满乡土气息的,大暑节气是承载诸多人的回忆和向往的。
回忆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沉重的。童年的大暑节气终究是回不去了,目前的大暑留给我的只是高温难耐与燥热难分。不过无论怎样,今年的大暑时节终将也会过去的,就像去年和前年一样。但借由触景生情,借由灵感写作,我想自己心里时刻保留着对那年那月的大暑追忆与思念。
【个人简介】邓荣辉,中学语文教师,青年文艺批评家,“知网文库”青年学者,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永州市作协会员,参与编著:《文心集——青年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选》《微尘如光——非虚构文学创作谈》,在《中国教师报》《语文教育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报纸期刊发表教研论文、文学评论文章三十余篇。
通讯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金洞管理区金洞镇
邮编:426191
电话:15273441275
微信:HG15273441275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七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