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窑湾奶奶堂的来历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144
时间: 2023-11-06 15:00:24
我们鳌头窑湾的奶奶堂在方远左近名气很大。就连鲁沟、坡池、小山沟、焦沟的善男信女也经常来这里求子。我的长子方向就是我母亲从奶奶堂求来的。
我郭氏先祖为人淳厚慈善,待人谦恭温和,勤劳简朴,坚忍不拔。自从我先祖洪武初年从山西迁到河南定居后,很快融入到当地社会。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辛勤劳作,不断耕耘,除了种地以外,还搞一些家庭副业,像编织,加工,作坊等。农闲时,还做些生意。因此,我们的先祖不仅在河南站住了脚,扎下了根,家境也不断殷实起来。不多久,我们的先祖便成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乡绅。又过了若干年,我们的宗族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在河南周边,已经形成了几十个郭姓村庄。
话说郭姓一支,有一绅士,娶了三房太太。三位太太个个貌美如花,知书达理,贤惠端庄。特别是大太太,除了贤淑,还充满了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大太太除了料理家务,处理家庭琐事,协调姐妹三人的关系以外,还帮助丈夫管理田产,处理内外事务,是丈夫典型的贤内助。
三位太太嫁过来不久,便为丈夫生下了五个儿子。可谓财源滚滚,人丁兴旺。一家人和和美美,欢天喜地。丈夫这时正值壮年,年富力强,日子过得如日中天,村子里的人都投下了羡慕的目光。
可是,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一年,村里流行瘟疫,死了很多人,丈夫也在这次瘟疫中死去。人们常说,死了丈夫塌了天,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我们可以想像,没了丈夫意味着什么。丈夫死了,好多租子收不上来,还有好多欠债不还的。甚至有人找上门来,说欠了他们多少多少债等等。
丈夫没了,三个女人苦撑着这个家庭。他们辞去了长工和佣人,不仅自己要干家务活,还要下田去劳动。可是过去的女人哪有多少会种田的呢?因此田里的收成越来越少。尽管丈夫在的时候有些积蓄,可是人们常说坐吃山空,渐渐地入不敷出,他们的日子越来越艰难起来。
可是,老天并不会因为人们的艰难而眷顾,第二年,又遇到了大旱,好多庄稼被旱死了,有些田块甚至颗粒无收,这对郭家这三个女人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别的不说,就是一天三餐都成了问题。她们不得不节衣缩食,过着更艰苦的日子。她们到地里挖野菜,到沟旁扒茅草,到榆树上剥树皮弄到家里在锅里煮一煮,用来充饥。这些粗鄙的东西,对大人还好些,对于几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来说,他们怎能咽得下?尽管家里把仅有的一些细粮都省给了他们吃,可是他们还是一天天消瘦下来。看着五个皮包骨头的儿子,三个女人心急如焚。
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大太太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她说:“两位妹妹,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是想跟大家谈谈眼前家里的状况。自从老爷驾鹤西去,咱们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今年大旱,庄稼歉收,现在连野地里的野菜、树皮也被吃光了,好多人家都断了炊,昨天,西院里张大婶的儿子饿死了。咱家老爷留下的一点积蓄和粮食,眼见得也用光了。咱们可以吃草根烟树皮,可是孩子们吃不了啊。”大太太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叹了一口气。她望了二太太和三太太一眼,两位太太也跟着叹气。大太太接着说:“咱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咱们饿死了倒无所谓,只是苦了这几个孩子。老爷在世时对咱们不薄,咱们就是死,也要保住郭家这些血脉呀!”
大大咧咧说完,大家一阵沉默。过了许久,二太太和三太太说:“姐姐是个有主见的人,家里的事平时都是您来操持,您就拿个主意吧。”
“事到如今,我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大太太说,“人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村里已经有好多人出去逃荒了,我们也不能在家等死啊。”二太太和三太太听说要逃荒,两人面面相觑,都摇了摇头。二太太说:“人家出外逃荒,都有丈夫带着,我们三个女人,怎么出门啊?”二太太说完,三太太也跟着附和。其实二太太说得不无道理,三个太太都是名门出身,平时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便后来家道中落,也只是做做家务,在地里干干庄稼活,哪里曾经抛头露面?
“两位妹妹的担心也不是多余,可是就眼前的状况来看,不出去就是等死。”大太太见两位太太迟疑,更坚定了语气,“既然两位妹妹愿意听姐姐的,那今天姐就做主了。明天我就带着五个儿子走,无论多么艰难,即便天涯海角,刀山火海,我也要把五个儿子抚养成人。不过,家也不能不要,就烦二位妹妹把家守好,等儿子长大,回来重振家业。”
大太太说罢,二太太、三太太早已泣不成声,他们拉住大太太的手,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姐姐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不忘,这辈子不能报答,下辈子结草衔环,我们也要报答您。”大太太连忙把二人搀起:“都是一家人,何必要说报答的话,只是我走后,你姐妹俩一定要把家守好。”二人点点头,事情就这样定了,三人各回房休息,一夜无话。
鸡叫二遍,大太太开始收拾东西。她先把野菜在锅里煮一下,再团成菜团子,以便路上做干粮。她又找来两根绳子,两个箩筐和一根扁担。因为孩子太小,不能走太远的路,她要用箩筐挑着他们走。这根桑木扁担可是郭家的传家宝,洪武初年,郭氏祖上就是用这根扁担把家从山西挑到河南的。这根扁担,黑里透着紫,闪光发亮,陈旧古朴。它挑过柴,挑过粪,挑过粮,先辈们用它做生意,也挑过货物。就是这根扁担,挑出了国家的兴旺和繁荣。大太太从房梁上抽出这根扁担,拂去上面的灰尘,不由地思绪万千。今天,她要用这根扁担,重新把郭家传承和发展挑起来。
鸡叫三遍,东方破晓,该上路了。二太太和三太太也赶来送行,大家说了些互相安慰的话,大太太挑起五个孩子,消失在茫茫的晨雾中。
大太太挑着五个孩子,在路上漫无目地地走着,也许是祖上的感召和引领,大太太竟沿着东头的大道,向北走去。大太太虽然那时还算年轻,可是挑着五个孩子走路,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天走不上二十里。饿了,她就啃口菜团子,渴了,她就向人家找口水喝。孩子老吃菜团子就会哭闹,她就在附近村庄沿街乞讨,善良的人家看到五个孩子可怜,也施舍一些面食给孩子吃。晚上,她就在村上找地方住宿,善良的人家看到五个孩子,可怜她,也收留她。有时天色晚了还赶不上村庄,她就睡在人家看庄稼的窝棚里。有时也在沟边的背风处过夜。就这样晓行夜宿,大概走了六七天,也不知走了多远的路,大太太挑着五个孩子,竟来到一座山的山脚下。
这山算不得高大,也不够巍峨,虽已是冬天,山上的树木却郁郁葱葱。山脚下有一个茅庵,不知是采石工人休息的地方还是人们看庄稼用的。大太太从山上弄来一些茅草,把茅庵漏风的地方补了补,又弄些茅草铺在茅庵里,把五个孩子安顿下来。夜晚,为遮挡寒风,大太太又从山上折些树枝,挡在茅庵的门口,这就算是门了。
从此,大太太便在此处安了家。那时人烟稀少,十几里路见不得村庄。到处都是荒芜的土地。虽然没有粮食吃,可是地里的野菜,山上的野果,到处都是,大太太和孩子们可以用它来充饥。再说,在远些的地方,人们翻过的土地里,还能拣到一些冻坏的红薯,大太太就把它弄碎,和着野菜煮给孩子们吃。这个冬天,大奶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拼命地在附近开垦荒地。到了春天,大太太开垦的土地已有十几亩。她在自己开垦的土地里种上大豆,高粱,谷子,玉米等作物。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年到了秋天,竟是一个丰收年。大太太又搭了几个茅庵,把收下的粮食贮藏起来。
有了粮食,大太太什么也不怕了。她精心地抚养五个孩子,继续开垦着周边的荒地,没过几年,大大小小开垦的土地已近上百亩。过了若干年,孩子们渐渐长大,个个长得膀大腰圆,虎背猿腰,大太太带领他们盖了房子,土地也开垦得更多了。大太太不仅教孩子稼耕种地,还教孩子学习经书礼仪,学习待人接物,学习经商交易。他们还把生产的农产品挑到集市上去卖,卖的钱再买日用品。
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一个女人带领五个儿子开垦荒地,白手起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对大太太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大太太带着孩子虽然住在荒郊野岭,可是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毅力,感动了周边的人们,人们常说,槽头买马看母马,有这样优秀的母亲,孩子一定也不会差,因此都愿意把女儿嫁过来。
后来,四个儿子都成家立业,只有小儿子还是单身,来说媒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大太太就是不愿意。四个儿子婚姻美满,儿女众多。后来又经过一二百年的开枝散叶,繁衍了周围好多郭姓村庄。
时光荏苒,转眼又过了上百年,大太太艰苦创业的故事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大太太的形象也深植于人们心中,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人们就把大太太当时落脚的山命名为奶奶山。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自从大太太挑着五个儿子出门之后,二太太和三太太相依为命,苦度时日。她们恪守妇道,再未改嫁,一边忍受着失去丈夫的寂寞,一边思念着大太太和被她挑走的儿子。她们把家里的土地分给周边的乡亲们耕种,只收些微薄的租金以供自己生活。她们积德行善,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周边的每一个人,乡里乡亲,无论谁有了困难,她们都热情帮助,因此深受当地人们的爱戴。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二太太和三太太已是白发苍苍,大太太还是音信全无。两位太太和乡亲们对她的思念与日俱增。在那个慌乱的年代,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五个孩子一去不归,不知这将意味着什么?
这天上午,两位太太正端坐在堂屋里回想着往事,忽然外面传来一阵阵敲门声。三太太忙起身开门。走进来的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后生,只见他鼻直口方,面堂赤红,看起来似曾相识,可是又不知在哪儿见过。两位夫人正疑惑,只见后生普通跪倒:“五儿给二姨娘、三姨娘请安。”两位太太又惊又喜,她们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可是仔细瞧了瞧眼前的后生,眉宇之间果然留有仙去老爷的影子,怪不得看起来有些似曾相识。
二位太太赶紧扶起眼前的后生,母子三人难免抱头痛哭一场。原来虽然这五子在五个儿子中最小,可是却是大夫人所生,小时候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大家都亲你的喊他五子,把它真正的名字反而给忘了。
从小五子口中知道,原来大太太为了儿子积劳成疾,在两年前已经撒手人寰。弥留之际,大太太把五子叫到跟前,难免老泪纵横:“五子啊,你的四个哥哥都已成家立业,你知道为娘为啥不给你娶媳妇吗?”五子摇了摇头。“儿啊,”大太太继续说道:“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走千里不忘本,娘不给取媳妇,为的是有朝一日,让你回乡认祖归宗啊。”五子点了点头,大太太继续说道:“娘怕给你成了家,媳妇成了你的牵绊,你就不能认祖归宗了。前些年娘想让你回去,可是娘怕你年龄小,不谙世故,再说,旅途艰险,怕出了什么岔子。现在好了,你长大了,人也成熟了,娘也放心了,可以让你认祖归宗了。”
五子泪眼朦胧地跪在床前,紧紧地握住母亲的手,他想说点什么,可是又不知说什么好。大太太望着房顶,像是嘱咐儿子,又像是自言自语:“咱窑湾可是个好地方,抱玉河从它的前面蜿蜒流过,那可是一条龙脉啊。你父亲和祖上的坟茔,就在那抱玉河岸边…..咱家乡的人……个个勤劳简朴,心地善良…….哎,也不知你的两个姨娘怎么样了,那场饥荒她们能挺得过去吗?”
大太太又嘱咐五子:“回家后,要好好孝敬二位姨娘,逢年过节,别忘了给祖上上香烧纸。还,还,还有,要记住咱郭家家训,重振郭氏家业,靠,靠,靠的就是你了。”
大太太有气无力的交代着后事,五子攥住母亲的手,拼命的点头,忽然他感到攥着的手抖了一下,再看母亲,大太太已经安然睡去,她那微微发黄的脸上,还露出一丝甜蜜的笑容。
五子和哥哥们料理完母亲的后事,遵照母亲的教诲,沿着山前的大道一路南行,不几日便来到了窑湾村。其实所说的奶奶山,距窑湾也就一百多里。可是在古代,交通闭塞,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再加上当时大太太裹着小脚,又挑着五个孩子,一天走不上十几里,所以自然感到非常遥远。
五子认祖归宗后,遵从母亲教诲,对两位姨娘非常孝敬,两位姨娘 对五子也视同己出,并张罗着给五子娶了媳妇,成家立业。后来,五子把租出的土地又要回来,自己耕种,在两位太太的扶持下,郭氏家族又慢慢兴旺了起来。
其间,五子的四个哥哥也曾回来看过母亲,可是因为奶奶山那面有妻儿老小,家产田园,不能久留,只好又回到了奶奶山。自此我窑湾郭氏族人便有一支分居在了那里。
过了若干年,二太太和三太太也寿终正寝,耄耋而逝。
又过了若干年,五子年事已高,也溘然仙去。
后来,人们敬仰三位太太的美德,这个故事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又过了若干年,人们在窑湾修建了一座奶奶堂,里面先是供奉着大太太一个人的塑像,起名奶奶庙。后来,人们觉得二太太和三太太为人贤淑,待人忠厚善良,也把他们的塑像供奉在里面。从此,窑湾奶奶堂里便有三个奶奶。
据说当时奶奶堂的香火十分旺盛,人们祈祷许愿,是为了让奶奶们保佑一家人平安吉祥。后来人们联想到三位奶奶只生儿子,不生女儿,所以人们又把三位奶奶当做送子观音来朝拜。据说当时三位奶奶非常灵验,凡是生不出儿子的,只要给三位奶奶送去香火,准能生出儿子来。
不过,现在的奶奶堂已从窑湾老村迁到了窑湾新村的大路边,不知喧嚣的车流声和喇叭声会不会惊扰到三位奶奶。
为了证实奶奶堂的故事,笔者探访了窑湾的一位90多岁老人,我说明来意,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接着,他滔滔不绝的讲述了他和他的父亲两代人与奶奶堂的情缘。
抗日战争前,在窑湾村有个郭姓泥瓦匠,他不仅技术好,为人也随和,所以谁家需要修缮房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时间久了,结识的人就多了。于是就有人给他介绍个媳妇。媳妇长得俊俏,为人又贤惠,又会体贴人,因此郭师傅整天心里美滋滋的。可是郭师傅也有烦心的事,就是媳妇生了八九胎,不是孩子夭折,就是女儿,怎么也生不出儿子来。那时农村人把传递香火的事看得很重,因此,夫妻俩常为这事发愁。这一日,夫妻俩突然想起窑湾村中的奶奶堂来,于是就决定到奶奶堂里求三位奶奶给赐个儿子。
这天上午,郭师傅媳妇和婆婆一起,来到奶奶堂,上好香,然后虔诚地跪在三位奶奶塑像前面的蒲团上,向奶奶们诉说着她们的愿望。祷告完毕,婆媳俩叩了头,如释重负地走出奶奶堂。
就在她们走出奶奶堂不久,奶奶堂忽然浓烟滚滚滚,燃起了熊熊大火。尽管附近的人拼命救火,可是奶奶堂最后还是只剩下一滩灰烬。
为这事,郭师傅一家人一直耿耿于怀,本想祈求三位奶奶赐个儿子,没想到竟然把奶奶堂给烧了。现在得罪了三位奶奶,不知道奶奶们会不会怪罪下来,看来让奶奶赐个儿子是没有指望了。郭师傅是个憨厚实在的人,自己没儿子也就罢了,可是烧了奶奶堂,连累了街坊邻居也无处求子,这就更让一家人愧疚和惴惴不安了 。
于是郭师傅就决定自己挑头,把奶奶堂重新建起来。郭师傅虽然会点手艺,可是除了家里开销,也没有多少积蓄。尽管他把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对于修建奶奶堂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于是郭师傅就动员大家捐助。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很少有人能拿出现金的,于是大家你凑一块砖,他凑一片瓦,还有凑秫秸和木头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凭着郭师傅精湛的技艺,奶奶堂又建起来了。
奶奶堂是建起来了,可是奶奶们会不会原谅他,赐给他儿子,郭师傅心里还是没有底。有一天晚上,媳妇悄悄地告诉郭师傅:“当家的,我又有了。”郭师傅自然喜出望外,不过只是担心媳妇能不能生出儿子来。又过了八九个月,媳妇要临盆了。郭师傅找来接生婆接生,自己便在门外守着,那忐忑的心情真是难于言表。郭师傅正被时光煎熬着,忽然“哇”的一声从房间里传来,那声音洪亮而有力,这是郭师傅以前没有听到过的。俄尔,房门打开了。“恭喜恭喜,是个公子。”收生婆脸笑得像朵花。郭师傅冲进屋里,亲了一下床上的妻子,两行欣喜的热泪夺眶而出,他抱住妻子:“我们有后了,我们有后了!”妻子也高兴的哭了:“他爹,看来三位奶奶没有怪罪咱们。”
一九三八年,日寇的铁蹄踏遍了中华大地,窑湾自然也不能幸免。乡亲们费尽千辛万苦修起来的奶奶堂也被战火摧毁。对此,最不能释怀的当然还是郭师傅,是奶奶们给他赐了一个儿子,得以传递香火,给他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于是他决定再修奶奶堂。郭师傅临终前,把儿子叫到身边,为儿子留下遗嘱:“孩子,是三位奶奶给了你生命,你才有了今天。是三位奶奶让我们家的香火得以延续。重修奶奶庙是你爹终生的愿望,看来爹是不能实现了。希望你有朝一日能把奶奶堂修起来,这样,爹就可以含笑九泉了。”说完,就咽了气。后在郭家后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座新的奶奶堂就魏然屹立在了窑湾新村。
郭氏先祖三位太太已经作古,她们生活的确切年代也无从考证,可是她们的故事却经过多代人的口口相传流传了下来。她们美丽善良的形象已经根植于郭氏族人和当地百姓心中,她们勤劳简朴、贤淑善良、坚忍不拔的品质,为我们郭氏族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所以对这个美丽的传说,我们没必要考证他的年代,也没必要考证它的真伪。让这个美丽的传说,永远激励着我们郭氏族人奋勇前行。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我郭氏先祖为人淳厚慈善,待人谦恭温和,勤劳简朴,坚忍不拔。自从我先祖洪武初年从山西迁到河南定居后,很快融入到当地社会。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辛勤劳作,不断耕耘,除了种地以外,还搞一些家庭副业,像编织,加工,作坊等。农闲时,还做些生意。因此,我们的先祖不仅在河南站住了脚,扎下了根,家境也不断殷实起来。不多久,我们的先祖便成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乡绅。又过了若干年,我们的宗族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在河南周边,已经形成了几十个郭姓村庄。
话说郭姓一支,有一绅士,娶了三房太太。三位太太个个貌美如花,知书达理,贤惠端庄。特别是大太太,除了贤淑,还充满了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大太太除了料理家务,处理家庭琐事,协调姐妹三人的关系以外,还帮助丈夫管理田产,处理内外事务,是丈夫典型的贤内助。
三位太太嫁过来不久,便为丈夫生下了五个儿子。可谓财源滚滚,人丁兴旺。一家人和和美美,欢天喜地。丈夫这时正值壮年,年富力强,日子过得如日中天,村子里的人都投下了羡慕的目光。
可是,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一年,村里流行瘟疫,死了很多人,丈夫也在这次瘟疫中死去。人们常说,死了丈夫塌了天,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我们可以想像,没了丈夫意味着什么。丈夫死了,好多租子收不上来,还有好多欠债不还的。甚至有人找上门来,说欠了他们多少多少债等等。
丈夫没了,三个女人苦撑着这个家庭。他们辞去了长工和佣人,不仅自己要干家务活,还要下田去劳动。可是过去的女人哪有多少会种田的呢?因此田里的收成越来越少。尽管丈夫在的时候有些积蓄,可是人们常说坐吃山空,渐渐地入不敷出,他们的日子越来越艰难起来。
可是,老天并不会因为人们的艰难而眷顾,第二年,又遇到了大旱,好多庄稼被旱死了,有些田块甚至颗粒无收,这对郭家这三个女人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别的不说,就是一天三餐都成了问题。她们不得不节衣缩食,过着更艰苦的日子。她们到地里挖野菜,到沟旁扒茅草,到榆树上剥树皮弄到家里在锅里煮一煮,用来充饥。这些粗鄙的东西,对大人还好些,对于几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来说,他们怎能咽得下?尽管家里把仅有的一些细粮都省给了他们吃,可是他们还是一天天消瘦下来。看着五个皮包骨头的儿子,三个女人心急如焚。
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大太太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她说:“两位妹妹,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是想跟大家谈谈眼前家里的状况。自从老爷驾鹤西去,咱们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今年大旱,庄稼歉收,现在连野地里的野菜、树皮也被吃光了,好多人家都断了炊,昨天,西院里张大婶的儿子饿死了。咱家老爷留下的一点积蓄和粮食,眼见得也用光了。咱们可以吃草根烟树皮,可是孩子们吃不了啊。”大太太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叹了一口气。她望了二太太和三太太一眼,两位太太也跟着叹气。大太太接着说:“咱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咱们饿死了倒无所谓,只是苦了这几个孩子。老爷在世时对咱们不薄,咱们就是死,也要保住郭家这些血脉呀!”
大大咧咧说完,大家一阵沉默。过了许久,二太太和三太太说:“姐姐是个有主见的人,家里的事平时都是您来操持,您就拿个主意吧。”
“事到如今,我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大太太说,“人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村里已经有好多人出去逃荒了,我们也不能在家等死啊。”二太太和三太太听说要逃荒,两人面面相觑,都摇了摇头。二太太说:“人家出外逃荒,都有丈夫带着,我们三个女人,怎么出门啊?”二太太说完,三太太也跟着附和。其实二太太说得不无道理,三个太太都是名门出身,平时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便后来家道中落,也只是做做家务,在地里干干庄稼活,哪里曾经抛头露面?
“两位妹妹的担心也不是多余,可是就眼前的状况来看,不出去就是等死。”大太太见两位太太迟疑,更坚定了语气,“既然两位妹妹愿意听姐姐的,那今天姐就做主了。明天我就带着五个儿子走,无论多么艰难,即便天涯海角,刀山火海,我也要把五个儿子抚养成人。不过,家也不能不要,就烦二位妹妹把家守好,等儿子长大,回来重振家业。”
大太太说罢,二太太、三太太早已泣不成声,他们拉住大太太的手,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姐姐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不忘,这辈子不能报答,下辈子结草衔环,我们也要报答您。”大太太连忙把二人搀起:“都是一家人,何必要说报答的话,只是我走后,你姐妹俩一定要把家守好。”二人点点头,事情就这样定了,三人各回房休息,一夜无话。
鸡叫二遍,大太太开始收拾东西。她先把野菜在锅里煮一下,再团成菜团子,以便路上做干粮。她又找来两根绳子,两个箩筐和一根扁担。因为孩子太小,不能走太远的路,她要用箩筐挑着他们走。这根桑木扁担可是郭家的传家宝,洪武初年,郭氏祖上就是用这根扁担把家从山西挑到河南的。这根扁担,黑里透着紫,闪光发亮,陈旧古朴。它挑过柴,挑过粪,挑过粮,先辈们用它做生意,也挑过货物。就是这根扁担,挑出了国家的兴旺和繁荣。大太太从房梁上抽出这根扁担,拂去上面的灰尘,不由地思绪万千。今天,她要用这根扁担,重新把郭家传承和发展挑起来。
鸡叫三遍,东方破晓,该上路了。二太太和三太太也赶来送行,大家说了些互相安慰的话,大太太挑起五个孩子,消失在茫茫的晨雾中。
大太太挑着五个孩子,在路上漫无目地地走着,也许是祖上的感召和引领,大太太竟沿着东头的大道,向北走去。大太太虽然那时还算年轻,可是挑着五个孩子走路,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天走不上二十里。饿了,她就啃口菜团子,渴了,她就向人家找口水喝。孩子老吃菜团子就会哭闹,她就在附近村庄沿街乞讨,善良的人家看到五个孩子可怜,也施舍一些面食给孩子吃。晚上,她就在村上找地方住宿,善良的人家看到五个孩子,可怜她,也收留她。有时天色晚了还赶不上村庄,她就睡在人家看庄稼的窝棚里。有时也在沟边的背风处过夜。就这样晓行夜宿,大概走了六七天,也不知走了多远的路,大太太挑着五个孩子,竟来到一座山的山脚下。
这山算不得高大,也不够巍峨,虽已是冬天,山上的树木却郁郁葱葱。山脚下有一个茅庵,不知是采石工人休息的地方还是人们看庄稼用的。大太太从山上弄来一些茅草,把茅庵漏风的地方补了补,又弄些茅草铺在茅庵里,把五个孩子安顿下来。夜晚,为遮挡寒风,大太太又从山上折些树枝,挡在茅庵的门口,这就算是门了。
从此,大太太便在此处安了家。那时人烟稀少,十几里路见不得村庄。到处都是荒芜的土地。虽然没有粮食吃,可是地里的野菜,山上的野果,到处都是,大太太和孩子们可以用它来充饥。再说,在远些的地方,人们翻过的土地里,还能拣到一些冻坏的红薯,大太太就把它弄碎,和着野菜煮给孩子们吃。这个冬天,大奶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拼命地在附近开垦荒地。到了春天,大太太开垦的土地已有十几亩。她在自己开垦的土地里种上大豆,高粱,谷子,玉米等作物。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年到了秋天,竟是一个丰收年。大太太又搭了几个茅庵,把收下的粮食贮藏起来。
有了粮食,大太太什么也不怕了。她精心地抚养五个孩子,继续开垦着周边的荒地,没过几年,大大小小开垦的土地已近上百亩。过了若干年,孩子们渐渐长大,个个长得膀大腰圆,虎背猿腰,大太太带领他们盖了房子,土地也开垦得更多了。大太太不仅教孩子稼耕种地,还教孩子学习经书礼仪,学习待人接物,学习经商交易。他们还把生产的农产品挑到集市上去卖,卖的钱再买日用品。
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一个女人带领五个儿子开垦荒地,白手起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对大太太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大太太带着孩子虽然住在荒郊野岭,可是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毅力,感动了周边的人们,人们常说,槽头买马看母马,有这样优秀的母亲,孩子一定也不会差,因此都愿意把女儿嫁过来。
后来,四个儿子都成家立业,只有小儿子还是单身,来说媒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大太太就是不愿意。四个儿子婚姻美满,儿女众多。后来又经过一二百年的开枝散叶,繁衍了周围好多郭姓村庄。
时光荏苒,转眼又过了上百年,大太太艰苦创业的故事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大太太的形象也深植于人们心中,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人们就把大太太当时落脚的山命名为奶奶山。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自从大太太挑着五个儿子出门之后,二太太和三太太相依为命,苦度时日。她们恪守妇道,再未改嫁,一边忍受着失去丈夫的寂寞,一边思念着大太太和被她挑走的儿子。她们把家里的土地分给周边的乡亲们耕种,只收些微薄的租金以供自己生活。她们积德行善,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周边的每一个人,乡里乡亲,无论谁有了困难,她们都热情帮助,因此深受当地人们的爱戴。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二太太和三太太已是白发苍苍,大太太还是音信全无。两位太太和乡亲们对她的思念与日俱增。在那个慌乱的年代,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五个孩子一去不归,不知这将意味着什么?
这天上午,两位太太正端坐在堂屋里回想着往事,忽然外面传来一阵阵敲门声。三太太忙起身开门。走进来的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后生,只见他鼻直口方,面堂赤红,看起来似曾相识,可是又不知在哪儿见过。两位夫人正疑惑,只见后生普通跪倒:“五儿给二姨娘、三姨娘请安。”两位太太又惊又喜,她们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可是仔细瞧了瞧眼前的后生,眉宇之间果然留有仙去老爷的影子,怪不得看起来有些似曾相识。
二位太太赶紧扶起眼前的后生,母子三人难免抱头痛哭一场。原来虽然这五子在五个儿子中最小,可是却是大夫人所生,小时候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大家都亲你的喊他五子,把它真正的名字反而给忘了。
从小五子口中知道,原来大太太为了儿子积劳成疾,在两年前已经撒手人寰。弥留之际,大太太把五子叫到跟前,难免老泪纵横:“五子啊,你的四个哥哥都已成家立业,你知道为娘为啥不给你娶媳妇吗?”五子摇了摇头。“儿啊,”大太太继续说道:“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走千里不忘本,娘不给取媳妇,为的是有朝一日,让你回乡认祖归宗啊。”五子点了点头,大太太继续说道:“娘怕给你成了家,媳妇成了你的牵绊,你就不能认祖归宗了。前些年娘想让你回去,可是娘怕你年龄小,不谙世故,再说,旅途艰险,怕出了什么岔子。现在好了,你长大了,人也成熟了,娘也放心了,可以让你认祖归宗了。”
五子泪眼朦胧地跪在床前,紧紧地握住母亲的手,他想说点什么,可是又不知说什么好。大太太望着房顶,像是嘱咐儿子,又像是自言自语:“咱窑湾可是个好地方,抱玉河从它的前面蜿蜒流过,那可是一条龙脉啊。你父亲和祖上的坟茔,就在那抱玉河岸边…..咱家乡的人……个个勤劳简朴,心地善良…….哎,也不知你的两个姨娘怎么样了,那场饥荒她们能挺得过去吗?”
大太太又嘱咐五子:“回家后,要好好孝敬二位姨娘,逢年过节,别忘了给祖上上香烧纸。还,还,还有,要记住咱郭家家训,重振郭氏家业,靠,靠,靠的就是你了。”
大太太有气无力的交代着后事,五子攥住母亲的手,拼命的点头,忽然他感到攥着的手抖了一下,再看母亲,大太太已经安然睡去,她那微微发黄的脸上,还露出一丝甜蜜的笑容。
五子和哥哥们料理完母亲的后事,遵照母亲的教诲,沿着山前的大道一路南行,不几日便来到了窑湾村。其实所说的奶奶山,距窑湾也就一百多里。可是在古代,交通闭塞,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再加上当时大太太裹着小脚,又挑着五个孩子,一天走不上十几里,所以自然感到非常遥远。
五子认祖归宗后,遵从母亲教诲,对两位姨娘非常孝敬,两位姨娘 对五子也视同己出,并张罗着给五子娶了媳妇,成家立业。后来,五子把租出的土地又要回来,自己耕种,在两位太太的扶持下,郭氏家族又慢慢兴旺了起来。
其间,五子的四个哥哥也曾回来看过母亲,可是因为奶奶山那面有妻儿老小,家产田园,不能久留,只好又回到了奶奶山。自此我窑湾郭氏族人便有一支分居在了那里。
过了若干年,二太太和三太太也寿终正寝,耄耋而逝。
又过了若干年,五子年事已高,也溘然仙去。
后来,人们敬仰三位太太的美德,这个故事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又过了若干年,人们在窑湾修建了一座奶奶堂,里面先是供奉着大太太一个人的塑像,起名奶奶庙。后来,人们觉得二太太和三太太为人贤淑,待人忠厚善良,也把他们的塑像供奉在里面。从此,窑湾奶奶堂里便有三个奶奶。
据说当时奶奶堂的香火十分旺盛,人们祈祷许愿,是为了让奶奶们保佑一家人平安吉祥。后来人们联想到三位奶奶只生儿子,不生女儿,所以人们又把三位奶奶当做送子观音来朝拜。据说当时三位奶奶非常灵验,凡是生不出儿子的,只要给三位奶奶送去香火,准能生出儿子来。
不过,现在的奶奶堂已从窑湾老村迁到了窑湾新村的大路边,不知喧嚣的车流声和喇叭声会不会惊扰到三位奶奶。
为了证实奶奶堂的故事,笔者探访了窑湾的一位90多岁老人,我说明来意,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接着,他滔滔不绝的讲述了他和他的父亲两代人与奶奶堂的情缘。
抗日战争前,在窑湾村有个郭姓泥瓦匠,他不仅技术好,为人也随和,所以谁家需要修缮房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时间久了,结识的人就多了。于是就有人给他介绍个媳妇。媳妇长得俊俏,为人又贤惠,又会体贴人,因此郭师傅整天心里美滋滋的。可是郭师傅也有烦心的事,就是媳妇生了八九胎,不是孩子夭折,就是女儿,怎么也生不出儿子来。那时农村人把传递香火的事看得很重,因此,夫妻俩常为这事发愁。这一日,夫妻俩突然想起窑湾村中的奶奶堂来,于是就决定到奶奶堂里求三位奶奶给赐个儿子。
这天上午,郭师傅媳妇和婆婆一起,来到奶奶堂,上好香,然后虔诚地跪在三位奶奶塑像前面的蒲团上,向奶奶们诉说着她们的愿望。祷告完毕,婆媳俩叩了头,如释重负地走出奶奶堂。
就在她们走出奶奶堂不久,奶奶堂忽然浓烟滚滚滚,燃起了熊熊大火。尽管附近的人拼命救火,可是奶奶堂最后还是只剩下一滩灰烬。
为这事,郭师傅一家人一直耿耿于怀,本想祈求三位奶奶赐个儿子,没想到竟然把奶奶堂给烧了。现在得罪了三位奶奶,不知道奶奶们会不会怪罪下来,看来让奶奶赐个儿子是没有指望了。郭师傅是个憨厚实在的人,自己没儿子也就罢了,可是烧了奶奶堂,连累了街坊邻居也无处求子,这就更让一家人愧疚和惴惴不安了 。
于是郭师傅就决定自己挑头,把奶奶堂重新建起来。郭师傅虽然会点手艺,可是除了家里开销,也没有多少积蓄。尽管他把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对于修建奶奶堂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于是郭师傅就动员大家捐助。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很少有人能拿出现金的,于是大家你凑一块砖,他凑一片瓦,还有凑秫秸和木头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凭着郭师傅精湛的技艺,奶奶堂又建起来了。
奶奶堂是建起来了,可是奶奶们会不会原谅他,赐给他儿子,郭师傅心里还是没有底。有一天晚上,媳妇悄悄地告诉郭师傅:“当家的,我又有了。”郭师傅自然喜出望外,不过只是担心媳妇能不能生出儿子来。又过了八九个月,媳妇要临盆了。郭师傅找来接生婆接生,自己便在门外守着,那忐忑的心情真是难于言表。郭师傅正被时光煎熬着,忽然“哇”的一声从房间里传来,那声音洪亮而有力,这是郭师傅以前没有听到过的。俄尔,房门打开了。“恭喜恭喜,是个公子。”收生婆脸笑得像朵花。郭师傅冲进屋里,亲了一下床上的妻子,两行欣喜的热泪夺眶而出,他抱住妻子:“我们有后了,我们有后了!”妻子也高兴的哭了:“他爹,看来三位奶奶没有怪罪咱们。”
一九三八年,日寇的铁蹄踏遍了中华大地,窑湾自然也不能幸免。乡亲们费尽千辛万苦修起来的奶奶堂也被战火摧毁。对此,最不能释怀的当然还是郭师傅,是奶奶们给他赐了一个儿子,得以传递香火,给他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于是他决定再修奶奶堂。郭师傅临终前,把儿子叫到身边,为儿子留下遗嘱:“孩子,是三位奶奶给了你生命,你才有了今天。是三位奶奶让我们家的香火得以延续。重修奶奶庙是你爹终生的愿望,看来爹是不能实现了。希望你有朝一日能把奶奶堂修起来,这样,爹就可以含笑九泉了。”说完,就咽了气。后在郭家后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座新的奶奶堂就魏然屹立在了窑湾新村。
郭氏先祖三位太太已经作古,她们生活的确切年代也无从考证,可是她们的故事却经过多代人的口口相传流传了下来。她们美丽善良的形象已经根植于郭氏族人和当地百姓心中,她们勤劳简朴、贤淑善良、坚忍不拔的品质,为我们郭氏族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所以对这个美丽的传说,我们没必要考证他的年代,也没必要考证它的真伪。让这个美丽的传说,永远激励着我们郭氏族人奋勇前行。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篁岭的春秋
下一篇:在曹靖华雕像前的沉思